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竹林的故事》:詩化與苦難的交互

2023-05-30 10:48:04宋媛溪
文學教育 2023年1期

宋媛溪

內容摘要:對《竹林的故事》及其作者廢名的批評曾長期以其“詩化構境”為母題,并將其歷史性地統概為“田園牧歌之作”與“烏托邦式”作家。斗轉星移,在現代意義上對文本進行重讀與批評性閱讀,解碼其被時代敘事遮蔽、涂抹掉的真正意義與審美價值——詩化形式與苦難內核的交互,使“詩化”外衣下藏匿著的深重苦難暴露出來,探尋“詩化”書寫形式隱喻著的深刻哲學玄思與人文關懷。

關鍵詞:廢名 《竹林的故事》 詩化書寫 苦難

“再現”(representation)是重要的藝術理論,也是美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對“文學”一詞進行祛魅式理解,我們會發現其本質是人類認識、把握世界之本身的實踐運動,而存續在文學場域中的“再現”概念也即是一種文學形式的“世界之表征”與“世界之呈現”。在廣義的文學闡釋空間中,“再現”探討的是一種關系問題,是一場“世界”與“文學”的聯系如何在不同時代、各異語言形式、疏異的人類活動中被言說、理解與表達的追尋。那么接下來又引出一系列問題:文學能否再現世界?文學如何再現世界?文學再現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是再現真實世界?還是再現一個虛幻的象征性世界?或僅是尋求一種主觀情感上的傳達?

這些看似形而上的問號卻是文學理論研究者們繞不開的、無法懸置的、甚至應該首先辨明的本源性之問。縱觀整個世界文論史我們會發現,對此“文學再現世界”問題的理解與闡釋也顯出時間與空間的差異。諸如古希臘家園時代的藝術摹仿論;18世紀啟蒙“認識型”時代的“鏡子說”文論;處于歐洲主體性思想上升期的“文學——世界觀”眼光內轉型文論——唯美主義、直覺主義文論等……隨著文藝實踐的發展,不同歷史情境、各異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均會涉及到對文學與世界關系問題的思索,但各個時期、不同文化形態的研究成果又各有其側重點與核心范疇,且或多或少帶有相應的歷史局限性與語境盲視性。且隨著歷史的更迭與近代以降頻繁的區際交互的展開,任何某一特定的范疇均不再有其固化線性的理解,漸變更為相對運動的概念。范疇與范疇之間又會產生聯系進而生發新的內涵演變。對此勒內·韋勒克指出,每個時期的文學理論“往往和不同的特征相結合:過去的殘存物、未來的預兆以及帶有相當個性化的特征”。[1]故在此基礎上,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近代以來的文學作品所建構的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復雜性文本空間,是兼具表層與深層復雜結構體。因此,文學不能僅以“再現客觀世界”或是“再現主觀世界”這種單向度化的理解一概而論。相反地,文學是以一種特殊的、復雜的方式去呈現客觀世界,“詩化”便是其中一種。

“詩化書寫”使得文學文本在看似“失實”的表象后,建構出了與客觀世界“離距”的“另一個世界”,“藝術使我們對現實的感覺徹底加以‘陌生化,從而摧毀司空見慣的感覺方式,使我們以新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2]文學的“詩化”,使得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需要辨明文學與世界的雙向建構關系,使文本成為一個交互共鑄的動態結構;也使得讀者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勘察與挖掘文本的深層結構,從文學與世界的交互視角理解作者所呈現出的“雙向作用”。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將以廢名《竹林的故事》為切入點,旨在對廢名小說中流露出的詩化書寫風格進行“再讀”、“重尋”,深入文章的深層結構來審視作品中那些對“文學與世界交互作用”的呈現。

一.獨異的文學觀:“文學是夢”和“禪玄造境”

