趙波 黎典明 高崇敏
摘要: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農業交流與合作領域翻開了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出符合各聯盟成員國發展訴求的人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農業職業教育聯盟視角入手,分析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推動國際農類人才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關鍵詞: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農類人才培養;挑戰與對策
農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如何實現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是長久以來人們孜孜不倦探求的課題,在此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應運而生,“中國近代的農業教育實始于光緒二十二年,時蔡金臺等首創農桑學堂于江西之高安”,旨在通過培養農類專門性人才帶動農業向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中國和東盟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隨著雙方自身發展都進入了新時代,中國—東盟關系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廣闊前景。《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為兩方的發展提供了指引。農業發展在中國與東盟諸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化雙方在農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是大勢所趨,而培養農業專門性人才的農業職業教育是兩方交流與合作的關鍵領域之一。
一、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概況
2021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自對話關系建立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職業教育上的交流與合作逐漸深入并走向實質化。2016年9月,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成立,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合作交流的里程碑。之后,隨著雙方在教育中的合作對話日漸細化,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廣東省“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中國—東盟旅游教育聯盟等陸續成立。但在已有的教育聯盟中缺少農業職業教育聯盟,農業院校參與少,話語權低,合作無平臺,而農業科技合作已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領域。在這種現實矛盾之下,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牽頭成立協同研究、資源共享的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推動農業“走出去”。2020年12月12—13日,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南寧舉行(含預備會議和聯盟成立儀式),標志著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共38家,遍及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其中高校21家、中職學校10家、企業7家,基本涵蓋了中國與東盟各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
二、農業職業教育聯盟視角下農類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在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東盟國家也積極融入,共謀發展之路。在職業教育上,雙方的交流與合作也日漸深入,如中方積極推動以“留學廣西”為代表的一系列職教留學項目,誠邀東盟國家派遣職業教育學生來華培訓留學。一系列跨國職教交流學習有力助推了雙方的發展。但在合作交流的實踐中,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也隨之出現。
(一)農業聯盟成員國之間職業教育制度存在差異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制度的指導與保障,“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個體身心發展水平所制約”。縱觀東盟國家的職業教育制度,各有特點。
緬甸政府“允許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參與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緬甸政府支持開辦各類職業學校,鼓勵各級學校開設職業課程。職業教育并不限定在專門的職業學校里開設,普通中學的正規課程表中也安排了部分職業教育課程,為一些無法考取大學的中學畢業生培養謀生技能”。緬甸的職業教育具有較高的彈性,可根據國內的實際需求設置課程,學制不定。目前緬甸的職業教育分為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職業教育機構提供的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由全國36所政府技術高中負責,教育模式分為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兩種。高等職業教育由22所政府技術學院負責,學習類型分為短期培訓與三年學歷教育兩種。參與學歷制教育的學生在通過各項考核后可獲得A.G.T.I學位。國際合作職業教育機構開展的職業教育有別于政府開展的職業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旨在幫助受教育者獲取某一領域的資格證書。緬甸職業教育管理部門眾多,而各部門協調并不通暢,各類職業教育之間的培訓課程、能力鑒定標準并沒有統一標準,而是各行其是。
老撾的職業教育主辦單位有9個,包括教育部、農業部、勞動部、私立學校和老撾銀行、文化與通信部、老撾女性聯盟等。受教育者在完成相應的職業教育后所獲得的資格證書也較為復雜:高中階段有5個職業證書,高等教育階段有4個畢業證書與1個學位證書。同時,職業教育體系的證書可與普通教育體系互認。
各國根據自身的國情與需要,對職業教育進行了相應的政策部署,從而促進了本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如東盟國家的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在其他東盟國家或中國留學或深造時,均需滿足一定的學歷要求。而各國的學歷體制不盡相同,學歷的互認互換存在一定的限制。此外,短期培訓雖是各國職業教育類型之一,但這類職業教育的受教育者有別于學歷教育受教育者,在完成一定時限的培訓教育后無法獲得學歷證書,從而無法前往其他東盟國家或中國留學或深造。
(二)農業聯盟成員國中對外農業職業教育師資與教材缺乏
