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聞
村鎮銀行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廣泛覆蓋,已經成為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主力軍”,為“三農”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服務保障。近期,某村鎮銀行“取款難”事件持續發酵,暴露出村鎮銀行普遍存在綜合實力較弱與風險水平快速上升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部分群眾遭受了財產損失。本文旨在立足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重新探討村鎮銀行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村鎮銀行歷史背景與發展現狀分析
自2007年初全國第一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成立至今,村鎮銀行在我國已有近16年發展歷程。總體上看,我國村鎮銀行最大的特點是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覆蓋面廣泛,與此同時,由于村鎮銀行增速較快、注冊門檻較低等原因,也導致了村鎮銀行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一)村鎮銀行發展情況分析
1.國家政策支持。2006年底,原國家銀監會頒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支持在湖北、四川等6省份開展村鎮銀行試點。2009年,原國家銀監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年—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出臺后,我國村鎮銀行注冊進入快速增長期。為進一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2014年,原國家銀監會進一步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村鎮銀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就積極穩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提出方向。2020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村鎮銀行評價指標體系》(T/CBA205—2020),進一步推動了村鎮銀行發展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正面引導和鼓勵村鎮銀行專注“支農支小”主業,從而不斷提升對“三農”和小微客戶的金融供給。
2.增長速度較快。從增長速度上看,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07年—2008年試點期間,全國成立了91家村鎮銀行。2009年出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三年工作總體安排之后,我國村鎮銀行注冊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11年末,總數達到626家。之后8年間,全國村鎮銀行數量增加近1000家,進入平穩上升期。自2019年以來,全國村鎮銀行數量保持在1600余家規模,市場呈現較為飽和狀態,截至2021年末,全國村鎮銀行數量為1651家,已經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數的約36%。
3.全國覆蓋面廣。從地區分布上看,村鎮銀行已全部覆蓋全國31個省份,其中1300余個縣(市、旗)設有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超71%。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山東省有村鎮銀行126家,數量位全國第一,占全國的7.6%。其他排全國前五名的省份分別為,河北省有村鎮銀行108家,河南省85家,貴州省84家,江西省、山西省分別有77家。省內村鎮銀行數量超過100家的即山東省、河北省,99—60家的有14個省份,60—20家的有8個省份,不足20家的有7個省份,西藏自治區僅有2家村鎮銀行位列最后。
(二)村鎮銀行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
1.政策紅利期結束。政策導向變化。村鎮銀行的發展與國家發展農村金融的政策密切相關,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加快培育村鎮銀行”,到2017年間,共有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支持設立村鎮銀行、擴大其覆蓋面,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銀保監會等也響應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和規范性文件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村鎮銀行發展的配套政策,這段時間也成為村鎮銀行發展的黃金期。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完善村鎮銀行準入條件”,此后,村鎮銀行的注冊速度明顯放緩,年均增加僅十幾家。
