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敏
摘 要 充分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內容,分析教材中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內容所指向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并探索情境創設法進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以培養高中學生社會責任的思路及模式。
關鍵詞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 情境創設法 生物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將人類強行帶入到一場全民抗擊疫情的戰爭,由此可見突發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直都存在影響人類生活的可能性。德國著名教育人類學家博爾諾夫說,危機、遭遇、喚醒、挫折等是人的非連續性發展形式,也是非連續性教育的形式,這些非連續性形式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2007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于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提出了分年級的針對性意見,并要求各級學校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貫穿公共安全教育。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當下重要且必需的就是思考建立一種人們所期望的、相比較健全的、社會所急需的公共衛生安全教育經驗,并以課程的形式在學校中有效應用這種教育經驗。在開展生物安全教育中,生物課堂教學、一線中學生物學教師責無旁貸。學校進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對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提升有重要作用。下文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充分挖掘人教版初高中生物教材中蘊藏的相關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內容,結合相關新聞熱點話題,通過情境創設法選擇合適情境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從而有效培養并提升中學生的社會責任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1 概念界定
1.1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是于各級各類學校及全社會中普及公共衛生防預和處理知識,中小學更是滲透公共衛生安全教學的重點年級階段。學生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大可能地預防公共衛生安全問題的發生,對于學生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食品衛生安全教育、環境衛生安全教育、勞動衛生安全教育、學校衛生安全教育、傳染病安全教育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教育。通過防范和控制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發生能有效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對于學校教學而言,生物課堂是進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戰場。較強的生物學科專業性是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有別于普通的安全教育所具備的特點。
1.2 社會責任
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社會責任被定義為:學生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如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等。社會責任涉及了解、關注、參與、實踐幾個水平。社會責任應包括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社會及大自然的責任。
2 開展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
目前,全球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新發以及傳播增加,生物實驗室依然存在發生泄漏及污染事故的潛在風險,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有效保障等現實問題,要求社會及學校非常有必要將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提到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時, 《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但是,由于教師并未挖掘教材或者對于其中社會責任素材的挖掘并不足夠充分,教師并未找到在生物課堂中有效提升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方法和模式,現在的中學生物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水平的提升。一線生物學教師應有效把握中學時期這一青少年發展的關鍵階段,幫助學生提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從自身能夠具備健全的社會責任意識出發,從而讓學生能夠具備充足的社會責任感。
2.1 情境創設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
2.1.1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基本模式
結合《課程標準》高度關注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實施建議,得到了以下利用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模式:① 教師從授課角度出發做出準備,充分研讀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著的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內容,在教學設計中合理滲透目的素材,進而在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② 依托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現實生活,通過呈現相關圖文資料數據以及相關新聞熱點事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沉浸于社會責任感帶給我們的實際感受;③ 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相關的現象與問題,對社會熱點議題做出個人看法和交流討論,正確、客觀地認識生物技術所取得的成就,提高公共衛生安全的意識,激發中學生應具備的社會責任使命感。下文以此為依據,創建主要思路如圖1所示。
2.1.2 挖掘生物教材中與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有關的內容
從社會責任素養出發深入挖掘生物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公共衛生安全內容,并對其做出社會責任素養指向。教材中的公共衛生安全素材分類及其指向的社會責任見表1。
2.1.3 挖掘適合情境教學的素材并選擇相應合適情境
傳統教學在課堂上時刻以教師為教學中心,教師輸出即可,故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導致最終教師完成講授,但是學生并未有效學習。應用情境教學法能使學生置身其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相關知識,親自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切實體驗學習知識本身所帶來的意義。情境教學是由教師人為主動創造的附帶情感的實際場景,主要是為了充分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故而是一個充滿教育者意圖的優化環境。如今情境教學側重于任務型和價值引領,涉及到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實踐幾個方面。針對所學知識和設置的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師也應創設多樣化情境,并在多樣化情境中對公共衛生安全知識加以說明,以滲透社會責任。在選擇情境時,并非所有的素材內容都適合使用情境教學,需要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經過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下文將適合情境教學的素材做出分類,見表2。
2.2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在培養高中生物社會責任中的測量與評價
學生在學習了公共衛生安全相關知識后,其社會責任素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得以表現:① 了解、認同所學的知識和方法;② 更多關注社會熱點議題;③ 積極參與、討論相關活動,在討論中對事物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④ 充分利用資源進行社會科學實踐,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主動對相關知識進行宣傳,讓大家都能健康文明地去生活。公共衛生安全所含的食品衛生安全、環境衛生安全、傳染病安全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可實現從社會相關熱點議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公共衛生安全生活方式或習慣、公共衛生安全科學實踐四個維度開展,以此通過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提升中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表3是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在培養高中生物社會責任中的各維度與各水平劃分表,能夠為教師進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后中學生所達到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水平測量與評價提供有效參考。
3 結論與反思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不僅僅是簡單以合適情境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以科學實踐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養成良好公共衛生安全行為習慣,并以所學知識有效帶動身邊人健康生活。教師應通過現有的生物學課程去滲透公共衛生安全教育,讓學生從小形成積極的公共衛生安全態度和意識,把良好的公共衛生安全行為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學生在現實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時所呈現出來的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也是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且最直接的體現。提升中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教師應結合現實生活,引入討論性熱點話題授課,學生也可直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教師應當切實把握教材工具,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公共衛生安全內容,并對其社會責任素養做出指向分析,明確提升方向,歸納出素材的類別,根據不同類別去創設合適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提升中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于鳳銀.試論非連續性教育視野中人的發展觀[J].外國教育研究,2004,31 (1):17-20.
[2]王蔓.海南省小學安全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海南:海南師范大學,2018.
[3]劉敏.我國小學學校體育安全教育內容體系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1.
[4]任曉虹.情境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實踐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