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李紅旭 趙明新 曹素芳 曹剛 王玉安
摘要:梨種質資源是梨產業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收集后保存的好壞與采用的嫁接技術相關。對梨種質資源保存現狀的介紹和保存對象、要求、面臨困難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單芽切腹接技術在梨種質資源保存中的應用模式、應用技術、實踐成效、優勢和注意事項等,以期為西北地區梨種質資源高效保存和單芽切腹接技術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梨;種質資源;單芽切腹接;保存;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S661.2?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01-0066-04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01.015
Practical Analysis of Pear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Based
on Single Bud Ventral Grafting Technology
WANG Wei, LI Hongxu, ZHAO Mingxin, CAO Sufang, CAO Gang, WANG Yuan
(Institute of Fruit and Floriculture Research,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Pear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ear industry, and their preservation after collection is related to the grafting technology us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pear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he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objects, requirements and difficulties, the application mode summary,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practical effect evaluation, advantages and precautions analysis of single bud ventral grafting technology in pear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efficient preservation of pear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bud ventral grafting technology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Pear; Germplasm resource; Single bud ventral grafting; Preservation; Application; Analysis
作為梨的起源中心,我國具有豐富的品種資源[1 ],從20世紀50 年代末開展果樹種質資源考察,1980 年國家農業部建立國家果樹種質資源圃以來,全國共收集、保存梨種質資源 18 個種類 2 800 余份材料,在鑒定和評價的基礎上,很多優良品種被直接應用于生產、育種及研究 [2 - 3 ],梨種質資源在梨新品種選育、遺傳理論研究、生物技術研究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基礎性越來越凸顯[4 ]。自2015年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5 ],甘肅省的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工作成效顯著,前后收集到地方梨種質資源70余份,現正處于保存、甄別與評價階段。梨品種資源的保存多采用枝接,而單芽切腹接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嫁接方法[6 - 9 ],單芽切腹接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廣泛應用,經國內河北、山東、江蘇、陜西、甘肅等多地的實踐驗證,該技術可應用于蘋果、梨、柿子、杏等樹種。2009年以來,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在甘肅省的天水、白銀及河西地區應用該技術建立品種(系)對比試驗園,結果顯示該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梨引種試驗和梨品種保存。實踐證明,這種嫁接方法適宜西北春季寒潮發生頻繁、晝夜溫差大、干旱、風沙大的生態環境,已在甘肅省中部和河西地區梨園建設中廣泛應用。我們總結了梨種質資源保存中應用單芽切腹接技術的實踐經驗,以期為今后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研究提供參考。
1? ?梨種質資源保存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甘肅省老一輩果樹科研工作者根據“全國果樹科技發展規劃”,依托“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收集、整理、鑒定、利用研究”項目,先后收集保存省內地方梨種質資源120余份,基本摸清了梨種質資源的類別和數量,并整理編撰《甘肅果樹志》,全面系統反映了甘肅省梨種質資源的全貌[10 ]。近十年來,在初步完成保存品種鑒定、評價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開展補充收集工作的同時,除加強蘭州軟兒梨、蘭州冬果梨、香水梨、八盤梨、皮胎果等品種的小范圍栽培應用外,品種的深層次發掘和改良應用尚處于嘗試階段。