2.國內經濟形勢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在競爭中將更多的關注投向“三農”領域,村鎮銀行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一方面,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的村鎮銀行使農村金融市場相對飽和,而其他金融機構的加入則加劇了市場競爭,由于本身綜合實力不足、社會認可度和品牌效應不高等原因,原本處于政策利好形式下的村鎮銀行,在資本市場競爭中顯然難以占據優勢。特別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際形勢愈發嚴峻復雜,在國內呈現散點式偶發狀態的新冠疫情也導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這導致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許多市場主體十分困難。對此,國務院發布的6方面33項穩經濟一攬子措施中,明確了金融領域的相關政策,但在這一過程中,與單純盈利相比,國家要求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3.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較低。各地在引進或引導設立村鎮銀行時,往往會通過財政性存款等政策向村鎮銀行提供支持,或者在土地劃撥、配套設施建設上提供優惠或幫扶政策。但是,部分地區政府財政緊張,難以長期有效維持對村鎮銀行的補貼或幫扶,使原本計劃用于支持村鎮銀行發展的優惠政策成為“空頭支票”。與此同時,相對于扶持村鎮銀行,各地相關部門往往將更多的政策支持投入到當地成立的農商行中。而在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產業項目中,地方政府傾向于實力較強的國有大行。
(三)村鎮銀行發展面臨的自身困境
1.主發起行管理邊界模糊。國家銀保監會要求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負有支持、指導和監督責任,但在實際運營管理過程中,由于法人及股東治理結構不完善,部分村鎮銀行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履職不到位,主發起行往往存在缺位或越位管理的現象。缺位管理導致村鎮銀行的發展缺少有力支持,比如,部分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為當地農商銀行,兩者之間業務同質化嚴重,此時主發起行往往會選擇保護本行利益,而忽視村鎮銀行的發展。越位管理導致村鎮銀行缺乏積極性,這一現象在主發起行非國有銀行中比較明顯,主發起行將村鎮銀行視為在某一地區的分支機構,全權決策村鎮銀行的發展,導致村鎮銀行自身與主發起行的經營理念產生矛盾。
2.股權分散嚴重。為支持村鎮銀行發展,原國家銀監會對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要求較低,因此,不斷有民營企業或個人資本通過轉讓等形式持有村鎮銀行股份,這就導致村鎮銀行股權結構變更過于頻繁,主發起行在村鎮銀行中無法占據決策話語權。
3.脫離普惠金融方向。村鎮銀行較低的注冊門檻,也意味著它們必然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部分村鎮銀行因其主發起行被市場冠以“某某系”等稱號,顯示了市場輿論將這些村鎮銀行看做了主發起行的“子公司”“分公司”,主發起行參與了這些村鎮銀行的決策與經營活動,過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基本方向,一味的參與資本市場競爭,也導致部分村鎮銀行的主營產品脫離“普惠”“支農支小”的初衷,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也變得“尷尬”,從而不被市場和客戶群體信任。
二、村鎮銀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
村鎮銀行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特色產品,歷經16年的發展,為我國“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村鎮銀行在取得成績的發展歷程中也面臨著許多改革與發展的困境。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村鎮銀行之所以能夠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因為村鎮銀行以其靈活性、專業性、精準性,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了有益助力。
(一)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1.國家政策機遇。黨和國家長期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通過政策手段助推“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黨和國家多次重申村鎮銀行的定位,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出臺《關于推進村鎮銀行堅守定位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的通知》,再次重申村鎮銀行“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這表明目前國家對于村鎮銀行的作用和定位依舊保持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力求通過優化完善村鎮銀行的功能、規范村鎮銀行的經營行為等措施,來實現為鄉村振興發展助力。
2.市場需求機遇。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條即“產業興旺”,金融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杠桿之一。農村產業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潛在金融市場需求,農村金融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對農村金融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村鎮銀行出現之前,我國傳統銀行機構的主營業務不在農村,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塊相對空白的領域,村鎮銀行的誕生迅速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市場,擁有了大量的基本客戶群體。隨著農村產業的興旺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農業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注冊數量、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基礎。這類中小微企業規模小、受客觀條件影響風險大等特質沒有發生本質變化,村鎮銀行主打普惠金融產品,具有門檻低、金額小、覆蓋面廣等優勢,依舊可以較好地抓住農村金融市場不同類別客戶的需求,為自身發展積聚資源。
