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對于中國人民有著特別的意義,喜事、大事、盛事接二連三。第二十四屆冬奧會、第十三屆冬殘奧會先后在北京舉行,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 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通過的二十大報告無疑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 面對持續變異的新冠病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措施。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條”)。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2022年,林草系統工作同樣取得亮眼成就,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時舉行。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重要講話。11月7日-8日,國際竹藤組織成立二十五周年志慶暨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政府同國際竹藤組織攜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推動各國減少塑料污染,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本刊編輯部在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意見、聽取讀者的建議后,整理出2022年中國十大綠色事件以饗讀者。
——本刊編輯部
1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報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事件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此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出力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大會通過了關于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 員會。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林草系統的相關闡述是一大亮點: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點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通過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等重大問題,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賦予林草部門重大歷史使命。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藍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第二十四屆冬奧會成功舉辦雙奧之城堅持綠色辦奧
事件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舉辦,北京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中國代表團以9金4銀2銅的戰績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創下參加冬奧會以來的歷史最佳戰績。本屆冬奧會有近3000名運動員參加了15個分項109個小項的比賽,共打破17項冬奧會紀錄;兩項世界紀錄;29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獲得獎牌;91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參賽。
2月4日晚在北京國家體育館舉行的開幕式向全球直播。北京冬奧會是全球首次規模化使用8K技術直播體育賽事活動,也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8K技術進行開幕式直播的賽事活動。開幕式當天正值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冬奧開幕夜,四季始輪回。獨特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及按漢字筆畫的入場順序令人耳目一新,開幕式上滿滿的中國元素蘊含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火炬“飛揚”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黃河之水”傾瀉而下極具浪漫色彩,五環“破冰而出”彰顯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懷……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瑰麗與智慧。
點評
北京冬奧會,全要素、創新性地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從開幕式上以二十四節氣的形式倒計時,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從以熊貓和燈籠為原型的吉祥物,到頒獎花束上的非遺技藝;從把《千里江山圖》制作成賽場上的形象景觀,到冬奧村里的中醫診療;從迎客松,到送別柳……冬奧盛會上,中國文化元素大放異彩,“中國式浪漫”浸潤人心,一次又一次驚艷世界,也釋放著厚重的文化自信。本屆冬奧會不僅向世界展現了各國運動員奮勇拼搏的姿態,也展現了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而最為世界各國稱道的則是北京冬奧會多方面的環保舉措及中方的碳中和辦賽承諾,為綠色辦奧、科技辦奧貢獻了中國樣本和中國智慧。“水立方”變身“冰立方”,首鋼工業遺產化身“雪飛天”,所有場館實現100%綠色供電,數千輛氫能大巴穿梭于賽場……中國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綠色辦奧”的莊嚴承諾,也向世界集中展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份綠色成績單。
3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中國將建成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事件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宣布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標志著國家公園由試點轉向建設新階段。
11月8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國家公園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其中包括陸域44個、陸海統籌2個、海域3個。充分銜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生態工程,其中,青藏高原布局13個候選區,形成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占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的70%;長江流域布局11個候選區,黃河流域布局9個候選區。在創建設立上,明確國家公園創建、設立以及候選區實行動態開放、考核評估、退出機制等要求。《方案》提出到2025年,國家公園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點評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果,確定了國家公園建設的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創建設立、主要任務和實施保障等主要內容。方案的出臺,是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的又一個標志性成果,對于推進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我國舉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向全球展示中國濕地保護成果
事件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時在日內瓦設立分會場。大會在武漢設線上及線下會場,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構建了保護制度體系,出臺了《濕地保護法》,制定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讓我們共同努力,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
大會達成《武漢宣言》《2025-2030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多項重要成果。大會圍繞中國的各項主張和倡議,在主會場、分會場舉辦了多場邊會和主題論壇。日內瓦分會場,《濕地公約》秘書處為來自13個國家的25個城市頒發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東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湖北武漢、江蘇鹽城7個城市。
點評
