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元琪
內容摘要:簡·奧斯汀在其文學作品中大量使用反諷藝術手法,反映當時英國社會情況、表達自身觀點與看法,這種藝術手法也逐漸成為其作品獨特的風格標志。在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中,反諷藝術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之后根據小說翻拍的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反諷精華,使影片更具張力。本文以布魯克斯“細讀法”中的悖論與反諷為理論框架,擬從言語反諷、人物塑造反諷和主題反諷三個方面,探析電影《傲慢與偏見》如何通過反諷藝術的運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品主題。
關鍵詞:反諷藝術 電影《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
布魯克斯在“細讀法”中提出反諷理論,他認為,在文學作品中,反諷是由于語詞受到語境的壓力造成意義扭轉而形成的所言與所指之間的對立的語言現象。而電影中的反諷則是利用一定的形式擴大人物語言、畫面、故事發展情節的張力,讓觀眾通過反諷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內心想法,感受故事環境對人物造成的“壓力”,從而獲得感受豐富的觀影效果。[1]
英國作家簡·奧斯汀在其小說中大量運用反諷手法,在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該小說通過人物對白、形象塑造、情節發展等方面的對比與諷刺,反映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這部作品被多次改編成影片,2005年喬·懷特將這部經典作品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各大國際電影獎項中被多次提名。該影片以可視化的方式不僅向觀眾展示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同時也向觀眾傳達了簡·奧斯汀物質與愛情并重的理想婚戀觀。在表現風格上,該電影繼承了原著所運用的反諷藝術手法,在人物對白、人物塑造、電影情節發展等方面,將簡·奧斯汀的反諷創作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試圖從言語反諷、人物塑造反諷和主題反諷三個方面,探析電影《傲慢與偏見》如何通過反諷藝術的運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品主題。
一.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言語反諷
言語反諷是最常見的反諷方式之一,主要表現在影片中人物的對話或獨白里。[1]對一部電影來說,人物之間的對白不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更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因此,言語反諷是電影中最常見的反諷方式。電影《傲慢與偏見》中最主要的反諷方式就是言語反諷,根據不同的表現方式將其分為闡述性反諷、表達性反諷、承諾性反諷等,以期通過分析不同形式的言語反諷來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加深對影片的審美理解。
1.此意非彼意:闡述性反諷
闡述性反諷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最為常見,它是指說話人發出的話語本身是對命題的真實性的一種懷疑,他希望聽話者能依據命題的語義結構或語境及時領會自己所傳遞的相反的含義。[2]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闡述性反諷被多次運用。在尼日斐花園被租出去的時候,班納特太太一臉興奮地告訴班納特先生這個消息,班納特先生顯然對此漠不關心,但為了應和夫人,班納特先生說:“既然你這么想告訴我,我的好太太,我只能洗耳恭聽了。”這里的“只能”和“洗耳恭聽”都表現出班納特先生對太太八卦和嘮叨的不耐煩,并且希望班納特太太能夠結合他回應的語氣,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即“我并不關心,請你不要說了”,但很顯然,班納特太太并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反而繼續說,并把彬格萊與女兒們出嫁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在此,班納特先生的話語是典型的闡述性反諷,他希望班納特太太能夠通過他不耐煩的語氣及時地領會他話語背后真正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班納特先生幽默和諷刺的性格特點。
2.褒義與貶義:表達性反諷
表達性反諷的前提是交際雙方間建立某種社會性心理關系,即側重于表達性語言之外行為的言外之意,該種行為是對命題內容所述的事物狀況的表達,也是說話人對某種心理狀態的闡釋。[2]
