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寧 黃子晅 張耀鑫 羅羚榕 丁幗蓉
文化的歷史傳承始終是歷史變遷的最好見證和寫照,是努力構筑一個中華民族和諧共有美好精神家園體系的歷史依托。民族杰出的藝術文化,是輝煌而燦爛的中華民族歷史的主要組成,也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資源,做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必須真正準確全面認識把握中華民族藝術與祖國各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習俗之間的聯系,各地少數民族許多杰出群體的獨特藝術文化風俗都是偉大中華民族傳統的有機部分,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是主干,各少數民族藝術也是枝干,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維系少數民族地區旺盛藝術生命力的思想內核,是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品的有效傳承發展與自主創新融合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價值的歸屬確認與文化認可,為中華民族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提供一種重要物質資源保證和精神動力[1]。
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
民族文化特色是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民族歷史長期的變遷和歷史過程發展中形成并在逐漸演化和衍生中體現出來的民族之根本,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發展和自身發展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的共同發展造就了一個屬于我們的祖國,也又因此共同創新、發展和豐富著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燦爛歷史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共同體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設形成的同甘共苦、互利合作的民族命運共同體。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有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是現代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表現。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屹立世界傳統民族之林的最重要保障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我們的文化特色。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迎接當前國際社會各種挑戰,在世界發展中與時俱進,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基礎。少數民族文化又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精華的重要內容組成,并進一步構成了中華文化多樣性、豐富性等特點。
少數民族文化和諧發展必將為推動中華民族長期團結奮進事業提供強勁精神動力
我國始終努力堅持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傳承與發展。這些年來,我國圍繞團結和奮進廣泛開展各民族學習教育,保證校園、社會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內容的一致性、連貫性,增強全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保護與自覺傳承弘揚的意識,使當代中華兒女真正擁有文化自信,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
國家政策支持
推動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傳承、繁榮發展,既是全面弘揚光大中華少數民族優秀先進文化,推動民族文化融合、繁榮和興盛壯大的一種必然內在要求,也是著力增強本民族文化相互認同,促進維護民族文化團結穩定和區域社會穩定發展的一次重要舉措[2]。
加快少數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應用信息數字化、現代化宣傳手段來加快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信息宣傳與普及,加大中央對少數民族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的決策重視程度,為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務體系。
幫扶少數民族出版工作
對少數民族的出版工作予以補貼,對重要的文字出版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逐步加大國家對文字出版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對設備進行更新升級,提高出版的速度和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推廣與傳播。
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更新創造
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發揚者的鼓勵,如給予榮譽稱號或經濟獎勵來提高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參與度,激發人們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文化作品。中華民族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基礎設施薄弱,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發展中國家。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異彩紛呈,地域文化絢麗多彩。發展民族文化,既要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更要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充分發揮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和歷史發展規律,喚醒民族文化發展的機遇與潛能。保護少數民族的飲食、服飾、建筑風格特征,使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軟實力和世界人類文明的支持者、貢獻者。
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遇到的困難與瓶頸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各民族文化之間聯系緊密,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總結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少數民族文化與各民族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間的差異
少數民族多處于較偏遠地區,民族文化體系建設不完善,文化產品短缺,各地區之間的民族文化流通性弱,使得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不能與其他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相統一。
與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現實需求不相適應
少數民族受到地理環境、生活作息的影響,多追求安逸、樸素的生活,并保持著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和耕作習慣。思想建設少,精神上支持力度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短期內難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要求不相符合
多山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出行方式較為單一。多自然災害,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缺水,西南地區有大面積土質巖溶問題,農作物不易生長。工廠建設少,多為個體戶經營,居住相對分散,難以相互協作。
與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要求不相統一
少數民族的文化產品和種類相對短缺,懂得維護文化資源的人才少。少數民族人才隊伍需要加強,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難以響應國家的號召。
難以追逐發展先進文化時代要求的腳步
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承歷史優秀文化與文化開放之間存在矛盾,隨著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日益普及,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手工食品、傳統住宅等逐漸被現代風格的服裝、食品以及鋼筋混凝土建筑所代替。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競爭力較低,缺乏民族品牌、民族產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市場需求少,要處理好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要提升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就要開拓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了解的途徑。
拓展資金渠道,落實人才培養
