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是第一個上市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抑制劑,它的問世開啟了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新時代,目前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高血壓和心理衰竭。相信很多高血壓患者都對這個藥物比較熟悉了,但絕對想不到,這個藥,最初來源于巴西蛇毒!
時間來到1933年,剛畢業的Rochae Silva目睹了一位被巴西蝮蛇咬傷的患者出現低血壓癥狀,猜想蛇毒里含有一種能使血壓降低的神秘物質。1948年,Rochae Silva成功從蛇毒中提取出一個具有肽結構的特殊物質,并命名為“緩激肽”。然而,緩激肽只有在蛇毒中能穩定存在,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極短,僅幾分鐘便會完全分解,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
1965年,Sergio Ferreira在巴西蝮蛇毒液中得到了緩激肽增強因子(BPF)提取物,同時證實BPF可以通過抑制緩激肽降解酶來增強緩激肽的作用。之后,研究人員通過用Ferreira的蛇毒提取液與體外制備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反應,發現了蛇毒中含有有效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在John R. Vane(因為對阿司匹林的研究而獲得198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建議下,藥理學專家Miguel Ondetti和Squibb公司的David Cushman開始了ACE抑制劑的研發。最終于1981年6月,首個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口服制劑——卡托普利獲批上市。1985年,默沙東研發出第二個ACE抑制劑,以馬來酸依那普利的商標名進入市場,之后又有多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被批準上市,比如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福辛普利、賴諾普利、咪噠普利、雷米普利等,為全球數億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