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內容摘要:《挪威的森林》中渡邊的精神世界的表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日本現代個體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本文認為通過分析渡邊精神世界中脫離現實的孤獨、生與死的中間地帶和混亂的性態度三個方面的表現及其成因,從而可以認識現代個體在各自的生存困境中的存在與消亡。
關鍵詞: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精神世界 生存困境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于1987年在日本出版,時至今日這本小說在日本、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仍有著眾多的讀者閱讀、喜愛。《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獨感能夠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他們看到渡邊等人所遭遇的一切就仿佛像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樣。
國內有不少的研究者對這部小說做出了各種研究,有研究者主要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獨感;有的主要分析這部作品中的“生與死”;還有些研究者對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來進行一個分析研究。但對于主人公渡邊的精神世界的分析研究卻為數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對渡邊的精神世界進行分析研究,并從表現、成因這兩個方面來做更進一步的探究。
一.渡邊精神世界的表現
(一)脫離現實的孤獨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邊的存在就是一種荒誕的體現。渡邊有父母,但在全書中僅僅提到過一次,他與整個現實社會也沒有太多的聯系。小說主要從渡邊、直子、綠子等人的關系展開,并不讓過多的社會現實介入小說之中,甚至可以說這部小說是脫離社會的。社會學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真正的社會聯系。[1]在《挪威的森林》中,渡邊脫離了家庭的關系、社會的關系,僅僅存活在于這幾位朋友之間的聯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村上春樹創作的一個特點。不僅是《挪威的森林》存在著這種現象,作者的其他的小說也有這個特點。在村上春樹的大多數作品中,主人公就是孤獨的象征,“無妻、無子、無父母、無兄弟、無親戚,甚至無工作。”[2]p3渡邊在很多時候充當著傾聽者的角色,其他人總是向他傾訴自己的內心的感受和過往的經歷,但卻沒人傾聽渡邊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在小說中,渡邊就像是“沒有意識到的分析醫生,直子和玲子以渡邊為媒介,讓渡邊傾聽自己的經歷,并建立與社會之間的聯系。”[3]
(二)生與死的中間地帶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與直子既是發小又是戀人,他們兩人生活在屬于他們兩人的“孤島”里,渡邊是他們兩人對外界的唯一聯系,就這樣“三角關系”形成。但是由于木月突然的自殺,讓這個穩定的“三角關系”瞬間破裂。“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把我們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鏈條。”[2]p158曾經與她相依為命的木月,已棄她而去,只剩直子一人存活在現實中。渡邊成為直子唯一的依靠,同時也活成了木月的“替身”。
毫無疑問,木月之死對渡邊的影響是巨大的,是一個轉折點,也是渡邊生死觀認識的轉折點。首先,木月無法和直子真正的結合,但是渡邊卻可以。這樣會讓渡邊產生一種無形的罪惡感,會讓其認為木月的自殺與他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木月未死時,渡邊認為生與死是相對的,二者并不相互包含,“在死俘獲我們之前,我們并未被死俘獲。”[2]p29但木月一死,渡邊的生死相對的看法就徹底改變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死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2]p29渡邊清楚地意識到生與死是包含在一起的,二者并不相對。“木月-渡邊-直子就是一條平衡的生死鏈,但由于木月的死使這條生死鏈中斷……直子同木月一樣代表著陰界,綠子代表陽界,渡邊則夾在中間”[4]生與死的力量不斷地在渡邊的精神世界來回拉扯,所以他始終處在生與死的中間地帶。
(三)混亂的性態度
渡邊不止和一位女性發生了性關系。由于直子自身的原因不能與愛人木月結合,但她的身體卻在面對渡邊時有反應,并發生了性關系。而當直子進入阿美寮進行治療時,綠子出現在渡邊的身旁,之后也和渡邊發生了性行為。此外,渡邊在永澤的影響下也有過一段和素不相識的女子睡覺的經歷。“女孩們是在尋求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我們又可以提供……你能默默通過不成?”[2]p41永澤的放任縱欲的態度也影響了渡邊。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是把引起焦慮的思想、觀念以及個人無法接受的欲望和沖動壓入潛意識中……”[5]渡邊向直子訴說其壓抑的欲望:“我實在痛苦……每個星期都同你見面,同你交談,可你心中有的只是木月……所以才和不相識的女子胡來的。”[2]p137渡邊的壓抑源于直子,直子沒有愛過渡邊,從而導致渡邊的這些欲望和沖動儲存在他的潛意識中,而日復一日的壓抑,就需要發泄這些欲望和沖動。
二.渡邊精神世界的成因
