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霞
內容摘要:散文之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言之有物,物有其趣的內容之美;二是情感真摯,以情感人的感情之美;三是表達自然樸實,讀之有味的語言之美;四是引人入勝,陶冶情操的藝術魅力之美。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提高是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循序漸進的,在文學教育中教師也要遵從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鑒賞能力等,一步一個腳印地對學生進行培養。本文就《落花生》的文學賞析問題進行了有益地探索。
關鍵詞:許地山 《落花生》 文本 賞析
《落花生》這篇文章是許地山早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被收錄于小學語文課文中。課文總體上按照事情發展順序進行記敘的,結構安排采用“落花生”這個事物為主要線索,根據花生種植、成熟到收獲的過程,對花生展開議論,對于種植和收獲這一片段寫得較為簡略,而文章重點突出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這篇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段揭示了花生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由此也揭示人要做對社會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作者以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也表明作者內心的崇高人生理想,并付諸實踐行動,并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優秀作家之一。
許地山生于1894年2月3日,卒于1941年8月4日,籍貫廣東揭陽。許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也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許地山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并從事文學活動。1935年許地山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1]
許地山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進行創作,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達衷集》《空山靈雨》《印度文學》《道教史》等,他的寫作風格與同時代的作家如葉紹鈞、冰心、王統照、廬隱等人不同,具有引人入勝的奇彩異趣。
一.《落花生》的文本賞析
(一)《落花生》賞析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誤區
本篇文章的重點其實在于“議花生”,在這一過程當中作者的父親常常將花生與一些水果如桃子、石榴等進行對比,這些高高掛在枝頭的美麗水果是否只有浮華的外表而缺乏實用性價值是許多人經常進行討論的話題。人們對于花生為代表的作物與蘋果為代表的水果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解讀,一些人綜合了兩種看法理想化地認為,人們在做人的過程當中既可以樸實的像花生一樣,也可以像蘋果等水果一樣鮮紅嫩綠。從時代的演變過程中來看這一問題,這種說法十分的符合當前人們對于相關事物的理解,突破狹隘的傳統觀念,人們對于這種生活理論的認識更加全面與通透,但這也正是傳統解讀的延續,將對這句話的解釋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理解,這也就犯了經典賞析過程中所常常存在的通病。[2]
(二)《落花生》的啟迪:“做對別人有用的人”
花生的品質只有待到花生成熟從泥土中拔出才能確定,這是父親對事實的陳述也是對其背后蘊含哲理的釋義。人們試著站在父親的角度去了解這句話的意圖,父親所向人們闡述的人生哲理在于:講究體面是人生過程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方面,做人不應當追求虛無縹緲的浮華,而是要成為默默無聞樸實無華卻對別人有好處的人。
(三)文章《落花生》中“父親”與“母親”的角色
在文章當中,父親將樸實無華的花生與鮮紅嫩綠的水果進行對比,這其中蘊含的差異與不同較為突出,很容易引申到做人的哲理當中,但這種意圖仿佛過于明顯,反而失去了一些自然感,多了一些生硬。這種情況的存在其實是由于讀者在閱讀過程當中對父親的地位與作用有著一種盲目的崇拜,母親在文章中所發揮的地位和作用常常為讀者所忽視,這也就導致了讀者對文章的了解與體會存在缺陷。
二.種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及評價賞析
在文章當中對種花生和嘗花生的內容采用了略寫的形式,作者并沒有給予這部分內容濃重的筆墨,可通過閱讀與思考可以發現母親在這些部分當中成為一個最為主要的因素與角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情節推動作用,使文章內容更加飽滿,傳統解讀形式下容易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能夠由母親在這些內容當中發揮的作用給與彌補和補充。
