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義與邪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對非常重要的價值取向。由社會正義引申出的會計正義是指會計事務的公正、正當、公道。會計正義是會計理論與實踐的首要價值。由此確立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會計活動的相關者的品格和立場,必須是尊道守矩、忠誠信賴、超然獨立的,客觀、真實、公正、合理地處理會計事項,會計必須全面致力于實現社會或組織成員的權力、利益的公正分配等基本原則。而要在會計系統的構成要素中主張正義,至少應包括目的正義、產權正義、計量正義、反映正義、配置正義、分配正義等?;诖?,以人本理念對彰顯社會正義的會計進行重構,創建人本會計,其中包括資產、權益、行為在內的三維會計則是真正意義上人本會計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 社會正義; 個體功利; 會計正義; 人本會計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01-0159-03
以社會正義還是個體功利作為判斷是非善惡和行事作為的基本價值觀和權衡標準,是每個人的自主選擇。當然兩者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可以做出順序選擇的。普通人在社會生活中通常會選擇將個體功利放在第一位,而作為探索科學真理、追尋圣賢的人,理應將社會正義放在第一位?,F行會計依附于以資本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固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企業外部投資者對信息的需要,但其理論、方法和程序,主要體現為資本所有者的個體功利追求,并未充分彰顯社會正義。本文從正義、社會正義入手,提出會計正義概念,確立會計正義的價值,明確會計正義的基本原則,分析會計正義的構成要素,指明人本會計才是伸張會計正義的會計重構的正確選擇。
一、社會正義、會計正義及其價值
“正義”一詞,按照《辭?!返慕忉?,是指公正的道理,《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在英文中,與之對應的是“justice”一詞,其釋義是正義、正當、公平、公正等。正義作為社會道德范疇,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都賦予其崇高的地位,屬于人們的高尚道德追求,同時也作為判斷事情、行為的是非對錯乃至人品好壞的基本標準。中國自古以來以“是非善惡”“社會秩序”為意旨追求正義的實質,如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為本質的“義以為上”,道家倡導的“道法自然”等為本質的“道德正義”,現代社會則普適性追求“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將“平等、公正”作為社會價值取向。亞里士多德對“正義”則賦予專門的內涵,即“避免貪婪,亦即避免通過奪去另一人的所有(他的財產、獎賞、職位等),或者通過拒絕給予某個人以他應得的尊敬、償款和不遵守對他的諾言來為自己謀利。”[1]
將正義概念應用于社會領域,有了“社會正義”一詞,指處理社會事務中的公正、正當、公道。中國知網詞條解釋為社會上不同階級與領域之間付出和所得的公平性。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約翰·羅爾斯(以下簡稱“羅爾斯”)教授認為社會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薄耙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1]。顯而易見,一個社會正義與否,不僅是保障該社會健康有序運行的底層文化,是促進社會積極進取的基本動力,也是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人類的會計活動顯然屬于一種社會活動。將社會正義框定于會計范疇,將“社會”替換為“會計”,筆者有意組合成“會計正義”一詞,并將會計正義界定為:會計事務的公正、正當、公道,核心是會計領域中處理各項事務時,社會或組織中人的權利、責任、義務被公正、正當、公道地安排。當會計不是作為個體經濟活動的工具,而是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工具并需要制定組織規則(國家會計準則、制度,企事業等法人組織的規章制度等)時,會計就成為國家或社會的公器,維護社會正義就理應成為其基本目標和原則,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國家或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秩序,保護國家和社會各主體的正當利益。正如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總€人都擁有一種基本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義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利益的犧牲?!盵1]羅爾斯不僅為我們明確了正義的價值,也為我們改造現行會計的不正義,或者說為建立會計正義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會計正義的建立及其路徑選擇,確立客觀、公開、公正的會計正義觀,進而為尋求組織良好的人類聯合體或者各種經濟組織創造基本條件。