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農業職業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是建立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對話均是借由語言來實現。近年來,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國家漢辦)通過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共建孔子學院等方式推動了對外漢語事業的發展,但還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每年派遣東盟各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數量有限;其次,分配到各類學校的人數也有所不同。例如,泰國在每年接收漢語教師志愿者人數居東盟各國之首,約為1500名,而根據泰國職業教育委員會出具的邀請函,派往泰國全境職業教育學校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總數2018年僅為159人,2019年僅為161人。同時,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選派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多是中文教育等相關專業出身,而農業職業教育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鮮有漢語教師志愿者能承擔農業職業教育專業課的教學任務。
另一方面,農業類漢語教材的缺乏也是一個突出問題。目前,在東盟國家普遍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有《體驗漢語》《發展漢語》和《HSK標準教程》等,但這些教材皆側重培養學習者的日常漢語交際能力。此外,市面上也有一些專業性對外漢語教材,包括北京語言學院在1982-1987年編寫出版的《科技漢語教程》《中醫漢語》《醫學漢語教程》,以及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商用漢語會話》《發展商務漢語》《職場口語》等。對于東盟各國而言,農業類漢語是一門專門用途外語,“所謂專門用途外語是相對普遍使用的通用外語而言,指用于某種專業領域、特定范圍和固定場合的外語”。要想實現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農業職業教育交流的縱深發展,農業類漢語教材必不可少,亟待開發針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對外漢語教材。
(三)農業聯盟成員國之間農類交流方式有待完善
作為我國面向東盟國家的門戶之一,廣西是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的中方主辦地區。除了在聯盟建立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廣西也積極出臺相關教育政策來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根據《廣西教育年鑒》所發布的數據,2018年至2020年,廣西共接收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短期培訓26726人次,但2020年赴廣西區內十余所高職院校進行各類專業長期學習的東盟國家人數僅為656人。短期培訓作為一種性價比較高的交流方式,具有針對性強、實訓集中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培訓內容單一、涉及范圍不廣等問題。目前,短期培訓是中國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農業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有組織、有系統的學問,它需要試驗,也需要發明”,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因此,短期交流還不足以從實質上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此外,當前的農業職業教育交流主要局限于院校之間的點對點交流,其輻射面較窄,沒有舉辦專門的東盟國家農業職業教育論壇、博覽會等覆蓋范圍較廣的交流活動。
(四)農業聯盟成員國中農業職業教育觀念有待更新
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由于生產力低下,我國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來完成,在國人的觀念中,農業生產就等同于辛苦勞作。雖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人們卻沒有意識到,建國以來我國的農業職業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對農業職業教育的不重視,使得“農業職業教育一度出現了招生難、就業難、純農專業招生滑坡等一系列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職業教育觀念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是其中的主要原因。”[6]縱觀東盟各國,這種觀念上的落后也普遍存在。在老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與手工勞動有直接關系的課程不受學生青睞;在越南,學生將農業職業教育作為次要選擇;在泰國,家長認為農業職業教育指向辛苦勞動,也就不愿讓子女在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就讀。因此,只有及時更新社會大眾,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農業職業觀念,改變人們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農業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才能有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優化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人才培養對策
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以廣西南寧為陣地,致力于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農業教育領域的資源共享,協同合作,以期建成共享共贏的、可持續的農業人才培養教育共同體,最終實現為國家發展培養出高質量農業技術人才。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經歷了“從無到有”,正朝著“從有到優”的方向發展,這其中有成就也有不足。針對上文所列舉的農類人才培養方面的挑戰,文章從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視角提出以下對策。
(一)發揮聯盟主導作用,根據制度差異打造互認互通體系
當前,中國與東盟各國不同的國情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的職業教育制度與相關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聯盟成員國之間的農業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面對這一問題,聯盟應當切實履責,發揮其聯通各方的橋梁作用,聽取各方的訴求,協調各成員國的利益,始終秉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職業教育聯合體”的愿景,推動建立聯盟成員國間互認互通的農業職業教育學制標準與資格認證體系,從而培養中國—東盟“通用”人才,即學歷生、非學歷生、短期或長期培訓生,都能在聯盟成員國之間流動學習,吸收別國的前沿農業知識,拓寬學科眼界。
(二)培養農類漢語教師,開發農業職業教育類漢語教材
