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楠
隨著數字與信息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各種文化展覽活動開展如火如荼,但目前仍有一些展覽活動一味注重技術表現而缺乏技術與特色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只有將民族特色文化藝術與高新技術進行融合,使審美、實用以及文化價值緊密結合,才可以形成新的展示形式,擺脫“有名無實”的現象。基于文化傳承的視角,從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黎族織錦人形紋樣入手,對人形紋樣的發展、視覺表現特征等方面進行歸納分析,探尋黎族織錦人形紋元素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轉化原則,豐富展示環境,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
海南黎族織錦圖案題材豐富,類型多樣,色彩絢麗,充滿強烈的民族格調和民俗文化內涵,是黎族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隨著數字媒介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藝術生活形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大眾對展示形式的專業性以及信息內容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空間環境設計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廣闊的發展遠景。因此,在對海南地域文化進行傳播時,有必要在展示空間環境中將黎族織錦人形紋樣元素與數字媒介技術進行融合,將海南黎族的民族文脈、情感、智慧與精神融入到展示環境當中,豐富展示環境的表現力,突破單一的空間形式,形成符合海南本土用戶認知的展示設計。
黎族織錦人形紋樣概述
黎錦是指黎族民間常見的織錦藝術,是海南地域重要的文化遺產,據相關文獻記載,黎族織錦藝術已經有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棉紡織品,被稱為中國紡織發展史上的“活化石”,它與黎族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對研習海南民族文化藝術具有重要作用。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對海南黎族織錦人形紋藝術進行梳理和學習,將成為研究一個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途徑,在推廣黎族織錦特色文化以及活化黎錦紋樣等方面具有傳承意義,為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提供新的結合點。
黎族織錦人形紋的形成與發展
雖然原始的黎族沒有文字出現,但黎族婦女們擅長織錦,她們將生活與自然界中所觀察的事物在黎錦中進行呈現,由于生活的經驗以及審美形式的發展使其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變化,使得紋樣圖案充滿著生活性和藝術性,包含著各種藝術情趣。黎族有五大支系分別為哈、潤、賽、杞和美孚五大方言區,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黎族先民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黎錦紋樣,其中人形紋的數量當屬最大、變化最多。黎族織錦人形紋的大量出現,是這一民族心理的外在反映。目前學術界對其尚無明確定義,一般認為以人物作為主體圖案,表現人的形象或人類活動的紋樣都可被稱作人形紋,正是由于這些多樣化的紋樣圖案存在,才會向大眾展示著黎族人民特有的精神文化內涵。
黎族織錦人形紋樣的分類
黎錦紋樣是黎族人民結合現實生活、宗教信仰、自然界中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其題材極為豐富,無一不體現著黎族人民對生活的向往。在黎族的認知世界中,他們通常認為人就是神的代表與象征,且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由人類創造的。依據不同的形式結構我們可以分為蛙姿人形紋、具象人形紋以及簡化人形紋等類型。首先,蛙姿人形紋具有明顯的過度痕跡,它是一種經由蛙紋向人形紋形態過度的轉變過程。該種紋樣仍舊保留著蛙紋的蛙蹼與菱形外部特征,但已出現頭、身、雙臂、雙腿內收等局部人形特征。其次,具象人形紋則是在蛙姿人形紋的基礎上,更清晰地呈現了人的相關特征,不單在形象特征上與人更為相似,而且還出現了一些與人們日常生產勞作等相關的內容,形成了復合紋樣。再次,簡化人形紋所呈現的人形特征最為明顯,此種類型的蛙形特征己逐漸消失,而且紋樣也會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化,使用簡單的線條去表現人的四肢形態。黎錦人形紋樣造型結構豐富多樣,其中最為經典的造型就是根據人的特征將兩個菱形結構的幾何紋樣進行豎向排列,構成紋樣的身體組成部分,而頭部也采用相對較小的菱形進行組合,紋樣整體造型呈對稱結構,造型簡練,形象夸張。
黎族織錦人形紋樣的藝術特征