(二)村鎮銀行有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1.發揮專業性特點定向服務農村金融市場。鄉村振興戰略中,不論是“產業振興”還是“生活富裕”的目標,都與經濟指標息息相關。村鎮銀行作為國家有意為之的產物,自誕生起就背負著“支農支小”專業市場定位。由于村鎮銀行不受其他金融市場的產品和業務影響,專攻農村金融市場,在其他產業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疫情、等影響時,村鎮銀行較好地避免了掣肘其中。特別是在銀保監會明確提出“村鎮銀行堅守定位”的要求后,對村鎮銀行的發展方向更加嚴格規范和監管,使村鎮銀行緊緊圍繞“三農”事業開展經營活動。為此,村鎮銀行也不斷根據國家戰略需求調整自身經營發展目標,在定向服務“三農”事業中發揮了專業性、專一性的特點,圍繞農村金融市場需求提供產品和服務,從而對鄉村振興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發揮精準性特點求高度契合農村市場需求。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村鎮銀行的精準性特點相較于其他金融機構更加明顯。村鎮銀行立足縣域開展服務,本身對所在經營范圍內的農村金融市場比較熟悉,在決策的過程中也能較好地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服務本地農村金融市場。村鎮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的特點,與本地農村市場契合度較高。以經濟較發達的山東省青島市為例,目前青島市設有8家村鎮銀行,共在全市范圍設置30余個服務網店,其中,嶗山交銀村鎮銀行在其經營范圍的嶗山區內設置了70余名“駐村客戶經理”,為本地村莊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成功打通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目前,我國各地村鎮銀行發展水平不一,村鎮銀行本身質量良莠不齊。2018年以來,國家對村鎮銀行的改革逐步提上日程。這是村鎮銀行的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經歷的。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村鎮銀行應深刻剖析自身問題,立足縣域、堅守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力爭做大做強的同時,為我國“三農”事業發展展現擔當、貢獻力量。
(一)夯實主發起行責任,保證資金鏈完整安全
1.主發起行穩妥增資或上收。2021年國家銀保監會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村鎮銀行化解風險改革重組有關事項的通知》,已經對相關工作展開部署。針對目前處于凈虧損狀態以及凈利潤較低的村鎮銀行,主發起行應及時通過吸收合并、大額增資等措施,來防范和化解村鎮銀行現有的經營風險。
2.確保經營資金安全。由于村鎮銀行經營限制性因素,村鎮銀行資金流動性不足,往往需要拆借發起行資金以維持其穩定發展,主發起行應注重在拓寬資金來源的同時,加強資金審查,確保資金安全性。
3.主動尋求地方政府支持。由于國家高度重視金融機構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各地政府也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地方政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主發起行應主動與地方政府部門加強溝通,爭取獲得更大的政策優惠、風險補償,在政策允許范圍內與地方國有平臺公司合作,以充實自身資金實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1.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主發起行通過增資或吸納股份后,即在村鎮銀行中持有較大比例股份,但仍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維護村鎮銀行作為法人機構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要確保村鎮銀行的董事會、監事會有獨立決策的權力,確保村鎮銀行可以在政策范圍內獲得有利于自身最大的發展。同時,要發揮制度管理作用,完善村鎮銀行內部治理機制,完善各層級的分工和責任,明確管理層與一線部門的權責。
2.完善風險內控制度。村鎮銀行應結合本土農村金融市場與客戶群體特點,因地制宜制定風險內控制度,杜絕照搬照抄主發起行基本制度。村鎮銀行決策層要主動加強合規意識,對關鍵崗位及其工作人員、關鍵業務及審批流程等加強內部制度約束和定期內部審查,防范“監守自盜”行為產生。
3.建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村鎮銀行要擺脫管理的“土路子”,按照現代企業模式制定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做好內部人員管理與培訓工作,對員工的招聘、培訓、管理、獎懲等形成規范化制度。要結合涉農的主要方向,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使員工充分了解農業產業的風險,更加科學地做好貸前盡調業務,降低村鎮銀行貸后風險。
四、結語
村鎮銀行改革迫在眉睫。鄉村振興戰略對村鎮銀行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村鎮銀行只有進一步明確服務“三農”事業發展定位,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同全,董翀,李冰冰. 村鎮銀行集群共享式規模化發展研究[J]. 社會科學戰線,2021,(06):88-98+2.
[2]羅慧明. 村鎮銀行的“使命偏離”及其制度矯正[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0,(06):36-41.
[3]彭明旭,王呈斌,李海鷗. 我國村鎮銀行制度研究的爭議和展望[J]. 生產力研究,2020,(10):35-38.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