(一)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渡邊的生存困境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的現象,更是現代人所要面對的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人的“異化”也就越來越明顯。《挪威的森林》描寫的是日本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而這一段時間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也是年輕人內心疾病的高發期。據WTO統計,日本l0%~15%的成年人受精神疾患的影響,平均每4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中有行為障礙、精神疾病患者。[6]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都存在著自己的生存困境:首先是木月與戀人相愛卻無法親近,“任憑他怎么努力,卻也無法融入社會、無法與直子真正結合”的生存困境;接下來便是直子的生存困境——“生死兩難”——木月的自殺給直子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之后卻又和渡邊發生了性行為,既讓她無法面對死去的戀人木月,也無法接受活著的渡邊的愛意;友人的相繼自殺,渡邊作為木月與直子的連接現實社會的鏈條,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被拉入了生與死的中間地帶,這便是渡邊的生存困境;
毫無疑問,這些人的生存困境都極大影響了渡邊的精神世界。木月與直子的生存困境導致渡邊的自我存在認識的模糊不定和生死觀的極大轉變。直子的存在對渡邊來說就是一種困境,渴望而不可得。
(二)眾多的自殺現象
日本是一個自殺率極高的國家。“戰后以來, 日本自殺死亡人數隨著經濟的起伏出現三次大的波動。第一次是1955年前后,年自殺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第二次是1985年前后,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超過2.3萬人。第三次是1998 年后,連續10年自殺死亡的人數在3萬人左右”[7]p97。來自社會的影響是會對創作造成一定影響的。作者在這部小說的后記中也有提到,《挪威的森林》是獻給他的那些已經離開人世和那些尚且在世的朋友的。
《挪威的森林》也是一部充斥著自殺與迷茫的愛情小說,書中的自殺就像是瘟疫一樣,一個傳給一個,陸續自殺然后離開人世。木月努力改變現狀但卻沒有效果,最終在汽車里自殺;直子因為木月的自殺無法獨立融入社會,也選擇上吊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直子的姐姐也是在直子這般年紀選擇上吊自殺結束生命,并且直子姐姐的自殺對直子也有很大的影響;書中還順帶提到直子叔父在二十一歲臥軌自殺的事。
這些人的自殺現象有一個共同點——選擇自殺時他們的年齡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在二十歲左右就自殺離開人世間,轉瞬即逝。而我們的主人公渡邊和這些選擇自殺的人都有著很密切的聯系,他始終處于這些自殺事件的中心。直子死后,渡邊漸漸明白“直子在這里仍在含有死的前提下繼續生存”[2]p332渡邊先是無法接受直子之死的這個事實再到淡然處之,直子不過是換了個方式繼續“活”下去而已。
渡邊的精神世界是在慢慢發生變化的,木月的自殺開始讓渡邊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死氣。渡邊在1969年12月探望直子之后,他就開始為自己和直子一起生活開始做準備。直子死后,渡邊的精神世界是更加死氣沉沉。
(三)新舊文化的交織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自殺是一種罪孽、懦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日本文化中不僅沒有禁止自殺的宗教習俗,反而有著美化自殺的傳統。”[7]p99自殺這種行為對于日本人來說可以起到一種凈化自身罪惡的效果,他們并不會取笑一個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人一旦自殺死亡,那么他生前所犯下的所有罪將會一筆勾銷。《挪威的森林》很明顯帶有日本傳統文化的色彩,也具有西方存在主義的特點。木月死后,渡邊的生死觀與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存在主義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二者都認為生與死是相互包含的關系,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在不停的奔向生命的終點——死亡。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斥著死亡陰影的小說,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選擇在最美好的二十歲左右的年紀來自殺,仿佛像約定好一樣,誰也不懼怕死亡,反而死亡卻像是可以讓他們解脫,讓他們重獲新生一般。被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的《菊與刀》中說:“日本人尊崇自殺,認為它是有意義的光榮之舉。”[8]我們也可以從《挪威的森林》中看到,文中對于死亡的描寫是平淡的,即便是直子這個重要人物的死亡,也描寫得十分平淡。
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卻和存在主義生死觀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存在主義哲學試圖賦予處于荒誕世界中的人以崇高的意義。存在主義文學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誕性,張揚人在荒誕、絕望的境況下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選擇。”[9]就《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而言,就具有十足的荒誕性,而里面的人物都是處在一種絕望的生存困境之下。木月、直子、初美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選擇了死亡,渡邊受到生與死兩種力量的影響,苦苦掙扎。