(一)種花生過程中體現出“母親”的勤勞品格
在種植花生的階段,母親說大家愛吃花生,就說明家里在沒有種植花生之前一般都是購買花生以供食用。以作者的家庭時代背景來看,雖然是縣令之家,但平常的衣食住行較為清貧,可這種情況與那些靠天吃飯的普通農家百姓而言仍然是穩定且富足些的,花生這種基礎作物還是能夠較為輕易地購買的。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母親卻提出后院有半畝空地可以用來種植花生,最重要的是母親并沒有將這句話當作空談,反而是立即帶領孩子們開始了種植花生的工作,母親在這一過程當中的思想性與行動力都得到了凸顯。
母親帶領孩子們種植花生據前文所說應當是開墾了半畝土地,放到今天來看就是約三百余平方米,對于母親與孩子們而言,開墾荒地種植花生可不是一件易事。在這期間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毋庸置疑,并且孩子們由于年齡較小,在實際的花生種植全過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小,那么開墾田地種植花生的工作量還是落到了母親的肩頭。雖然在這篇文章當中作者用“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概括了“種花生”的過程,但在人們的認知當中也對農作物種植的過程有著淺顯的認識,種花生這一過程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可想而知。[3]
(二)品花生的過程體現了“母親”的家庭責任心
在嘗花生的階段,花生在這個階段得到了收獲,孩子們愛吃花生,在人們的常規認知當中便是盡情地享用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但母親在花生成熟以后并沒有立即給孩子們嘗鮮,反而是提出了“收獲節”的建議,向孩子們提議讓父親能夠品嘗母親與孩子們共同努力種下的新花生,并且也展現了母親賢惠、持家的形象,母親采用多種方式讓簡單的花生成為了多種不同的食品,在滿足孩子們對花生的喜愛之余,也更好地將品嘗花生的過程得到了升華。母親在花生收獲后進行了精心且細致的安排,讓品嘗花生的整個過程變得更加充實飽滿。
(三)議花生的過程引出比較深奧的人生哲理
在議花生的階段,父親與作者的對話成為了這篇文章的核心與重點所在,并且在這個時候母親也點了點頭,這種看似隨意且簡單的動作,其實蘊涵著更加深刻的哲理。這其實像人們表現出母親對于這些道理都有著個人的思想與認知,這也證明了母親是一個十分具有思想高度與人生哲理的女性,也是一個家庭良好氛圍與家風的顯現。
在議論的過程中,家中的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相關的闡述,有理有據的思考與言論都能夠得到大家的共鳴與認同,并且每個人所作出的闡述又具有個人的相關特征,讓議論花生的環節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通過議花生的過程,把家庭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了整合與提升,給議花生賦予比較高遠的人生哲理,讓讀者讀有所感、所想、所悟。
三.《落花生》的寫作技巧賞析
文章所采用的敘事風格十分簡樸,語言雖然樸實但卻別具魅力。不同時代的讀者會對文章產生不同的解讀視角,但不著眼于文字表面,而深究作者詳寫、略寫的內容之間存在的關系,便能夠擺脫傳統思維,不去過度凸顯父親的角色和地位,而轉向對母親在文中的地位的研究,就能夠發現母親是絕對的主角。[4]
(一)用對比的手法寫出花生的品質
一家人關于花生品質的探討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處。“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這是父親第一次在大家面前對花生的議論,其中一些詞語表明花生與其它水果之間的不同之處,雖然這是父親的客觀印象,但是卻借平常之物,言深邃之意,言近旨遠,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二)用平凡的百姓生活襯托“母親”不平凡的人格
用樸實無華的筆調,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一個小片段,文章從種花生開始寫起,到議花生各個環節都緊扣主旨。議花生作為文章的重點部分,闡述了做人的道理,因此在詳略安排方面也按照這種順序進行規劃,用簡潔的語言把種、收和吃花生的過程進行記敘,并在最后一部分點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
以小見大,從平凡的事物中挖掘不平凡,嚴謹的結構傳達出不慕虛名的思想境界。在特定場合下的簡單動作,與前邊一起種花生、吃花生中母親的表現進行對比,由此勾勒出默默無聞的一位母親形象,母親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切實影響和教育孩子們,因此孩子們也能夠很快地領悟父親所講述的內容。能夠明白父親所說的“做人要像花生那樣做有用的人”,因為那一刻孩子們所能夠聯想的榜樣就是自己的母親。因此母親在文中也是一個落花生的形象,散文主要借花生表達做人的道理,雖然略寫的部分與花生有關,但與母親有關的內容卻沒有略寫,反而是散文的重點,因此這也是這篇文章在表達技巧方面的精髓之處。
(三)敘述的線索設計十分巧妙獨到
文章主要借助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按照從略到詳的順序,描寫花生的品質,另一條是按照從詳到略的順序,寫母親的為人,詳和略在交替之中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因此在鑒賞的過程中,也應該借助母親——這一橋梁,深刻感受母親與落花生兩個形象之間的聯系,也能夠感受其他陪襯物此時的作用。文章表達主旨的方式極為巧妙,因此也需要在最后明白作者所凸顯的母親形象。[5]