對廢名作品價值的探討,繞不開其“詩化”書寫模式。廢名筆下的鄉村,是“烏托邦式”的田園樂土:和諧寧靜、清新澄澈,沒有喧囂,有的只是古樸、和諧的自然之美。而對廢名“詩化”書寫風格的成因,歷來也被眾研究者所執著追尋。作家作為生活在一定時代及社會中的單獨個體,必會進入各種觀念、符號秩序中。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意識形態會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影響作家的認知體系,并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見解,并在作品中顯現地表露出來,構成作品的表層結構。但不同于慣常的文學意識形態批評認為的文學創作主要受社會政治、時代發展的規訓,近代以來的大多數批評者從非政治、非革命的角度溯源廢名“獨特”的文學創作觀念,認為他走出了和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異的書寫路徑。

《竹林的故事》是廢名早期創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竹林為背景,羅列竹林、菜園、茅舍、少女等淡雅如畫的意象,用詩化、恬淡的表達塑造了一個生動寧靜的“桃花源”和一個在現代化城市失落已久的古樸鄉村,“橫吹出我國中部農村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3]而在20世紀前幾十年那個滿目瘡痍、世道凄涼的中國大地,在那個以批判、揭露與啟蒙為主要創作形式的中國現代文學界,廢名“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構建自己的理想“烏托邦”,其迥異于主流思潮的文學創作觀——“文學是夢”與“禪玄造境”是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1.“文學是夢”

“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反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夢。是夢,所以與當初的實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藝術的成功也在這里……著作者當他動筆的時候,是不是料想到他將成功一個什么。字與字,句與句,互相生長,有如夢之不可捉摸。然而一個人只能做他自己的夢,所以雖是無心,而是有因。結果,我們面對他,不免是夢夢。但依然是真實。”[4]廢名這段于1927年5月28日發表在《語絲》周刊第133期的《說夢》一文,精辟的闡釋了其“文學是夢”的文學創作觀。正因“文學是夢”,廢名才會在其早期小說創作中注重傳達個人情感,描寫主觀真實;才會在文本中刻意地與現實生活保持距離,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置“鏡花水月”般的恬靜、和諧中。廢名“文學是夢”的文學觀,寄寓著廢名本人的審美理想與哲學追求。但也正如格非在《塞壬的歌聲》談到的那樣,“其目的之一,是將夢作為‘現實或世俗世界的否定性力量加以表現,借此弱化或虛化現實世界中的事實性圖景,從而構成對現實或世俗存在的超越”。[5]在廢名那里,“文學是夢”是對“實生活”的“距離”而非完全的“離距”。在廢名心目中,夢的真實與美幻是與世俗對抗的寄托,是對世界理解的一種隱晦而曲折的表達手段。這一點,周作人在為廢名《竹林的故事》書寫序言時早已道出,“文學不是實錄,乃是一個夢:夢并不是醒生活的復寫,然而離開了醒生活,夢也就沒有了材料,無論所做的是反應的或是滿愿的夢。”[6]

2.“禪玄造境”

“平淡樸訥”、“沖淡之美”一直以來便是廢名小說的概括之言,“淡”筆法的背后,是廢名用深沉的“禪玄”人生觀。在廢名的小說中,我們不難讀出一種生命的超脫從容、清淡平和之美,這也是禪宗人生哲學觀“齊死生、親自然、尋超脫”的生動體現。“他本人也認為,人生物質生存的困厄,并不可悲可嘆;人生的理想境界,應是能超度物質困苦,追求一種生活的心性世界。同樣地,生與死也并非人生要緊事。”[7]廢名以飽含莊禪趣味的筆調抒寫著“真我”的了悟,停泊著生命與靈魂之舟。