人形紋樣形式簡約且特點鮮明,造型易辨識,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黎族傳統人形紋樣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大部分原因是該紋樣集合了黎族文化的精髓,以精煉的符號表達深層次的心理觀念,從而增強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關于它的形式特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黎族傳統人形紋樣具有線條化特征,其基本構圖以菱形為主要風格,作為黎錦紋樣形態和造型的重要組成結構,線條起主要支撐作用。造成這一特征的一大部分原因與黎錦原始的制作工藝有關,黎錦的制作流程大多是由人工采用經緯交錯的方式進行編織。對現存的成品黎錦進行觀察,會發現黎錦紋樣圖案的線條大部分以直線為主,且線條都是以雙線形成面的方式,線條之間沒有穿插關系,都是拼接的方式,以線條塑造平面的效果形成律動感。
第二,黎族傳統人形紋樣在構圖方面遵循對稱和均衡的形式特征,與常規的藝術構圖手法相同,具有極大的藝術審美價值。“人形紋”圖案以人形外觀形狀結合蛙的姿勢為主要視覺表現特征,也叫“蛙人紋”,由蛙人紋向幾何“人形紋”紋樣進化過程中已出現上下分解的兩部分,通過深層次的分化,便成為兩種幾何圖形。蛙人紋向幾何紋演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花樣化”,實質是幾何形蛙人紋的變種,蛙紋、蛙人紋幾何紋樣的演變形成黎族圖騰的“菱形化”基調。這種紋樣的整體結構造型是一個直立的人形形象,包含頭部、肢干以及軀體,其四肢造型與青蛙的蹼極為相似。在造型結構上是將幾何形裝飾紋樣采用左右對稱的構圖方式分布在兩側,從而營造出一種質樸古拙的視覺對比效果。
第三,黎族傳統人形紋樣在組合構成方面較為獨特。黎族人民將自己對生活的經驗以及對民族宗教的信仰及形象元素進行了提煉。以人形紋中的“大力神”為例,該紋樣與傳統紋樣形式相比造型具有較強的力量感、比例更為修長且增加了許多夸張且抽象的圖像元素,該紋樣源于黎族古老的神話故事,寓意著“開天辟地”,是生命至高無上的情感體現,更是對祖先崇拜的集中表現,表達了黎族先民對生命的繁衍與族群壯大的美好意愿。
除此之外,人形紋樣的排列方式是黎族圖騰裝飾紋樣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并且被廣泛地應用到相關展示設計之中。人形紋的排列結構是以一個圖案作為主體,結合多種構圖形式使其形成隊列與重疊等樣式,再利用二方或四方連續的表現手法進行重新整合,排列構成新圖案,這樣既能增加紋樣圖案的視覺效果,也能夠更有效地襯托出紋樣圖案的形式美法則。
數字媒介在展示設計中的發展
展示設計目的實質就是利用空間環境進行一種信息傳播的交流活動。空間是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是指用點、線、面等構成要素對空間進行劃分和裝飾的設計活動,它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了眾多藝術領域。在對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時,除要有完整的計劃、有明確目的對信息進行傳遞外,還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解決好氛圍烘托與實際功能之間的關系。在這樣一個數字信息時代,展示形式愈發多元化,人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展示活動。
展示活動的緣起要從早期社會中的“物物交換”說起,這種用來交換物品的集市就是一種展示意識,是展示設計的初始形態。后期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大量數字媒介技術開始不斷地被運用到展示活動中。目前,市面上從交互裝置藝術到沉浸式現場藝術……這一切使得藝術創作與技術之間的界限走向互通融合。與傳統展陳方式相比,觀展的路線基本都是固定的,參觀者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展覽形式。如果將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在展示設計當中,就能充分體現數字媒體藝術互動功能,培養受眾的文化素養。
數字媒介展示活動可以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其展示過程就是利用數字媒介藝術豐富傳播方式,向觀眾傳播信息內容的過程。在進行地域文化主題展示活動時,可以把展示內容所蘊含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一并傳遞給觀眾,加深觀眾對當地的印象。在當代,信息交流的條件越發便利,文化的輸出內容與形式也愈發多樣化,如何將海南地域特有的民族審美觀傳入到更多的大眾視野中,就需要將民族傳統的裝飾元素與當代的數字技術進行完美的融合,深入地學習與理解民族特色文化內涵,對民族裝飾元素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使整個展示形式能夠豐富民族文化的審美內涵。
黎族織錦人形紋在數字媒介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黎族織錦人形紋元素是黎族先民智慧與審美的結晶,是黎族三千多年歷史性審美發展特色的體現,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項重要標志。在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將黎族織錦人形紋裝飾元素融入到展示空間設計中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而如何在數字媒介展示活動中有效地轉化與應用人形紋樣成為了重要的研究問題。
提煉與概括
