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蕾 吳越佳 馬佳敏

近年來,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交流的便捷,人們開始關注并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如今大火的各類古裝影視劇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術品,它展現出了偉大的工匠精神。從南京非遺文化入手,以南京絨花為例,淺談當前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并呈現出其特有的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由此分析未來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文化自信,向來不是空談,一個國家,若沒有文化的支撐,也不會有國家民族的興盛。也正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才成就了如今如此絢爛多彩的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被提上日程,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座談會上說過,“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盵1]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類,是中華民族在經歷長久的歷史演變,一次又一次淘汰、更新的結晶,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是我們最為珍貴的記憶,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招牌。南京市因它獨有的地理位置,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但由于當今時代的發展,非遺面臨著傳承和保護的巨大威脅。由此,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定位分析、創新加工,使其與時代更好地融合,凸顯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我國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發展現狀
在信息迅速傳播的時代,我國非遺文化也受到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威脅。一是在民族文化上,除苗族《刻道》歌得到保護外,其余都面臨失傳的困境。二是在口頭文化上,除了上了年紀的老者還記得一些民間故事和歌謠,年輕一輩們基本都不了解這些,甚至聞所未聞。三是許多民間藝術都將面臨失傳的境地。如少數民族里有名的呼麥,現在能唱的人越來越少。而民間的舞蹈,除了傣族舞,板凳舞等幾個傳跳度高的舞蹈還在節日里表演外,其他的舞蹈幾乎失傳。民間美術也面臨許多困難。由于傳統的手工制作工期長,對手藝要求極高,有時要耗費幾年才能做好一件,這導致當代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四是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寥寥無幾,年輕一代有很多不愿意從事傳統手工制作,傳承的前景令人擔憂。五是民間曲藝和傳統戲劇已后繼無人,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六是民俗類的非遺文化有很強的參與性和適應性,更易在現在的社會進行發展,普遍保存得比較好。七是中醫藥等傳統知識,因為自古以來都是家族式傳承且比較保守,也受過去傳統思想的影響,大都傳男不傳女,導致大部分已經失傳。
由于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數量是十分龐大的,這也造就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增大了難度。其中以山西省為例,非遺項目共有186項,但相關保護經費每年僅有200萬人民幣,難以維持對非遺保護的投入。因此,如何更合理有效地開展非遺保護,更應受到重視。時至今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近兩年來興起一股“文化浪潮”,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追求非物質文化,其中,手工藝品更受人們的追捧與喜歡,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走入大眾視野。
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2001年5月18日,我國的昆曲得到國際相關組織機構的認可,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正是這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正式走上日程。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斷改進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只求有效保護且傳承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產,并且在2011年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進一步構建出專屬于中國的非遺文化保護框架。
近年來,中國政府、非遺傳承人、相關的機構以及各類組織都在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方式來推進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方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保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的體系,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果。其中,在這兩個方面尤為突出。
1.政府多次出臺相關法律條文
中國擁有豐富且種類眾多的文化遺產。因此,如何建立更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推廣,為文化遺產提供有效且強有力的法律支持,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工作中一個關鍵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非遺文化相關保護工作也相繼開展。在2003年,中國陸續成立了與非遺文化有關的專家保護小組,針對我國遺產的特殊性,多次進行會議探討,開展多個保護試點,確保做到全方位保護。至此,國家開始陸續發布相關政策法規。國務院、文化和旅游部等有關政府單位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保護遺產的通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文件,進一步開展保護工作。同時針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有關地方政府聯合當地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相關非遺課程,鼓勵更多年輕人學習傳承非遺文化。
2.積極向聯合國申遺
2003年10月,聯合國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于2004年加入。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4項;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這42項文化遺產的入選,體現了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國際地位,彰顯了中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在國際上宣傳和弘揚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和歷史。
傳統絨花裝飾傳承面臨的困境
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中,傳統手工藝類更受人們的青睞。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絨花。
絨花的起源