1.1? ?梨品種資源保存地概況
甘肅省梨種質資源主要為省內各地的地方品種及引進的國內外新特優品種,除去生產主栽品種及小規模應用的地方品種外,絕大部分品種通過資源普查的形式收集保存于農業農村部西北地區果樹科學觀測實驗站。該站位于甘肅省中部的榆中縣南郊,屬溫帶干旱性氣候的高寒二陰地區。海拔1 947 m ,年均溫6.7 ℃,1月均溫-8.1 ℃,7月均溫19.0 ℃,極端最高氣溫39.4 ℃,極端最低氣溫-27.3 ℃,晝夜溫差可達20 ℃以上。年降水量406 mm,集中在7 — 9月,蒸發量1 450 mm,年日照時數2 666 h,≥10 ℃有效活動積溫約為2 800 ℃,無霜期140 d。土壤為沙壤土,pH 8.3,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10.8 g/kg。灌溉水為地下水,水質良好,無污染。空氣質量良好,附近無化工廠等氣體排污源。擁有試驗地3.33 hm2,渠系、道路配套完善,農業生產用電方便。建有試驗溫室2棟、農業物聯網平臺1套和小型氣象站1個,各類農業生產機具齊全,有試驗人員住宿和試驗條件,常駐事業編工勤人員1名,雇傭人員1名。
1.2? ?梨種質資源保存對象
梨種質資源保存對象主要為省內的地方梨品種資源及野生資源,其次為引進的國內外梨優異品種,主要用于梨果生產(包括砧木品種)、新品種選育、綠化造林等。地方梨品種因地理位置、土地開發、管理粗放、人為荒棄、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品種更新等諸多原因正逐漸流失,一些特異種質和野生資源已滅絕,且大部分存活的狀態不佳,樹體孱弱、損傷、局部干枯及病蟲滋生的情況普遍,一年生枝無或細、短,生長結果不穩定。引進國內外梨優異品種資源大多用于栽培生產或育種親本,管理相對較好,樹體長勢良好,能正常生長結果。
1.3? ?梨種質資源保存的要求及面臨的困難
1.3.1? ? 梨種質資源的保存要求? ? 梨種質資源的保存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土地、品種、管理、利用、病蟲害等,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保存用地用途長期穩定,占地面積小,人力物力損耗少,管理使用方便,要有長期的政策和項目經費支持。二是要考慮保存品種的適宜砧木、有效積溫、需冷量、無霜期、抗性(抗寒、抗旱、抗病蟲、抗鹽堿、抗高pH等)、生態適應性和果實生育期、營養生長天數等。三是用途不同保存要求也不相同,如僅僅用于資源保存,不涉及后期鑒定、評價和開發應用的情況下,保存品種可采用0.5 m×2.0 m的株行距,否則以2.0 m×4.0 m為宜。四是保存時要考慮按品種的系統類型、不同熟期、不同引種區域進行分類分區保存。五是對于一些不抗寒品種和生育期無法成熟的品種,春冬季要及時搭建臨時溫棚,或直接保存在溫室中。六是來源于檢疫性病蟲流行區的品種要及時進行消殺或脫毒處理。
1.3.2? ? 梨種質資源保存面臨的困難? ? 根據梨種質資源保存要求,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保存用地使用面積有限;保存品種因考慮后期鑒定評價而占用土地面積大;日常管理經費短缺且不穩定;某些品種抗性差、果實生育期不能成熟或不結果;設施保存的條件有限;分類分區保存不現實;檢疫性病蟲害消殺和脫毒難度大;保存品種接穗細弱導致的保存效率低下等。
2? ?單芽切腹接技術在梨種質資源保存中的應用
2.1? ?前提和模式
2.1.1? ? 砧木+梨品種模式? ? 在收集到的梨品種數量較多、保存任務急切,而保存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可在上年密植甘肅杜梨(Pyrusbetulifolia Bunge),翌年采用單芽切腹接技術嫁接保存梨品種。該模式可保證梨品種保存相對集中,水肥利用率高,成苗率高,可有效降低田間日常管理投入成本。具體操作過程中,杜梨的定植、品種接穗的保存、嫁接前后的水肥管理等各環節均需及時到位,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該模式僅適用于梨品種的前期保存,如果要開展品種的鑒定和評價工作,則要考慮成苗后的大田定植。
2.1.2? ? 大樹+梨品種模式? ? 當收集品種數量較少,有待快速甄別、鑒定和評價時,可采用單芽切腹接技術直接在大樹上嫁接梨品種。應用實踐中,要嚴格選留適宜嫁接的主枝粗度和長度,且無枝干病害,操作中切口要平滑規整。該模式不用考慮前期的砧木定植工作,且可有效縮短保存品種的甄別、鑒定和評價周期,但田間投入成本增加,如管理不當易引起梨樹腐爛病大量發生。
2.2? ?應用成效及具體方法
2008年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以來,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按照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要求,在甘肅條山農工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完成3.33 hm2高標準梨試驗示范園的建設。本次建園采用砧木+梨品種的模式,在實踐應用中證實,應用該技術建園園貌整齊,嫁接口愈合平滑牢固,成苗率可達95%以上,當年苗高可達1.5 m以上,未發生特殊生理和病理病害。在不同熟期配套梨品種的引進、篩選試驗和梨新品種(系)區域比較試驗中,通過13 a的實際應用,采用大樹+梨品種模式嫁接的80余個新優品種(系)在省內天水、平涼、蘭州、白銀和河西不同生態區生長結果良好,嫁接愈合過程中的生態適應性和抗性強,嫁接后至盛果期未發生因嫁接愈合差而導致的樹勢衰弱、愈合口劈裂、枯枝等現象,各品種當年枝長可達1.5 m以上,樹冠恢復迅速,掛果承載力強。
現將砧木+梨品種單芽切腹接技術的具體介紹如下。
2.2.1? ? 嫁接時間? ? 4月上、中旬,砧木葉芽萌動時。
2.2.2? ? 砧木準備? ? 杜梨砧木要提前1 a定植,萌芽后抹除基部30 cm的萌芽。大樹可提前2 a回縮,促發主枝基部萌生側枝。嫁接前10 d灌足水1次,防治病蟲害1次。