黎族織錦人形紋樣是一種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千年來文化融合的產物,有嚴格的對稱結構,以抽象手法表現,構圖大膽,造型簡潔,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人形紋元素題材豐富,造型具有較強的藝術特征,需要在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對紋樣元素進行精煉的概括。在數字媒介展示環境設計中運用黎族織錦人形紋元素,并不僅是對紋樣元素進行單獨重現,而應是對紋樣裝飾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進行提煉與整合,進一步深化與創新,對黎族織錦人形紋樣進行恰當的提煉概括設計后,可以讓它以更加明確而突出的形狀進入大眾視線,能夠迅速傳達出自身所代表的含義。
構成與重組
構成是指現代設計中以點、線、面等圖形語言為基礎的平面和空間組織形式,構成的圖案是將具象的紋樣進行抽象化處理,它與傳統的藝術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黎族織錦人形紋樣的構成是指將人形與蛙形的造型特點與組織形成方式用語言進行重新組織和表現。人形紋樣帶來的情景是傳統的、民間的、民俗的,它營造的氛圍是海南黎族獨特的文化氣質。因此,將黎族織錦人形紋元素應用于展示環境時,可以打造一種情景和意境的結合,增添一份獨特藝術色彩和人文氣息,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古老的藝術文化氣質,與人們的情感實現共鳴。
適度原則
對于黎族織錦人形紋樣在數字媒介中的展示環境設計,應采取適度原則。將黎族織錦人形紋裝飾元素放置于空間環境設計當中,應該強調對文化氛圍的營造和信息元素的應用選擇。系統會將所選擇的紋樣元素進行分化,依據文化信息的重要性確定其主次順序,把握重點區域位置的打造,對空間場所進行合理劃分,形成一到兩個亮點板塊,在保證信息傳達無誤的基礎上增強裝置的藝術互動性,增加受眾參與度,通過視覺差異化的感知,將思維匯集到中心保護區域。因此黎錦紋樣在當代室內設計的應用不在于多和繁,而在于精和巧,在把握好適度原則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尊重傳統,在進行展示空間設計時,必須要尊重歷史傳承和地域色彩,尊重文化與思想的本身。除了使黎族織錦元素具有文化延續性之外,在進行展示空間設計時還應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綜合歷史、地域和風俗習慣,切實做好以人為設計的首要考慮對象,讓人和環境和諧統一,使空間具有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黎族織錦人形紋藝術充滿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承載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期望,是人們審美的集中體現與表達。黎族織錦人形紋為展示空間提供了有價值的設計元素,在進行文化展示輸出的過程中可以讓參觀者感受到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論媒體技術本身具有的功能還是對民族紋樣的再創,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價值,需要我們辯證地對待和理解技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通過豐富數字技術手段讓黎族織錦人形紋樣在展示空間中活起來,更好地使民族地域文化有效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牧之.海南黎族織錦及特色紋樣研究[J].民藝,2018(04):86-88.
[2]毛素純.黎錦紋樣在家居布藝飾品中的創新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
[3]賈子萱.黎族織錦紋樣在當代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
[4]劉洋,郭英英.設計美學角度下的黎族圖騰“人形紋”圖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29):180-181.
[5]潘舒婷.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當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6]任飛,隋囡.中國吉祥紋樣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7,43(33):217-218.
[7]劉音.新媒體技術在數字展館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7.
[8]潘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商業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08):50+52.
[9]傅昕.地域特征在當代展示設計中的運用——以嶺南地區展示空間為例[J].裝飾,2013(01):133-134.
[10]羅文雄.黎族傳統織錦技藝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05):25-30.
[11]林毅紅.從海南黎族織錦藝術的“人形紋”看黎族祖先崇拜對其影響[J].民族藝術研究,2012,25(0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