(四)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不樸素的思想追求
人們常說“散文,樸素最美。”這篇文章正是在最樸素的語言之中,呈現出作者潔身自好的思想和觀念,樸實不失清新,含蓄不失自然,用簡單的白描手法,將故事娓娓道來。雖然故事中每個人都只有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卻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每個人物角色都十分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
用一粒小小的花生映照出人生的真理,作者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感悟是其文章中最重要的亮點,借助散文中的“我”的獨特理解和領悟,靈活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不僅揭示了花生具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而且也表達作者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據許先生后人代表表示,許先生生前也在踐行“向上望,向前行”的思想理念,積極傳達著“落花生”一文中的精神,對后代青少年、青年的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四.落花生與母親的品格更加相似
縱觀全文,其實可以發現落花生其實與母親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著較高的吻合度,默默耕耘的母親正象征著花生樸實無華努力結果的秉性。在種花生的過程當中,母親帶領孩子們一起辛勤勞動,以身體力行來教會孩子們眾多的人生道理,種花生過程中所付出的每一步辛苦,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即讓人們能夠品嘗成熟的美味的花生果,并且經過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回報無疑是最具有意義的。但母親并沒有將這樣的道理向大家進行闡述,反而是默默為這樣的目的而努力,就像花生這種作物的生長習性一樣:“矮矮的長在地上”。
(一)種花生是“母親”以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的過程
文章中母親在引導孩子們品嘗花生的過程當中對父親用到了“請”一字,這就說明在平常的生活當中父親分身乏術,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較為難得,家庭的重任都由母親一人來承擔。父親在議花生中的所思所言就像將埋在土壤下的花生拔出來一樣,深刻地剖析落花生所具備的品質。母親以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自己就像落花生一樣默默無聞卻在土壤下結出果實。正是由于孩子們跟隨母親種花生的經歷,父親在闡述做人道理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更快地領悟,母親在種花生的過程當中所展現出的品質與形象,在孩子們的思想中就已經確定了落花生的形象。
(二)議花生的品質也是議“母親”的品質
母親的形象與落花生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畫等號的,從文章的閱讀而言人們一般會將這種描寫形式看作是“以物喻理”,通過對落花生的描述來展現人物的風采與形象。本篇文章在主題方面用著重的筆墨描寫花生,并且父親所發揮的作用與地位也可見一斑,但其實對母親的描寫內容才是文章的突出重點,用落花生與母親的人格品質進行結合,更好地體現母親在做人做事方面所具備的光輝形象,父親在這一過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在于推動與引入,讓作者與讀者都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做人道理。做人與落花生之間的關系像橋梁也像紐扣,母親就像落花生一樣,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孩子們人生道理,讓孩子們的身心能夠在童年得到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有效表達能力的策略[J].楊巧英.基礎教育研究.2021(22)
[2]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J].田友芳.小學語文教學.2021(26)
[3]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胡淑敏.甘肅教育.2017(13)
[4]讀寫聯動成就高效課堂——淺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廖菊梅.小學教學研究.2016(02)
[5]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楊錦.教師.2011(19)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