在《竹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三姑娘對父親之死的感悟中或可一窺。“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邊,知道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來,青草鋪平了一切,連曾經有個爸爸這件事實也沒有了。”[8]“三姑娘”素淡的生命態度,是廢名本人對生命的靜穆觀照和對自己人生哲學的審視。在廢名的“造境”中,死亡只是生命中的必然,甚至是人另一種“存在方式”。死亡的鬼魅在“竹林”的人兒們心中被大幅地自我超脫了,最終返歸至達觀從容的人生境界中。“禪就是要人們舍棄所思慮的一切,甚至生命,回歸到最初的存在狀態,因而表現出親近自然、純化自然的傾向,提倡遠離喧囂鬧市,在寂然觀照和沉思冥想里體悟佛的本性。”[9]廢名小說中那些對生命恬淡任運的人兒,反倒是“生命本體躍動”的象征。他們在與生活的無常進行剎那的撞擊后,以恬淡的心境進行生命靜穆的觀照,從困厄悲哀的生命泥沼中實現“真我”頓悟式的“超脫”。

“廢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禪與道人風味,他的詩有一深玄的背景,難懂的是這背景。”[10]靜美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在廢名眼中皆是“禪趣”的隱喻,皆能寄寓他對生命獨特的體悟。“廢名式”的人生哲學,就在于他那“淡而有味”的“禪玄造境”中。

二.詩化中的“苦難”母題

1.幻境中的苦難之核

“文學是夢”和“禪玄造境”共同建構起的廢名文學觀使得廢名確有“造幻夢之境”的可能,故表現一個“烏托邦”式的詩意田園也許確為廢名本意。但我們的研究目光不能僅局限于此,繼將廢名的詩化小說唯一理解并簡單概括為“逃離現實的牧歌之作”。既不能“功利主義式”地僵化統概文學的書寫形式,將“描寫客觀現實”作為文學創作的唯一價值判準。而且更進一步來說,廢名詩化小說的思想意蘊也不是簡單地可以用諸如“牧歌論”、“田園論”來“一言以蔽之的”。廢名并非是如早期評論者所言的那個“不關注現實”、“太過理想”、“淡化危機的時代矛盾”、只沉迷于自己構想和虛幻中的作家,而是這類評論者們或因階級的盲視或因歷史的限制而鮮少觸及廢名“寧靜田園”背后所隱藏的人生苦難。對此,周作人曾敏銳地指出:“馮君的小說我不覺得是逃避現實的,他所描寫的不是什么大悲劇大喜劇,只是平凡人的生活,這卻正是現實。”[11]

《竹林的故事》中那自然美、人情美的田園烏托邦僅為文章的表層。在對小說進行文本批評性閱讀后我們不難發現,在這種“詩化和諧”的外衣下,隱匿著名為“內在的不和諧”和“苦難的悲哀”的內質。而后者才是作品的潛在指向,才是廢名所渴望表達出來的,那些對時代現實的獨特理解。首先,《竹林的故事》中所描寫的皆是一些底層人物的生活故事,且他們身上具有善良淳樸、勤勞憨厚的人性之美。小說圍繞住在城外的那個清幽、寧靜竹林中的老程一家展開敘述,描寫他們以種菜、捕魚為生的清貧生活。在廢名筆下,普通人的現實生活被刻畫的淋漓盡致。“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他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12]其次,廢名的筆觸也最終停留在這些小人物的命運“悲哀”上。他雖著力刻畫地是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但他們的生活卻充斥著勞作的艱辛、疾病的折磨、生離死別的痛苦、死亡的陰影、家庭的畸零殘缺以及未亡人的鰥寡與寂寞等等凄涼的人生經歷。小說中有這一情節:當“我們大家聚在門口擲瓦片”時,“老程家的”復而折返,“勉強帶笑”地求我們解簽,最后通過我的敘述揭示真相,原來這是為她那終日“三朝兩病”的大女二女求的簽。[13]由此可見,生活在詩情畫意竹林中的那些“竹林的后代”們其實是飽受病痛摧殘的,苦難、悲哀的鬼魅不時地在竹林中顯露,成為午夜夢回時分插在“竹林中的人們”的心口最深的那把利刃。對此詭異的“皮肉分離式”書寫模式,崔斌曾在《牧歌翻轉——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給時代的深刻答卷》一文中將其筋道地闡釋為“牧歌翻轉結構”,即“先是深情歌頌牧歌生活,再是暴露牧歌生活的殘缺與外來的破壞力量,最后是意蘊深長的開放式結局。”[14]而這“內部的殘缺”與“外來的破壞力量”,正是廢名式田園牧歌中的“田園祛魅”。