絨花始于秦朝,《中華古今注》中就有關于秦始皇讓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蘇朵子”的記錄。到了唐代,絨花的制作愈發精細[4],做工更加精良,并被當成貢品送入皇宮供妃子挑選。在宋朝,更是將絨花推到一個頂峰,此時,不論男女,都對絨花情有獨鐘,將其作為首飾或者配飾,隨身佩戴,甚至根據絨花的精細程度,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和等級。這時絨花的需求量相當龐大,從而促進了絨花生產行業的繁榮。清朝時期,是絨花最為繁榮的時候,朝廷也專門設立了“江寧織造府”來生產皇宮中所需要的絨花首飾,其中也包括一些衣物,在這一時期來自皇家的各種賞賜中都有絨花的一席之地。在民間,絨花不僅作為飾品也用于一些重要場所中,是民間習俗、信仰中物化的精神寄托。
到了民國時期,絨花產業逐漸衰敗。隨著清朝的滅亡以及工業革命帶給國內的影響,手工制作的絨花被工業流水線制作出的其他材質的頭花、胸花所取代,逐漸轉變為一項瀕危的傳統技藝,這也是絨花行業在日后逐漸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各個行業都在日漸恢復,在“文革”期間,絨花被作為“四舊”停止生產,直至“文革”結束后,絨花才逐漸恢復生產。
對傳統絨花傳承的建議
傳統絨花市場如今面臨的困境一是缺少傳承人,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靈魂所在,沒有了傳承人,非遺文化將直接面臨失傳的危險。國家應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投資,鼓勵更多人學習并傳承非遺;二是一成不變的產品,在我們的固有思維中,和絨花相關的就是頭飾、耳環、裝飾物。在大眾視野中,絨花沒有新的產品形式來吸引眼球,再加上現代人摒棄了繁復的發型,也就沒有了這類裝飾需求,絨花的處境也就更加困難。
現如今,絨花裝飾發展途徑主要集中于傳統門店和新型電商兩種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趙樹憲老師的南京絨花工作室和揚州絨花工作室。前者采用了傳統的門店模式,后者則是電商模式。兩者的經營模式都相差不大,主打商品一律都為傳統絨花發簪首飾。不同的是,趙樹憲老師不拘泥于線下門店,還緊跟時代發展,將絨花進行“二次加工”,一方面與現代前衛設計師合作,激發出絨花更多潛能;另一方面,通過加盟影視劇,提高絨花的人氣與知名度,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基于此,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傳統工藝品與現代技藝相結合,在不丟失非遺精髓的同時將其融入現代社會。非遺傳承的重點應放在傳承技藝和方法上,并做到順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適當創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非遺文化項目“絨花”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間接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被破壞,有些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遺產保護工作迅速展開,我國也針對本國的非遺情況,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其中,南京絨花的相關保護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缺少相關的傳承人、對非遺絨花工作的支持力度較小、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相關法規等,因此,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大力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作為一種“活文化”,非遺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傳統手藝。非遺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關鍵也在于人[5]。任何一種文化或技藝,一旦人才斷層,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打造和資金扶持,激勵非遺名師開展“傳幫帶”工作,吸引和培養更多年輕人才成為傳承人,仍是重要方向。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可以對當前現有的傳承人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其收徒教學,進一步擴大非遺絨花的傳播范圍。將傳統的傳承方式和現代教學理念結合,發展多個培養渠道,不斷壯大絨花傳承隊伍。另一方面,還要持續推動非遺絨花融入當前大學生選修課程體系,加大非遺絨花的影響力,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大學學校的授課和教學科研活動,多加推廣南京絨花,畢竟,傳承有人才,南京絨花才有未來。
通過網絡推廣南京絨花
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的興起,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格局,也為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搭建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網絡視頻有多種表現形式,恰到好處的配樂加上制作精良的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將非遺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面展示出來,讓更多人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推動非遺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激發非遺更強勁的時代活力。
非遺絨花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想要做好保護和傳承,就需要通過展現絨花在當代的價值,從現代生活中汲取養分。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絨花技藝的傳播力度不強、知曉度不高,一度陷入“深藏閨中人未識”的困境。而互聯網的發展恰好為南京絨花的傳播打開了新的天地,非遺絨花傳承人趙樹憲先生通過網絡平臺展現絨花的制作視頻,獲得了大量關注,從而為非遺絨花的發展找到了新出路。在視頻中,傳承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演繹非遺技藝,讓天南海北的觀眾都可以看到非遺文化精彩的一面,有效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過去,展示非遺主要通過語言和文字,后來則依靠照片和攝像,如今互聯網可以把各方面優質資源匯聚起來,使傳承和傳播形成“比翼齊飛”的良好態勢。在數字化時代,非遺傳承離不開數字化和網絡手段,新技術將為當代非遺傳承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互聯網也能有效拓寬絨花發展的空間?;ヂ摼W讓過去只為貴族服務的絨花摘下了“神秘面紗”,不僅提高了絨花傳承人展示絨花技藝的熱情,也讓網絡成為連接非遺絨花作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實現了絨花作品銷售渠道的突破,增強絨花技藝的變現能力,還讓更多人再次了解到中國的非遺文化,同時縮短了非遺絨花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進一步促進了絨花的發展。非遺傳承人需要與時俱進,充分運用好互聯網平臺,在繼承先人智慧與技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實現價值挖掘和增值拓展,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網.這部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總書記多次提及[EB/OL].(2022-06-02)[2023-01-03].http://www.news.cn/politics/xxjxs/2022-06/02/c_1128709168.htm?from_source=www.cbg.cn.
[2]宋建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二)[J].美與時代(下),2013(04):32-35.
[3]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EB/OL].(2022-11-17)[2023-01-03].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4]石文倩.“南京絨花”的發展現狀與保護復興[J].鎮江高專學報,2019,32(01):117-119+124.
[5]潘魯建.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點滴思考[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0(0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