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理論是這樣認為的“所謂人的存在,也就是作為終有一死者在大地上的存在。”[10]簡單來說——生與死是相互包含著的,我們一出生就是朝著死而前進的,一個生命的誕生也就意味著注定的死亡,生的最終目的地就是死。這與渡邊在木月死后的認識是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死不是生的對立面,死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死亡對于渡邊來說是早晚的事,只要你活在這人世間,死亡對于人來說只是時間問題。當然死的存在,也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僅僅是構成生的眾多因素之一”。渡邊的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無比消極的,“反正早晚都要死,那還有什么必要必須燃燒自己短暫的‘生命呢?……之所以這么早就對人生失去信心,是因為在眼前生存的現實中,找不出任何積極的意義。”[11]但是存在主義卻是積極的,是希望人們能夠認識困境并擺脫困境,進而敢于直面死亡,積極努力地活下去,最終找到個體存在的意義的。
(四)村上春樹的影響
村上春樹是在日本傳統的觀念影響下長大的,他和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他這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村上春樹的骨子里……仍被侵染佛禪哲理的無常觀,被日本固有信仰的幽冥觀,被物我一體悲喜與共的自然觀影響著。”[12]村上春樹也公開地說過“我似乎感到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我父親。我的父親死了,但潛藏在他周圍的死亡氣息卻留在了我自身的記憶里。這是我從他身上繼承下去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13]或許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村上春樹的作品中為何有那么多的死亡因素,這是從他的父輩以及傳統文化的根源傳承而來的,也是儲存在他的潛意識當中的。
村上春樹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活躍的作家,他很少接受采訪之類的活動,與外界的聯系也少,渡邊在這方面與作者很相似。“后現代主義對周圍的一切表現得冷漠和無動于衷。”[14]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村上春樹自身對作品的影響是十分之大的,他父親和他的日本文化根源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成就了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們。
渡邊的精神世界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空虛、無意義,主要是因為渡邊生活在快速發展的工業時代,這種時代讓年輕人遭遇無法解決的生存困境。不僅于此,由于日本傳統的生死觀念讓許多人選擇了自殺,這些自殺現象無時不刻在影響著渡邊的精神狀態,身邊好友的接連自殺更是讓他難以掙脫亡友帶給他的死亡陰影。而存在主義的生死觀與傳統的生死觀念交織在一起,以及作者自身的影響,讓渡邊難以擺脫死亡陰影,更是讓他陷入了更深層次的生存困境。
參考文獻
[1]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 [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018.7重印):69.
[2]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趙佳舒.村上春樹文學的精神世界——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視角解讀挪威的森林[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
[4]王園波.《挪威的森林》的死亡美學[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6):106-107.
[5]張海鐘等.精神分析學派與女性心理學的發展 [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27.
[6]柯青譯.WHO精神保健報告和日本的相關對策[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2003,(第25卷),(6):339.
[7]師艷榮.戰后日本人自殺行為分析 [J].東北亞論壇,2009,9.
[8][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M].何晴,譯.杭州:浙江文藝版社,2016.7:154.
[9]外國文學史編寫組.外國文學史(第二版)下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159-160.
[10][德]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 [M].,三聯書店,2005:158.
[11][日]黑古一夫.村上春樹——轉換中的迷失[M].秦剛、王海藍,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0:78.
[12]余嬌娜,朱建軍.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陜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57-56.
[13]村上春樹.高墻與雞蛋——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演講[N],林少華譯,中華讀書報,2009-06-24,第11版.
[14]李國磊,王志松.論村上春樹的個人主義與個體存在倫理——重讀挪威的森林[J].東疆學刊,2017,4:18-19.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