2.生命的苦難

自1925年廢名以《竹林的故事》登上文壇始,將其與陶淵明之桃花源的比較評論便屢見不鮮,前者一度被看作是“古典田園理想的現代重構”。[15]誠然,廢名筆下的竹林與陶淵明所擬構的桃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構特征,但深究內里,《桃花源記》這類古典文人完美的田園幻想產物不適合嵌套于對現代的《竹林的故事》理解中。一來廢名的竹林不像陶氏的桃源那般擁有物質與生命的雙重滿足。桃花源物質充盈,既有平曠的良田和儼然的屋舍保證人們的基本日常所需,更有“美池”、“桑竹”用以增加審美意蘊,提高生活的質量。在這樣強大的物質前提下,他們才得以存續“怡然自樂”的精神面貌。而“竹林”則不是如此完美的存在,生活在竹林中的那批人不時地會受到來自物質的缺憾和藏匿在生命里的危機與挑戰。竹林的主人公老程及其一家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清貧是他們的生活底色。身為普羅大眾一份子的他們沒有良田、“屋舍”和“美池桑竹”的充盈,有的只是“一重茅屋”及“茅屋兩邊的菜園”,并且需要憑借艱辛的勞作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而于文章起始便點明的那兩個已死的孩子以及文章后段的老程之死,皆昭示著諸如生活的孤獨寂寞、家庭的殘損與生命的消亡才是貫穿竹林主人公們一生的潛在脈絡。二來陶氏的桃源與廢名的竹林雖同為寄寓理想的精神家園,是消解苦難的幻美烏托邦。但在對二位作者于作品中傳達出的對所“消解”的苦難的理解與闡釋進行解讀后,我們可顯明地將兩者進行區隔。

陶氏的苦難是外部的挫折與威脅,具有特定時代坐標系的特征。陶淵明飽受失敗的官場與黑暗政治的折磨,失意的他選擇退而求其次地創設一個名為“桃花源”的秘境,用以寄寓安放自己的神往與理想。他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纖細,出于對這種威脅感的警覺,也為了生命能夠重回完滿圓融的舒適狀態,在與外部現實進行徹底的絕對的割裂后,選擇“遁入”桃花源中。因此,切入更深層的內在動因我們可知,“桃源”的誕生,本質上是主體因受到外部惡劣形勢的驅逐與碾壓而進行的一場被動且消極的逃避運動,是寄生于現實分裂處的異化畸形之物。這種應對苦難的模式存在著極大的隱患,接受該模式感召的主體只能附庸于外部環境的穩定來實現自身內部生命的安穩,因此“即使身在‘桃花源,也是一種‘在而不屬于的懸浮狀態,根本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和諧統一”。[16]這種單方面的精神慰藉,是文學——世界關系中“世界作用于文學”這類單向度建構關系的映射,而處于此單極狀態下的主體實則會一直焦灼于同現實的“對抗式”緊張中。一次又一次遁入精神的避難所,一次又一次向“外”找尋新的精神家園,最終得到的只會是日益固化的對立視角,主體的生命狀態也會適得其反地日益恐懼、內耗與異化。在這種意義上,“桃源”注定是飄渺的幻境,也是一場不必尋也不可尋的迷霧,更是千百年來失意文人悖論的精神鴉片。