今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成功舉辦,已經達成的一系列重要選用和協議展示了中國濕地保護的成就,更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6月1日,《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在系統性保護方面,規定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在科學利用方面,強調正確處理好濕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責任落實方面,壓實地方政府濕地保護主體責任,強化監督檢查。
10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濕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使我國成為全球濕地保護修復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 領者。
5中國政府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出“以竹代塑” 倡議
事件
11月7-8日,國際竹藤組織成立二十五周年志慶暨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為主題,旨在推動竹藤產業健康發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探索竹藤發展新機遇,打造竹藤對話新平臺。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竹藤組織成立二十五周年志慶暨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致賀信。中國政府同國際竹藤組織攜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推動各國減少塑料污染,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倡議提出,制定“以竹代塑”支持政策,推進“以竹代塑”產品納入塑料替代品國家貿易規則的制定,確定“以竹代塑”的重點行業和產品,為“以竹代塑”的全球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推進“以竹代塑”科技創新,創新竹產品代塑的用途、效率及標準化發展,為“以竹代塑”新技術利用、新產品開發創造條件。鼓勵“以竹代塑”科學研究,構建“以竹代塑”材料數據、全生命周期數據庫等重要科學知識體系,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全球發展政策體系奠定科學理論與數據基礎。促進“以竹代塑”市場推廣,優先推廣市場潛力大和經濟效益好的“代塑”竹產品。加大“以竹代塑”公共宣傳,全方位推廣“竹子作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巨大潛力和價值,提高公眾認識。
點評
竹藤大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主辦,來自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有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界的代表參會,并形成了“以竹代塑”倡議重要成果,對加強各方合作,推進“以竹代塑”行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竹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目前,中國竹林面積達701萬公頃,有竹類植物39屬837種,占世界竹子種類1642種的51%。截至2020年底,中國竹產業總產值近3200億元,竹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22億美元,占世界竹產品貿易總額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竹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十年來,在竹藤資源培育、竹藤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6《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
事件
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12月15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
COP15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會議通過62項決定。近40個締約方、利益攸關方宣布一系列重大行動與承諾。中國是大會主席國,引領和推動第二階段會議通過最重要的成果“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及“框架”的監測框架,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DSI),資源調動,能力建設、發展和科技合作,規劃、監測、報告和審查機制等最有分量的6份文件。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框架”設立了到2050年的4個長期目標和到2030年的23個行動目標,歷史性地納入了DSI的落地路徑,歷史性地決定設立“框架”基金,歷史性地描繪了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愿景。
點評
此次大會正式通過了 “框架”及相關一攬子文件。該“框架”是為到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錨定方向的總體性、戰略性綱領文件。達成該“框架”是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最重要的標志性成果。這是在當前形勢下,各締約方堅持多邊主義,同時綜合考慮各締約方、利益攸關方的關切和訴求,最終達成的一個富有雄心、平衡、務實、有效、強有力且具變革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將指引各方共同努力遏制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讓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并惠益全人類。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中國自擔任COP15主席國以來,全面履職盡責,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溝通協調,發揮主席國的領導力和協調力,積極推動磋商談判進程。在生物多樣性大會上,中國積極發揮主席國作用,推動各方形成合力,彌合分歧,凝聚共識。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承諾自我約束和退讓,與自然締結的真誠契約,標志人類再次站在拯救地球、拯救自己的新起點,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 臺階。
7林長制全面實施一周年成效顯著
事件
7月1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多來林長制組織體系全面建立,各級林長應設盡設。除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其余各省均設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各級林長近120萬名,省級林長421名;各省林長積極履職,25個省召開省級總林長會議,21個省簽發總林長令,省級林長巡林214次;13個省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10個省全面推行林區警長制,8個省建立“林長+檢察長+警長”工作機制;28個省出臺督查考核辦法,19個省已開展督查考核, “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大好局面初步形成。《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中要求的“確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長制”的目標如期實現。
點評
《林長制督查考核辦法(試行)》旨在通過科學全面評價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森林草原資源保護發展狀況,針對發現的突出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并加強督辦,推動各省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制,構建黨委領導、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推行林長制是林業事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是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重要任務。林長制督查考核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充分發揮林長制督查考核的“指揮棒”“風向標”“助推器”作用,科學全面評價各地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狀況,強化督查考核結果運用,推動各級林長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確保各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全部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如期實現,讓林長制落地見成效。林長制實施一周年,各項措施和政策在全面加強工作指導、確保改革落地見效,強化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努力提升林草資源質量,系統開展宣傳培訓,努力提升林長履職能力及嚴格督查考核激勵,杜絕形式主義等四個方面推深做實林長制,以林長制促“林長治”。