二、會計正義的基本原則
會計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需要形成一些普遍公認的、具有理論指導價值和基礎約束作用的底層準繩來維護會計活動正義的基本秩序,這里稱之為會計正義的基本原則。
羅爾斯提出了正義的兩個原則,“第一,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第二原則大致適用于收入和財富的分配,以及對那些利用權力、責任方面的不相等或權力鏈條上的差距的組織機構的設計。雖然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法做到平等,但它必須合乎每個人的利益,同時,權力地位和領導性職務也必須是所有人都能進入的?!盵1]
在上述兩個正義原則指導下,筆者提出會計正義的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會計必須客觀或真實、公正、合理地計量、確認、記錄、報告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和未來變化。
第二,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會計活動的相關者的品格和立場,必須是尊道守矩、忠誠信賴、超然獨立的。
第三,會計作為社會公器,必須全面致力于實現社會或組織成員的權力、利益的公正分配,避免會計處理導致一部分人侵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上述三個會計正義原則,分別從會計的基礎功能、會計從業者的格局與行為規范、會計追求的目標與結果三個基本方面確立了會計正義的準繩。三個原則同義相應、同理相合、同道相成。當具體會計事項處理失去方向甚至發生矛盾沖突時,就應回歸這三個基本原則來正確定位并進行是非對錯的評判。
三、會計正義的構成要素
為了將會計正義落實,就要公正、正當、公道地處理各項會計事務,在會計系統的各構成要素中主張正義,特別是體現組織中相關主體——人的權力、責任、利益,本文稱之為會計正義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目的正義
與現行會計目標等同于會計目的是向股東報告企業受托管理的責任或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不同,會計正義觀下的企業會計目的,是企業經濟價值與人的經濟價值的協調發展。在會計上主要表現為:將“收入-成本=利潤”的盈利公式表述為“收入-(物力成本+人力成本)=利潤”,進而將“人力成本”移項改為“收入-物力成本=利潤+人力成本”,并將“利潤+人力成本”稱之為“共有價值”,也即將現行會計服從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轉化為會計正義觀下追求共有價值最大化的目的。這就充分伸張了與價值創造、價值分享相關聯會計的社會正義。
(二)產權正義
與現行會計制度只承認物力資本產權,不承認或是剝奪人力資本產權不同,會計正義觀下承認并特別注重人力資本產權。唯有承認人力資本的產權地位,勞動者才能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所有者,才能使得其產權利益正當化,這也正符合了羅爾斯所說的正義的第二個原則,即每個權利主體的利益都應當在合理的責任、義務忠實地被履行時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說沒有任何權利主體可以通過規則設計來侵害其他權利主體的利益。
(三)計量正義
會計計量是會計的基礎內容之一,是按照會計規則和程序對組織經濟活動所做的數量、金額的認知,用數量呈現組織經濟活動的內容、狀態和結果等信息,為組織管控經濟活動提供有效途徑。與現行會計僅計量物力資源及其權益,只反映企業綜合的經營成果不同,會計正義觀下還要計量人力資源及其權益、勞動者的行為主導和決定的價值運動及其結果,特別是能夠量度出每位勞動者的價值貢獻和責任,避免了由于會計計量的片面性、模糊性、綜合性而掩蓋、模糊經濟責任,從而得以公正地評價經濟行為的績效,也為后續的利益分配提供客觀依據。
(四)反映正義
與現行會計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平面化、靜態化、物性化不同,會計正義觀下的會計反映應是立體、動態、系統、完整的,特別是將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人的“行為”要素系統納入會計系統,再現企業以人為中心的立體動態的經濟活動的實際情形,就客觀、公正地提供了經濟活動的本質性的完整信息,避免了信息非本質、不完整甚至扭曲事實導致的不公正、不客觀。
(五)配置正義
現行會計依據配比原則對收入和成本費用匹配相抵后計算出作為經營成果的利潤等信息,不能正確反映具體勞動者行為經濟價值的信息,不能清晰確認價值創造的貢獻和責任,從而不能引導資源向最能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有效配置。而會計正義觀下會計能夠直接提供行為經濟價值的信息,不僅有行為經濟價值的綜合信息,還有每個勞動者個體行為經濟價值的具體信息。無論是物力資源的投資者,還是人力資源的投資者,都可以據此分析這個企業的人力資源質量狀況,特別是核心員工擁有的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高低,研判人力資源未來產出經濟價值的潛力大小,進而做出資源配置的科學決策,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正確配置,實現資源配置的科學與合理。