2.2.3? ? 接穗準備? ? 1月份采集接穗,沙藏在0 ℃冷庫內待用。嫁接前沖洗干凈接穗上的泥沙,基部剪除0.5 cm后浸入2.0 cm清水中吸水12 h。
2.2.4? ? 嫁接? ? 選飽滿芽體1個,在芽下0.5 cm處的兩側用剪刀剪出平滑楔形面,長度約2.0 cm,芽體一側稍厚,在芽上0.5 cm處剪斷。在砧木離地20~25 cm光滑處斜向下剪砧,并在剪口的背側,剪口與砧木中心干成30~45°剪出切口,深至砧木1/2處,長度2.0~2.5 cm,剪切口的同時,用剪刀撬開切口,將接穗嵌入,對齊接芽一側的韌皮部,隨即用長×寬×厚為30 cm×15 cm×0.008 mm的農用白色地膜包扎。包扎時鋪開地膜,1/4膜長處的中心頂住接穗下壓,左手固定右手掌握力度,由下向上-由上向下繞膜,將芽體完全包裹在單層膜內,保證接穗上截面和芽體處的膜無破損。
2.2.5? ? 嫁接后管理? ? 及時抹除砧木上的萌芽。15 d后芽體突破包膜時灌水1次,并隨時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嫁接苗高達30 cm時立扶桿防風,結合灌水和病蟲害防治追施適量氮肥。及時抹除主干上的分枝。翌年5月上旬松解縛膜、刻芽、拉枝。
大樹+梨品種高接方法基本同砧木+梨品種切腹接。
2.3? ?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一是杜梨粗度以0.8~1.2 cm為宜,枝干通直,根系發達,皮色鮮正;大樹健壯,樹形完整,主枝粗度一致,無腐爛病。二是接穗芽體飽滿,嫁接前吸足水分。三是嫁接切口要平滑,嵌合牢固嚴實。四是嫁接芽要用單層縛膜包嚴,縛膜捆綁力度要適中。五是嫁接前后及時灌水,注意防治象甲、蚜蟲、腐爛病等病蟲害。六是接穗保存期間做好病蟲害消殺,嫁接時工具要及時消毒,對于來自檢疫病蟲發生區域的品種要單獨封閉保存。
2.4? ?技術優勢
該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切腹接、切接、劈接等枝接技術有如下優勢。一是嫁接操作環節減少,4剪刀即可完成剪砧、砧木切口、接穗切削,嫁接效率高。二是嫁接芽萌發自然破膜,成活率高。三是嫁接面為斜面,嫁接愈合牢固,愈合口嚴實、無積水,腐爛病發生少。四是枝條承載力強,不易劈裂。
3? ?小結
從國內梨產區的應用實踐表明,單芽切腹接技術是梨品種保存和生產中有效的嫁接技術之一,近年的廣泛使用也證實了該技術的可靠性和實用性。為進一步提高梨品種保存的高效性和單芽切腹接技術的應用成效,應在實踐中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梨品種的保存要有規劃性和長期性,并拓寬利用途徑,提高利用效能。二是加大單芽切腹接技術的推廣力度,培養一批能在梨產區安心服務的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在嫁接剪刀前期準備、使用、保養,嫁接前后程序、質量控制,遭遇特殊情況的現場處置等方面,細化各環節的技術要點,讓技術人員懂得其中的理論,變通性地應用該技術。三是在梨品種保存和該技術使用過程中應遵從自然規律,系統掌握單芽切腹接應用步驟和特點。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EB/OL]. (2021-10-20)[2022-05-25].? http://www.moa.gov.cn/nybgb/2021/2021 04/202110/t20211020_6380007.htm.
[2] 張紹鈴,謝智華.? 我國梨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 果樹學報,2019,36(8):1067-1072.
[3] 李秀根,楊? ?健,王? ?龍,等.? 我國近30 a梨育種研究進展與今后工作建議[J].? 果樹學報,2010,27(6):987-994.
[4] 王大江,肖艷宏,高? ?源,等.? 我國蘋果屬植物野生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現狀[J].? 中國果樹,2021(10):6-11.
[5] 曹玉芬.? 梨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 陳? ?剛,王清忠,陳大慶,等.? 梨樹多頭高位單芽切腹接技術[J].? 中國果樹,2006(6):62.
[7] 劉增祥,張志存.? 梨樹單芽切腹接法[J].? 中國果樹,2002(2):52.
[8] 趙明新,王? ?瑋,畢淑海,等.? 不同砧木建園方式對一年生早酥梨生長發育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2017(10):48-50.
[9] 趙明新,李紅旭,龔? ?衛,等.? 早酥梨主干形整枝密植栽培要點[J]. 甘肅農業科技,2016(4):82-84.
[10] 青德厚,李■生.? 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整理研究工作進展及成就[J].? 甘肅農業科技,1989(7):1-5.
收稿日期:2022 - 06 - 27;修訂日期:2022 - 11 - 23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28-47);農業農村部西北地區果樹科學觀測實驗站(S-10-18);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學科團隊建設項目(2020GAAS07);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條件建設及成果轉化專項資金(2021GAAS-TJJS17)。
作者簡介:王? ?瑋(1982 — ),男,甘肅環縣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果樹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Email: 312290705@qq.com。
通信作者:李紅旭(1974 — ),男,陜西岐山人,研究員,主要從事梨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Email:2815128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