而廢名所關注、理解、詮釋的苦難,本質上并非是由時代性而帶來的苦難。他所面對繼而傳達出的,是人類的永恒難題——生命與死亡之問。廢名曾在其作品中屢次寫到人物的死亡,但不同于其同時代人們的暴露式、批判式書寫,他往往隱而不彰地輕輕一筆帶過。這背后蘊藉著廢名深刻的人文關懷與哲學玄思。批評性閱讀文本我們發現,廢名筆下的人物對死亡的感傷并不強烈,不會大開大合地予以宣泄,更多地是選擇于沖淡的和諧中漸漸遺忘那些感傷。《竹林的故事》中隨著植物的生長老程的死漸被淡漠,最后連其女兒三姑娘也忘記了曾經有個父親的事實。“死亡”這一談之色變的生命最終苦難在廢名處被賦予“過程性”的理解,而其中緣由或得益于廢名獨到的人生之思與其“癥候”的眼光。廢名敢于刺穿“時代性”苦難的表皮,將探究的眼光投向人類永恒的精神困境——生命與死亡之問。“生與死”這個生命的究極之問在廢名的表述中得到了整一的糅合——死亡不再是生命歷程中的他者而是后者的一個有機建構體,人的一生實則為死亡與生命交疊媾和的變奏曲。因此,用圓滿整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各個階段,“苦難是生命常態之一”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構成廢名式苦難書寫的獨異氣質。

三.詩化:對苦難的超越

20世紀初期蔚為大觀的對現實苦難進行實錄、抨擊的宏大敘事路徑本質上是一種文藝對客觀現實的如實描寫方式,其背后滲透著人類對文學社會功用屬性的智慧。遵循此書寫理路的創作者們抓住了文學活動的一些本質特征,他們著重從文學的來源出發重視對文學摹仿對象的呈現。但在他們這一呈現過程中,他們的目光過多地停留在對現實的摹寫上,聚焦于“世界構成文學本源”的單向價值認知中,而相對盲視了“文學”這類世界反映方式的獨特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家主觀的“藝術創造力”。當然,這類小說創作模式同樣也是特殊的歷史巨變作用于文學的必然結果。20世紀前期的中國大地生靈涂炭,社會滿目瘡痍,堅韌的中華民族正處于浴火重生的關鍵時期,故中國現代文學由于受到強烈的時代性召喚而走上了這樣一種對現實苦難與黑暗進行批判、揭露的文學創作模式,作品因其拯時救世的實用目的而凸顯戰斗性、啟蒙性、警示性特征。在這樣嚴峻的時代任務的促逼下,廢名這樣偏離時代敘事,“與實際生活隔離一層模糊邊界”,避開對現實苦難進行復制、實錄的藝術表現方式自是沒有廣袤的時代生存空間,對其作品真正價值的挖掘也自然遁入沉默的靜寂中,只留存一副“挖空”苦難內核的“詩化”糖衣。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任務已發生根本性的改換,我們對廢名詩化作品需要展開現代意義上的重尋,解碼其被歷史性遮蔽、涂抹掉的真正意義與審美價值——詩化形式與苦難內核的交互。劉勇先生在其著作《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中曾經這樣評價廢名的創作:“廢名小說刻意追求一種安于自然、悠寂閑適和寧靜淡遠的鄉土田園之美,善于巧用語句的‘跳躍和‘斷絕來構成大片想象的空間并精心營造唐人絕句的意境,而‘妙語、‘靜觀、‘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更加顯露出其小說特有的禪機、禪思、禪趣。這些無疑都是廢名小說的重要特征。但我們覺得,在廢名小說的這特征背后,還有更為重要的內涵,這就是廢名對現實人生認真而執著的體悟。無論廢名小說表現出何等的安適恬靜,或是表現出何等濃郁的禪宗意味,其作品真正的底蘊是一種過濾人世滄桑的苦澀和沉重。因此,從表現形態上看,廢名小說很可以歸向鄉土田園的一類,但從反映生活的本質內涵看,廢名小說依然是執著于人類命運的人生小說。”[17]劉勇先生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切入廢名作品價值評判的最佳途徑——互文性。文學的“互文性”基于交往與對話的視角,認為“文學與非文學的‘文本之間不存在界限,相互可以不斷地交往溝通”。[18]如此一來,文學與世界之間的雙向交互關系便被凸現出來,一方面,世界是文學文本摹仿的對象;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以“文學”的特有方式對生活世界實現審美超越。但應注意的是,絕不能將兩者作靜態的區別理解,文學文本與生活世界本就是在動態中保持繁密的交互關系,進而共鑄我們現實可感的文學活動,最終使得作品具有復義性的闡釋價值。如此一來,廢名的詩化書寫恰恰是文學與世界雙向交互關系難能可貴的彰顯,同樣的,在時間的最終證明下,在與純粹的客觀世界或是純粹的主觀世界雙向離距的間性中散發著持久、永恒的哲學智慧與美學光輝。

