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喜生
瑤不是瑤族自稱,是其他民族對瑤族的稱呼。“瑤”是從漢語“尤”字直譯,并非是從《宋史·蠻夷列傳》“蠻猺者……不事賦役,謂之猺人”和《嶺外代答》“猺人者,言其執徭役于中國也”的記載而得名。繁雜的瑤族他稱,蘊含著豐富的內容。
瑤族分布很廣,廣西桂北各地,桂林市的荔浦(直轄縣級市)、興安、全州、靈川、恭城(瑤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平樂、永福各縣和臨桂區黃沙瑤族鄉及宛田瑤族鄉都分布有瑤族。瑤族風情濃郁,文化多元,交流密切,相互影響,有多彩多姿的民族節慶和獨特的民俗,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桂區境內的瑤族大多散居在越城嶺余脈,以服飾可分“藍靛瑤”“紅頭瑤”“白線瑤”“黑瑤”和“沙瑤”;共十二姓,含盤、趙、張、黃、鄧等姓氏,統稱“十二盤瑤”,又稱“過山瑤”。宛田和黃沙兩個瑤族鄉早在南宋時,就已盛行“歲首祭盤瓠”“十月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貝大王”的盤王節,以及嘗新節、曬衣節和藥王節;宛田瑤族還有自己獨特的“禁風節”。
禁風節
禁風節,于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舉行,是宛田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宛田瑤族鄉距城區40公里,是臨桂瑤族人口最多的鄉。禁風節在該鄉廟坪街舉行,前后持續3天,輻射周邊村寨。歷史上,廟坪街只有壯、苗、漢等民族,無瑤族同胞居住,在這里舉辦瑤族禁風節,與瑤族祖先遷徙歷史有直接關系。
史載,當地瑤族祖先是明景泰或天順年間(1450—1464),從廣東韶州府樂昌縣海洋坪遷移而來,至今已有500多年。據說在大規模遷徙中,瑤族祖先途經海南島與廣東之間的海面時遭遇臺風,危難之下向上天許愿。上天似乎聽到了他們的祈求,臺風很快過去,瑤民得以一帆風順,漂洋過海。從此以后,農歷正月二十就成為瑤民許愿的日子,各家各戶都不許弄出響聲,否則就視為犯忌。
后來,每逢農歷正月二十,瑤族同胞都敬奉風神。要做到禁聲,最好是離開瑤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節日當天,瑤族群眾皆關門閉戶,走出村寨,聚集到沒有瑤族同胞居住的廟坪街,舉行各種慶典和祭祀,并一直延續至今。一年一度的禁風節活動項目很豐富,有上刀山、下火海、走火磚、舞長鼓,還有舞獅擺龍、唱彩調,熱鬧非凡。青年男女則在這天物色自己的意中人,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傳遞綿綿情意。
瑤族人民能歌善舞,情感豐富。他們以山歌傳情言志為媒,勞作時唱歌,農閑時也唱歌,高興時唱歌,失意時也唱歌。今年80多歲的瑤民趙秀友和妻子趙蘭香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山歌王”。夫妻兩人10多歲就會唱山歌,不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且嗓音特好,能夠連續對唱幾天幾夜。除了每年在禁風節上唱,一年四季七村八寨,只要有紅白喜事、新居落成等重大活動,都能看到這對夫妻和人對山歌的情景。
趙文貴也是瑤鄉有名的“山歌王”。他最拿手的歌曲《盤瑤十二姓》,雖然沒有多變的曲調,但內容豐富,娓娓動聽:
十二盤瑤宗支系,
先祖源于會稽山,
漂洋過海歷風險,
遷徙此地時已長。
接著,扳著手指數完盤瑤十二姓,又唱道:
長男頂宗取盤姓,
啟隆名列第一房,
長女招夫成婚配,
排列名定趙才昌。
趙文貴告訴筆者,宛田瑤族鄉通過唱山歌喜結連理的男女青年,比比皆是。瑤民們還利用禁風節的契機,外出訪親會友,參觀學習漢族生產、生活方式;漢族同胞則向瑤民購買山貨,向瑤民學習打獵和生產技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禁風節由廟坪街周邊各村長、族長輪流負責策劃,組織安排節目,籌集資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廟坪街歸龍勝管轄,活動由廟坪人民公社組織。1951年7月,費孝通率領中央少數民族慰問團廣西分團,到宛田瑤族鄉廟坪街慰問瑤族同胞,親自給瑤民們送去布匹、糧食等日用品。從1980年代至今,宛田瑤族鄉政府每年都撥出相應資金用于瑤民們的節日慶典活動。