我國少數民族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地區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在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無法跟上現代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步伐,發展節奏上的脫軌又會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愈加艱難。因此除了要保證少數民族地區基礎建設的持續進行,還要拓寬文化傳播的資金來源渠道,除了依賴單一的政府投入,還要向企業展示文化傳播帶來的效益,讓他們知道這項工作并非無利可圖,倡導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傳播工作的投資。
另外,要想切實踐行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度傳播,就必須讓參研少數民族文化的學者們深入實地,切實了解當地文化的風土人情、機理底蘊,并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與此同時,參研人員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手段,了解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途徑。
創立多元化的傳播機制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善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生態環境,為其提供了更多可能,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建多元化的傳播機制。
首先,建設體驗式傳播場景。例如建設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在各地開辦民族文化展覽等。這種自我體驗式的傳播,不僅能使參與者獲得對文化更深層的理解與記憶,以及對展覽文化產生極大的認同感,還能在展覽的同時出售富含文化元素的紀念商品,為展館帶來收益。其次,將可視化傳播與傳統文字相結合[3]。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普遍具有可視化特征,在增強感染力和增大信息量的同時,還擴大了受眾范圍,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文字單一乏味特性的缺憾。以美劇《老友記》為例,這樣一部貼近生活、內含大量美式幽默的影視劇,讓借此學習美式英語的學子,悄然之間了解了美式文化與價值理念。這樣一種高效率、高回報的手段不失為一種值得學習的素材。此外,在當前短視頻軟件盛行的情形下,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可視化傳播,從原本的電影、電視劇,衍生出一種新興的、更為便捷的形式——短視頻,在此基礎上,民族文化傳播的門檻被進一步降低。最后,異地輸出與就地傳播相結合。任何一種優秀的文化都不應只局限在他的誕生地,而是要打破故步自封的桎梏,主動向外輸出。例如,云南東巴文化作為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通過數字傳播、國際項目展覽走向世界舞臺的成功案例。像這樣的成功案例放眼國際上也比比皆是。其中“時尚之都”名號可謂法國的一道絕筆,包括巴黎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是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文化機構的所在地,1910年開始舉辦的每年兩次的“巴黎時裝周”,如今更是呈現了現象級的城市文化影響力。
激發大眾興趣,喚起情感共鳴
想要向大眾宣傳一種鮮少面世的文化,就務必要使大眾在接受這種文化前對這種未知的要素產生興趣,產生發自內心的求知欲、探索欲。如此,就必須要深入追溯文化情愫,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只是一味單調地宣傳少數民族文化,不能獲得大眾認同,更不能使之產生強烈的內心共鳴,無法達到傳揚的效果,甚至會使受眾產生抵觸心理。
前文提到以可視化手段進行傳播,而為了在情感上與思想上俘獲觀者,可以在原本單調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植入故事背景,以情節的曲折性引人入勝,以情感的豐富性喚起共鳴。追溯情感,揭開少數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紗,使其更易被大眾認同,才能切實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
中華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在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變遷中,涌現出諸多文化形式。中原文化因其完善的體系與強健的根基,以極強的感染力影響著少數民族文化,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文化也憑借各自的獨特性影響著中原文化,二者長期以來互通有無。這種在承襲了千年的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模式下逐漸成熟的文化,是獨屬于中國的中華民族文化。差異的存在標志著文化的多樣性,但這并不能使我們單純地認為這種文化是局限于地域的,是有我無他、相互抵觸的。當代著名民族學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指出:當我們明確地認為,文化行為是地域性的、千差萬別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窮盡它的重要意義。只有在堅持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推廣少數民族文化,堅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共同繁榮的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我國民族文化,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追溯其歷史,少數民族文化對于中原農耕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一些時期中,少數民族的入侵,帶來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正是這種文明與文明之間的激烈碰撞與交流,給中原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與未知的挑戰,帶動了中原文明的發展。
在南北朝時期,來自中國東北的鮮卑人對中原進行了侵略,中原文化被迫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融合,這其中不置可否的有皇權因素,但也正因這樣被迫高度融合,使得建立的唐朝與隋朝具有強大的民族包容性與多樣性,民風更加開化,中原人民與少數民族的壁壘得以松動,不再安于自己的舒適圈。雖然是鮮卑最開始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但北魏的統治時間并不長,較之同樣源于東北的遼金而言,北魏的統治時間短,文化融合也并不充分穩定,在遼金的政權影響下,更長期穩定又具有民族偏向性的統治加速了文化的高度融合。由此例可知,溯源歷史,無論手段如何,少數民族與中原文明相融合,至此才有今日完整的中華文化。
在藝術上,少數民族的胡琴、琵琶、羌笛、腰鼓、小鼓、長鼓和蘆笛早在公元前就已流入中原,并深受大眾喜愛。少數民族的雕塑如敦煌壁畫、千佛洞壁與石窟等藝術成就,現今也深受現代藝術家的喜愛。而在幾個大一統時期,中原文明空前繁榮,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漢唐元時期,漢朝推崇漢族在中華文明的構建中占主導地位,但并未限制與阻礙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唐朝風氣開放,經濟繁榮,更是吸納了多民族文化,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少數民族的地位與文化在此期間得到了空前重視。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明在中華文明的建構中相互融匯,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正是取長補短的發展,才能逐步形成氣勢恢宏的中華文明。
而在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創新性難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意義,少數民族文化本身帶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結晶,而少數民族文化也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力量來源與重要支撐。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化與民族化的辯證統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與靈魂,文化的繁榮往往出現在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的時代,也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新時代,我們更重視少數民族的作用,給予困難的少數民族幫助,讓他們在適合的環境和保護政策的基礎之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娜仁琪琪格.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J].人民論壇,2022(04):123-125.
[2]黎維.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與當地文化的繼承研究——以南丹縣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為例[J].中外交流,2021,28(05):872-873.
[3]孟容靜.新媒體時代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以傣族文化為例.新聞傳播,2019(1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