(六)分配正義
與現行的勞動者利益分配或者分享沒有會計數據作支持,依靠間接、扭曲的人力資源管理績效考核結果和人為主觀決定不同,會計正義觀下通過事前一系列經營與管理機制、規則的設計與制定,以及通過構建新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量度、呈現出每個勞動者生產經營行為價值貢獻和責任大小的數據,從而有了對勞動者進行利益分配或分享的會計量化信息依據,有助于充分彰顯公平、公正分配或分享的會計正義原則。
四、彰顯社會正義的會計重構:人本會計
現行會計注重基于國家法規或公認會計準則的形式和程序正義,但缺乏基于上述會計正義三個基本原則的本質和結果正義(即表現為本文第三部分會計正義的構成要素中論及的內容)。羅爾斯說:“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要加以拒絕或修正”[1]。筆者經過長期探索,基于人本理念對彰顯社會正義的會計進行重構,即以知識經濟時代為基本社會背景,用人本理念對會計進行融合與創新,通過系統改造現行會計的概念、原則、假設、要素、等式、方法等內容,界定新概念框架、構造新要素體系、創新工具方法等途徑,實現會計的深化與突破。
如果將現行會計稱作物本會計,即以物為對象取向,以物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那么與之對應,以人為對象取向、以人為中心和根本的會計,則可稱之為人本會計。
人本會計中的“人本”,筆者賦予其充分體現會計正義的以下三個內涵:第一,人是價值創造的主體,是經濟活動或價值創造的主導、本原、中心、根本;第二,人是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認為組織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個人利益與組織目標相關聯的機制;第三,人是目的和責任,要把經濟活動中所有相關聯的人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不是當成手段。
由此構建的人本會計,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將企業等組織中的人作為會計的第一要素,即將人及其行為系統納入會計系統,將人力資源作為會計對象要素中第一位的、決定性要素。第二,認為人才是物質財富創造、利用的主體,將人力資源視作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物力資源只是價值創造的條件,從而一方面要確認人力資產的價值,將其置于資產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承認人力資本所有權,保護勞動者特殊的所有者地位。第三,將經營(管理)活動或經營(管理)行為納入人本會計對象范疇,從而會計基本對象要素演變為資產、權益、行為,并據此重構會計等式。第四,將組織價值性信息與其導致的主體——人的行為緊密聯系起來提供豐富內涵與外延信息。正如張瑞敏先生所說:“企業就是人,所有的資產增值都要靠人,人是企業的關鍵。如果把人拋到一邊,資產負債表就沒有多大用途?!盵2]
人本會計的思想萌芽其實早已有之。會計發展史上,或多或少地體現人本會計思想的新興會計理論包括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行為會計、勞動者權益會計、智力資本會計、三維會計、勞動價值會計等。其中,三維會計是筆者長期從事人本會計研究與實踐的總結性成果,是在前期行為會計、勞動者權益會計研究基礎上全面、系統構建的人本會計理論與方法。三維會計是在現行會計系統中資產、權益兩個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將“行為”作為第三維基本要素納入會計系統而形成的三維立體動態會計系統[3]。這樣一個能夠充分彰顯會計正義的三維會計系統,抓住并尊重經濟活動是由勞動者的行為主導和決定價值創造的本質,以實現人的價值最大化和共有價值的公正分享為目的,承認并確認人力資本產權,賦予勞動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平等的產權地位和權利,進而完整、客觀地計量經濟活動相關的資產、權益、行為的價值運動,呈現經濟活動客觀、全面的信息,引導組織資源向最優創造價值的方向配置,最后根據價值貢獻和責任實施公正的分配或分享。這就有效地體現了前述的六大會計正義。
人類已歷經滄桑變遷進入21世紀,踏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歷史洪流。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的自我認知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制度越來越健全。人們對社會正義乃至具體領域的會計正義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和清醒。本文對會計正義的思考,旨在確立會計創新發展的正位,踐行會計正義的大道,為會計全面致力于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價值?!?/p>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胡國棟.海爾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
[3]?徐國君.三維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