文學與世界的關系究竟何解?在目前現代哲學由論證理性向理解理性運動的歷史轉換期,此問題應被置于更廣闊的間性視域中進行討論。廢名的詩化書寫為我們建構出了一個與客觀世界有別的“陌生化”世界,一個“烏托邦式”田園。但這并非是對現實的“靜態”抽離,廢名也并非僅局限于“田園詩般”美與愛的表達,“世界”仍是構成廢名文學創作的本源,“苦難”則是廢名“烏托邦式”美幻背后的潛藏,“‘世外桃源四字豈能囊括得盡,透過迷霧望過去皆是鰥寡孤獨。”[19]

在那個競相對社會現實進行“摹寫”的時代語境下,廢名這種“隱匿”悲劇的文學表現手法一直處于“無人喝彩”的“孤島”中,“我的一位朋友竟沒有看出我的眼淚!”[20]而在當下這個全新的闡釋空間中,我們這批位于較后時間維度的讀者群,應看到一直以來對廢名詩化作品意義的解讀與其意義真正實現間的那段不小的距離,在再讀廢名對客觀現實“非穩定”的詩化呈現中,獲得與客觀現實的對照下而產生的“詩化與苦難交互”的審美體驗,從交往與對話的動態視角賦予其詩化作品以新的時代省思,進而突破與超越單向化理解文學與世界關系的認知“藩籬”。

參考文獻

[1]轉引自[荷蘭]佛克馬、伯頓斯編.走向后現代主義(王寧等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p1

[2]Jonathan Culler,Structuralist Poetic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p.134,轉引自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100

[3]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p450.

[4][20]廢名.說夢,載1927年5月《語絲》第133期

[5]格非.塞壬的歌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p317.

[6]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A].苦雨齋序跋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101.

[7]王萍.廢名的文學觀與其獨特的思維方式[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第4期:P72.

[8][12][13]廢名:竹林的故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版

[9]戴國慶.論廢名小說的詩意禪趣美[J].湘南學院學報,2005,第3期:p35.

[10]朱光潛.文學雜志·編輯后記[M]//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p547.

[11]周作人.苦雨齋序跋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107.

[14]崔斌.牧歌翻轉——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給時代的深刻答卷[J].陰山學刊,2017,第6期:p40.

[15][16]趙耀.被誤讀的竹林:對廢名文學價值的重新審視[D].長春:吉林大學,2014.5,p19,p21.

[17]劉勇.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52-153.

[18]H.AramVeeser,ed.The New Historicism,New York and.London:Routledge,1989,p.10,轉引自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131.

[19]鄧雅丹.《橋》——廢名個人化的世界[J].北方文壇(中旬刊),2016,第7期:p110.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不卡午夜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69精品久久| a天堂视频|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91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色久综合在线|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va视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九九视频免费看|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精品v欧美|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免费视频6|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成人| 激情综合五月网| 91成人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欧美色99| 久久男人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福利一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区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99人体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成肉网|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制服丝袜一区|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