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季華
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就是指具有生長能力及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部位,如卵巢、輸卵管、宮骶韌帶、直腸陰道隔膜、盆腔腹膜、陰道、宮頸宮肌層內等部位。這些粘在異位的內膜組織到了生理期也會剝落出血,但這些血液不像子宮內的經血可以順著子宮頸排出,它們被淤積在體內,不斷累積形成或大或小的結節或包塊,從而引發多種多樣的不適。
痛經 漸進性痛經是內異癥常見而突出的特征,多為繼發性。多數患者主訴以往月經來潮時并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后。有的痛經較重難忍,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止痛,甚至痛得“打滾”;疼痛常隨著月經周期而加重,月經結束而消失。
不孕 有統計資料顯示,超過50%以上的內異癥患者伴隨不孕癥。在習慣性流產病例中,也有許多是因為內異癥所致。其原因可能是病變導致盆腔粘連、輸卵管堵塞、卵泡發育不佳、排卵障礙等。
周期性直腸刺激癥狀 內異癥患者常出現大便次數增加、肛門、直腸、外陰部墜痛等周期性直腸刺激癥,隨著病情進展,這些癥狀也會愈發明顯,之后又逐漸消失。
月經不調 內異癥患者常有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等現象,說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礙表現。
性交痛 若為陰道穹隆部異位或是卵巢粘連于盆底,就可能出現性交痛的情況。
經期或行經前后的急腹癥 患者大都存在卵巢子宮內膜囊腫,其具有穿破的特點,可能會加重盆腔粘連的現象,還可能反復破裂引發急腹癥。
周期性下腹不適 無痛經的輕癥內異癥患者常存在本癥狀,包括腰腹部疼痛、下墜感。
育齡婦女如果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警惕內異癥的可能,及早就醫排查。目前,超聲、CA125測定、磁共振成像等可以用于本病的輔助診斷,“金標準”還是要進行腹腔鏡手術,如果在腹腔鏡下看到腹膜上存在的藍色、褐色或者白色結節就可以確診內異癥。還要注意,子宮內膜異位癥這類疾病有遺傳的現象,對于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家族史的患者,要定期進行隨訪或是早期進行檢查并明確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目標就是減少或消除病灶,緩解、解除不適癥狀,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或避免疾病復發。具體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和生育要求來決定。
藥物治療 由于妊娠和閉經會使異位的內膜萎縮退化,故使用性激素使患者閉經或假孕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的非手術療法。常用的藥物包括孕激素類、復方口服避孕藥(COC)、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及中藥等。藥物治療需要考慮有效性和安全性,持續使用到絕經或計劃妊娠時;計劃妊娠的患者完成生育后,應盡快繼續恢復藥物治療。
發生于分娩、流產后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如果出現胎盤組織殘留的情況,就需要服用抗生素,并且盡早完成宮腔殘留物清除工作。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在抗生素達到相應劑量、炎癥得到控制的時候,才可以進行刮宮,以此避免出現內異癥病灶擴散情況。
伴有慢性盆腔疼痛和痛經者,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痛藥。
保守性手術 適用于有生育要求、年輕的患者,即保留子宮雙側附件,僅將病灶切除,同時將粘連的組織分離開來,促進其修復。保守性手術以腹腔鏡手術作為首選,其可對病灶部位進行清晰的觀察,同時使用特殊設計的刀、剪、鉗等切除病灶,進行創面縫合,重建盆腔腹膜,且徹底進行沖洗,多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提升妊娠成功率,還可以降低病癥復發率。
子宮切除術 即切除全子宮,保留卵巢,適合無生育要求、癥狀重或者復發經保守性手術或藥物治療無效,但年齡較輕希望保留卵巢內分泌功能者。
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 即切除全子宮、雙側附件以及所有肉眼可見的病灶,適合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癥狀重或者復發經保守性手術或藥物治療無效者。
要注意,即使經過手術治療,內異癥還是有復發的風險。所以,患者術后仍應持續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同時做好隨訪工作。通常建議,手術后2~4周要到門診隨訪觀察手術恢復的情況;之后每4周到門診隨訪觀察藥物治療的效果;在應用藥物3個月后可能會出現一些更年期癥狀,此時隨訪可對并發癥或者不適進行觀察。
內異癥越早診斷、治療和干預,預后越好,對身體及生育能力的影響也越小。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早期預防還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朋友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防止經血逆流 對于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如殘角子宮、陰道橫膈、宮頸閉鎖、宮頸管粘連等引發的經血潴留,要及時手術治療,避免經血逆流入腹腔中。一般經期不要進行盆腔檢查,如果必須檢查,需要避免重力擠壓子宮。
注意避孕 做好避孕,盡量避免人工流產,因為流產也容易導致子宮內膜侵入到其他的部位。而長期服用避孕藥,可能會抑制排卵,或是使經血、內膜碎屑逆流至腹腔機會減少。此外,未嚴格掌握放置宮內節育器的適應證及術后并發癥未及時處理,均可增加經血逆流、子宮內膜種植的可能性。
避開經期做婦科手術 宮頸、陰道手術,包括微波治療、宮頸電烙、激光治療等,都需要在月經干凈3~7天內開展,避免下次月經來潮脫落的子宮內膜種植在沒有愈合的手術創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