8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
事件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東省廣州市正式揭牌。至此,我國已經一北一南設立并揭牌運行兩個國家植物園,標志著國家植物園建設翻開新的篇章。
國家植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過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劃面積近600公頃。國家植物園堅持國家代表性和社會公益的理念,充分發揮植物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的核心功能,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陸續完成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遷地保護研究中心、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標本館二期、五洲溫室群等項目,建設28個特色專類園。
華南國家植物園依托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現建有38個專類園,遷地保育植物17168個分類群,在遷地保護方面已涵蓋華南地區各植物類型;擁有3個研究中心、1所植物標本館、2個國家級野外臺站和3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華南國家植物園規劃總面積319公頃,統籌優化科研區、專類展示區和技術推廣平臺。
點評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萬余種,大約占全球的1/10。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
國家植物園是由國家批準設立,國家主導部門從國家層面開展遷地保護,由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宣傳教育、園林園藝展示和休閑游憩等功能的綜合性場所。國家植物園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它代表著一個國家植物遷地保護的最高水平。
本著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先、分步實施的總思路,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將穩步推進,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9一系列專項規劃出臺全方位保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
事件
1月,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印發《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出,京津冀山地平原區要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全面保護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資源。
同時印發的《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東北森林帶森林、草原、河湖和濕地等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長江、珠江防護林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
3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 年)》,明確了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布局進一步優化,總面積占比穩定在陸域國土面積的18%以上,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和陸生野生植物種數保護率均達到85%。
12月,由國家林草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 年)》經國務院審批正式印發。提出到 2025 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 1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 0.3億畝;到 2030 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9億畝。《規劃》總結概括了4大類、共11種常見的修復措施,高質量開展生態修復。
點評
北方防沙帶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為主攻方向,通過2025年和2035年兩個目標的逐步實現,使區域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基本建成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東北森林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是“兩屏三帶”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三區四帶”之一納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對我國東北地區規劃19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和南方丘陵地帶20個重點項目的實施,使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及其輻射地區及長江,珠江流域,閩、湘、桂等地區的生態保護有著重大的提升作用。
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明確了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未來15年的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是新時期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穩定和質量提升、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保護的依據。
近些年,我國防沙治沙工作進展順利,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萬公頃(515.4萬畝)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66.70萬公頃(1000萬畝),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10 中國風景名勝區設立40年保護大批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
事件
2022年是我國風景名勝區設立40周年。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首次公布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中包括五岳各山及八達嶺-十三陵、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武夷山、廬山、嵩山、長江三峽、峨眉山、路南石林、黃果樹、桂林漓江等。40年來,我國風景名勝區逐步實現由注重視覺景觀保護向視覺景觀、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等方面綜合保護的轉變,由點狀保護向網絡式、系統式保護的轉變,由注重區內保護向區內區外協調保護、共同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我國現有56項世界遺產,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數均居世界第一。在中國已經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56處世界遺產中,有44處全部或部分在國家級風景名勝 區中。
點評
1982年,我國正式建立風景名勝區制度。風景名勝區制度開創了我國現有保護地體系中唯一一個將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融合保護作為首要保護目標的保護地類型,是中國山水文化和壯美自然景觀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體現,為世界提供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范本。40年間,中國風景名勝區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種類齊全、覆蓋全國的風景名勝區體系,完整地保護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為我國自然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風景名勝區法規和管理制度、風景名勝區規劃機制的建立,為我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風景名勝區設立40年,我們應以此為新起點、新契機,科學認知風景名勝區的獨特價值,充分發揮風景名勝區的獨特作用,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黑龍江省林業廳提供
作為“雙奧城市”,北京因奧運與綠色結緣??圖片提供:北京冬奧組委會
武夷山國家公園???黃海?攝
符超?攝
向全球發出“以竹代塑”倡議
谷寶臣??攝
國家儲備林
北京的國家植物園
荒漠化防治
黃果樹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