如今,禁風節已發展為團結的盛會、歡樂的盛會,也是當地村民的“農具節”、青年男女的“愛情節”、中外賓客的“旅游節”。
盤王節
盤王節,也稱“跳盤王”“祭盤王”和“還盤王愿”,是桂北各地和臨桂地區瑤族同胞紀念祖先的盛大節日。
改革開放以前,各地瑤族過盤王節的時間大多定在秋收后至春節前的農閑時,但時間不一。1984年8月,來自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北京、武漢7省、市(自治區)的瑤族干部、學者代表,在南寧舉行商定瑤族節日座談會,一致倡議將盤王節定為瑤族統一節日,時間定為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此倡議得到廣大瑤族人民的認同。至此,各地的盤王節時間趨于一致。
關于盤王節的來歷,據臨桂瑤族同胞稱,相傳盤王(即盤瓠,傳說是瑤族人民的祖先)暮年時上山狩獵,被羚羊撞傷后跌下山巖身亡。子孫們尋回盤王遺體,用梓木和羚羊皮制成長鼓,擊鼓歌舞,吊祭并厚葬盤王。后瑤族先民遷徙過海,遇風浪受阻,船只不能到達彼岸,危急中,瑤民在船頭許下“盤王愿”,瑤民們得以順利渡海,為感謝盤王保佑,從此盤王節上唱“盤王歌”和“還愿歌”成為必不可少的節目。
宛田瑤族鄉和黃沙瑤鄉“還盤王愿”,也會在如下情況舉行,日期自定。相傳,當地習俗,瑤族男性成年洗禮要舉行“還盤王愿”儀式,主要內容是祭盤王。儀式當天,祭祀活動在3響鐵炮聲中開始,眾人點燃鞭炮,踏著紅屑,奉上豬頭、糍粑、雄雞、美酒、水果等供品。祭祀儀式后,族長給大家唱盤王歌,歌詞敘述盤王的種種業績。在歌聲中,眾人緬懷盤王。
宛田瑤族同胞結婚辦喜事時也會舉行獨特儀式,唱“還愿歌”,唱法獨特,先由儀式主持人獨唱或領唱,后分別由3個男子和3個女童跟唱。唱“還愿歌”的女童穿戴艷麗頭飾和服裝,由伴娘引領,按規定線路在堂屋和大門外邊走邊唱,輔以鈸、笛、響板和長鼓等伴奏。“還愿歌”結構嚴謹,字數工整,每句不超過7個字,內容除較為詳盡地敘述瑤族歷史和遷徙情況,還熱情洋溢地贊頌祖先的美德和英雄業績。歌中唱道:
來到廳堂慢慢唱,細把盤王唱一回,
唱歌先把盤王敬,糯酒香甜敬六杯。
豬頭敬頭打獵圍,沒有豬頭打獵圍,
青山樹木葉青翠,走去青山打獵圍。
不放蒼鷹不放犬,看清蹄跡把獸追,
擺起籠車做埋伏,趕起野豬關籠內。
割下豬頭桌上擺,不能空去拍手歸,
糍粑粽子安桌上,七串銅錢放一堆。
桌邊酒缸放一個,穿衫拜請盤王回,
……
次日清晨,瑤族同胞們在陣陣鑼鼓和嗩吶聲中,迎來更歡樂的一天。眾人聚集在廣場中“跳盤王”。“跳”即舞,跳盤王的形式就是載歌載舞,以此感謝盤王恩德,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安泰,四季發財。盤王舞一般為4名男子執長鼓,在祭祀臺左前方圍成一圈,以不同步伐繞圈起舞;4名女子在祭祀臺右前方席地而坐,唱盤王歌助興,銅鑼、皮鼓、嗩吶、牛角等樂器同時伴奏。盤王舞的動作以再現瑤族先民開荒種地、伐木拉鋸、播種收割和夯土蓋房等情景為主,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充分體現瑤族人民勤勞樸實、豪邁剛毅的民族品性。舞蹈中伴唱的盤王歌節拍明朗,風格別具,圍觀人群不時發出喝彩聲。
趙明才,17歲隨父學藝,是當地有名的活地圖和記事本,足跡遍布十村八寨,在紅白喜事和各種祭祀活動中做禮生(司禮者),負責迎來送往。他有一獨特絕技,即跳長鼓舞。他高高的身材,長手長腳,手舞足蹈,動作輕盈,舞姿輕靈。一米長的腰鼓,在他手里或上下、或前后左右,發出“嘭、嘭、嘭”的悅耳聲響。
每年,盤王節活動從準備到慶賀儀式前后,貫穿全年,內含多層次、多品種的民俗文化,是臨桂區瑤族人民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盤王節主要以娛祖、娛神為中心,兼有娛人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盤王節以娛人為中心,保留部分娛祖、娛神元素,重在“唱”和“跳”,以歌舞娛祖、娛神、娛人。盤王舞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濃厚生活氣息的原生態傳統舞蹈,傳承著少數民族的傳統藝術特色,屬稀有文化旅游資源,極具觀賞性和開發利用價值,對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和保護少數民族舞蹈有著重要作用。