師資對于提升教育質量而言至關重要。因此,想要實現中國與東盟各國農業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確保充足且優質的師資。針對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選派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數量不足的問題,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借鑒聯盟成員單位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等高職院校的做法:在聯盟成員國中直接設立漢語教學實習基地、中國語言文化中心等,為成員國的職業教育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漢語培訓,不斷完善中國與聯盟成員國之間的區域漢語言交流機制。對于漢語教師志愿者缺乏農業學科背景知識難以勝任專業課教學的問題,對策有兩種:一方面,鼓勵農類專業教師考取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成為漢語教師志愿者;另一方面,為中文學科背景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提供農業知識培訓。
對于農業職業教育類漢語教材短缺問題,可采取的應對措施為:全面賦能農業職教聯盟,充分利用各聯盟成員單位的資源,參考現有的其他專業領域的對外漢語教材,開發適合東盟各國的農職類專門性漢語教材。
(三)“引進來”和“走出去”,提升農類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目前,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農類交流主要以短期培訓為主,形式較為單一,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加強。在此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聯盟需積極踐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策略。在“引進來”方面,可通過舉辦各類農業職業技能大賽、定期召開農業職業教育成果展等方式搭建交流平臺,在交流中借鑒成員國的先進技能;積極探索合作辦學新模式,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吸引境外優秀師資來華任教。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樹立開放性的教育思想,積極讓中方優秀教師資源向成員國流動。例如,選派優秀農職教師實地指導;效仿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在老撾建設“中國(廣西)—老撾合作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的做法,共同研發兩國院校在農業課題;做好短期培訓的“售后”服務,可在短期培訓結束后,采用線上繼續教育的方式,深化學習。
(四)加強國家政策宣傳,轉變大眾農業職業教育觀念
針對國內民眾對于農業職業教育重視不足這一現象,應對策略如下:一方面,通過入校、進社區、開展文化科普周等方式宣傳《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轉變人們觀念,使大眾認識到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和實現個人發展中與其他類型的教育具有同等效用。另一方面,加強各地對于職業教育的扶持政策的解讀與宣傳,例如廣西地區的“雨露計劃”,涵蓋學生資助、農村創業培訓、農業使用技能提升等,使農職類學生學無憂,就業有路。聯盟成員國,則因地制宜地借鑒上述兩種對策。
農業職業教育作為培養農業專門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國家發展繁榮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與東盟國家順應發展潮流,積極探索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并催生了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給各成員國的農業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只有雙方攜手并進,共同克服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新挑戰,才有利于培養出高質量的新時代農職人才。
參考文獻:
[1] 章之汶,辛潤棠著.農業職業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11.
[2] 張東良,周彥良主編.教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105.
[3] 蔡昌卓主編.東盟教育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68-169.
[4] 李泉著.國際漢語教學探討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254.
[5] 陳秀夔編著.農業職業教育研究[M].北京:世界書局,1964:2.
[6] 朱巖,王振如主編.農業職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農業職業教育能力建設計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4.
[7] 趙立江著.高職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本土化研究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25.
[8] 辛力春,扆鐵梅主編.“都市農業職業教育”研究文獻分析報告2017版[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57.
[9]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組編.農業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3.
[10]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7.
[11] 寧云濤.協調與轉型: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開放化的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 2017(02):84-87.
[12] 楊劍靜.職業院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挑戰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9(01):34-37.
[13] 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14] 王屹,王忠昌.“一帶一路”戰略下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思路架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15-19.
[15] 吳曉川.當代職業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399.
[16] 何濤.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6):75,77.
收稿日期:2022-12-0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建設研究與實踐”(2021C3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波(1984-),女,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東盟農業職業教育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