其他節慶
桂北各地還流傳過嘗新節、“曬龍袍”和藥王節等民族節慶的習俗。瑤族嘗新節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亦稱“天節”,始于北宋。傳說某年,宋真宗趙恒于農歷六月初六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命百姓祈拜,遂定此日為“天觀節”,并在泰山岱廟建一大殿,稱“天雙殿”。之后,隨著朝代更迭、時代變遷,“天節”的意義雖已被逐漸遺忘,但六月六作為一個源自古代的熱鬧而有趣的節日被保留下來,臨桂境內的瑤族同胞在這一天“祭田祖”,感謝田地山川的養育之恩。
據記載,“六月六日,農家祭田祖”,各瑤家習慣于把女兒帶回來的雞鴨殺好、煮熟后,舀一碗到田邊供奉田神,焚化紙錢;回來路上,遇著再熟的人都不說話。瑤族所祭祀的神祇有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對生產中的每一個過程,如狩獵、砍山、采集、耕地、撒種、插秧、收割、吃新米和建谷倉等,都要占卦吉日,舉行祭祀。嘗新節這天,瑤族同胞用新米在鍋內煮小半鍋米飯,先敬天,然后將飯粒撒到屋背上;再敬狗,讓狗吃上第一碗飯,然后才按長幼次序和順次,分吃新米飯。
瑤族嘗新節,俗稱“吃新節”,在每年即將進入秋收時舉行。屆時,瑤胞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先由寨老(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帶領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間地頭采新,摘一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掛放古樹下,然后殺豬宰羊殺雞,用整雞、豬頭、羊頭、9串豬肉和24碗飯祭祀祖先和神靈。族人按輩份長幼排列,跪拜祖先,寨老口誦經書,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識,眾人如學生狀畢恭畢敬地跟讀。祭畢,放土炮、鞭炮,進行演儺戲、唱山歌、耍拳術表演,寨老則用谷篩盛雞、肉、酒,將拴有紅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間地頭,以示送祖。期間,瑤族同胞還舉行放生活動,被放生的主要是野生動物及魚類。
瑤族同胞散居的大瑤山,海拔高,濕氣重,溫度低;一年四季瑤族同胞大多圍坐火堂,烤火敘舊。“曬龍袍”民俗節,也定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瑤民們翻箱倒柜,傾其所有,把家中衣物晾曬于木樓四周,一來可解除衣物濕氣和霉味,二來借機向左鄰右舍展示“家底”。
端午節,江南水鄉流行賽龍舟,宛田瑤族和黃沙瑤族同胞們則過藥王節。大瑤山植被眾多,生活在天然草藥庫中的瑤族人民,為了生存和繁衍,形成了一種適應自然、征服自然的神奇的瑤醫文化。藥王節當日,各村寨的采藥高手把自己日積月累在大瑤山挖采來的中草藥,集中展銷推介。藥王節是瑤醫展示其行醫治病技能的平臺,也是和村民們交流、切磋養身保健之道的盛會。
瑤族人民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質樸、絢麗多彩的民族節慶文化和風俗習慣,但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以及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提高,嘗新節、“曬龍袍”、藥王節等節日節慶文化與生產生活習俗漸漸淡出瑤民們的生活和大眾視野,如果不及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很有可能出現一些文化傳統的消逝,希望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能在原有基礎上以新的形式和內容延續下來,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內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