在電影開頭,當班納特太太知道班納特先生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拜訪彬格萊時,班納特太太十分氣憤,抱怨班納特先生不體諒她脆弱的神經,對此,班納特先生卻說:“你錯怪我了,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23年的老朋友了。”班納特先生的這一話語就是典型的表達性反諷,他用看似習以為常的語氣強調了“23年”來對班納特太太神經的“尊重”,但這種“尊重”卻是貶義的,表現出班納特先生對自己的太太遇事不沉著冷靜的心理狀態的諷刺。與此同時,班納特先生回答時平淡的語氣與班納特太太大呼小叫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體現出班納特先生對太太遇事大驚小怪、無病呻吟的諷刺。
3.肯定與否定:承諾性反諷
承諾性言語行為是指說話人承諾在將來會執行某一種行為。承諾性言語行為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做出的承諾是有能力去實現的,所以當說話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去履行所承諾的行為時,那么承諾性反諷的意味就出現了。[3]
電影中,最經典的承諾性反諷發生在班納特太太勸伊麗莎白與柯林斯結婚的場景。根據當時英國的社會背景,一個家庭之中,女性沒有權力繼承家族的財產,繼承人選只有家族內的男性。因此,在得知牧師柯林斯將要繼承班納特家族的財產后,班納特夫人為了財產一味強迫伊麗莎白與其結婚,并請求班納特先生的幫助,讓班納特先生與伊麗莎白交談,從而改變伊麗莎白的心意。班納特先生起初答應了,并表示伊麗莎白會聽他的意見。但是,在與伊麗莎白交談的過程中,班納特先生并未勸說,而是持反對意見,他對伊麗莎白說道“從今天起,你不和父親成為陌路人,就要和母親成為陌路人。要是你不嫁給柯林斯先生,你的母親就不要再見你了;如果你嫁給他,我就不要再見你了。”當他說完這句話時,一向討厭柯林斯行為舉止的伊麗莎白一臉感激,而班納特太太面對唱反調的丈夫則是一臉氣憤和失望。班納特先生表面上幫助其太太勸說女兒嫁給柯林斯,但最后卻否定了班納特太太的意見,從而對班納特太太為了金錢犧牲女兒的幸福這一行為進行了諷刺和挖苦。
二.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塑造反諷
在小說中,簡·奧斯汀通過不同的諷刺性描寫成功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班納特太太、凱瑟琳夫人和韋翰先生。在電影中,諷刺依舊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人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原著,并且通過演員們的表演,使人物形象深入觀眾內心。
1.聒噪愚昧的班納特太太
電影中的班納特太太是一個聒噪、愚昧、虛榮的家庭主婦,她能夠將每件事都與自己女兒們的終身大事扯上關系。在電影開頭,班納特太太聽說尼日斐花園被一個有錢的單身漢租了之后,馬上去找班納特先生,要求去拜訪尼日斐花園的新主人,從而制造女兒們與彬格萊見面的機會,但很明顯,班納特先生對她的嘮叨十分不耐煩。二人鮮明的對比,更能襯托出班納特太太聒噪、俗不可耐的形象。
從頭至尾,班納特太太都是一個為了女兒們能夠攀龍附鳳,過上富足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形象。班納特太太極力撮合柯林斯與伊麗莎白,認為柯林斯繼承了家產,伊麗莎白會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她卻忽略了伊麗莎白的感受,絲毫不詢問伊麗莎白的意愿,甚至威脅伊麗莎白“如果不嫁給柯林斯,我就不再見你”。當伊麗莎白正式堅決拒絕柯林斯之后,班納特太太整天滿腹牢騷。當她得知自己的女兒麗迪雅與韋翰先生私奔之后,第一反應并不是覺得丟人,而是春風得意,認為女兒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并且高興地為麗迪雅操辦婚事。電影中的眾多場景都將班納特太太粗俗、淺薄、愚蠢、聒噪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功夫不不負苦心人,班納特太太的女兒們最后都找到了歸宿,而班納特太太后來居然成為了一個和藹可親、見多識廣的女人,諷刺效果極佳,博得觀眾哄堂大笑。
2.虛偽刻薄的凱瑟琳夫人
電影中的凱瑟琳夫人雖然身著華麗的衣裳、擁有氣勢恢宏的莊園,但仍掩蓋不了她虛偽、刻薄、不可一世的形象。電影主要通過人物對白以及情節發展的先后對比對她進行諷刺。凱瑟琳夫人的形象還未出現在影片中時,觀眾從柯林斯口中能夠得知,柯林斯眼中的凱瑟琳夫人是一位高貴、友善的貴婦人形象,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她不僅強迫伊麗莎白為她彈琴,還讓夏洛特閑來無事可以去管家房里練琴,從而表現出其專橫、階級意識濃重的真實面目,前后對比強烈,諷刺效果極佳。
當凱瑟琳夫人得知達西先生愛上伊麗莎白之后,極力阻止二人的感情發展,深夜趕到伊麗莎白家中,荒謬地宣布達西先生已經和她的女兒訂婚了,并對伊麗莎白進行羞辱“這不是你自己傳出去的嗎?”“忽然冒出來了個出身卑賤、門戶低微的小妮子從中作梗,何況你的妹妹與人私奔的結果是一門令人感到可恥的、破碎的婚事”。但是,事情發展并非如她所愿,達西和伊麗莎白都從她刻薄、惡毒的話語中聽出對方對自己的愛,最終終成眷屬。同時,從凱瑟琳夫人與伊麗莎白對白中“出生卑賤”“門戶低微”等詞可以看出,凱瑟琳夫人極其尖酸刻薄,認為婚姻應該是強強聯合,而非降低自己的身份與階級低的人結婚,社會階級與物質財富在她眼中是極其重要的,影片借伊麗莎白的話語諷刺了當時英國上層階級的虛偽、物質與刻薄。
3.敗絮其中的韋翰先生
電影中,韋翰先生的出場是極具紳士風度的,伊麗莎白的妹妹也說“韋翰先生,你是多么十全十美啊”。在伊麗莎白的姐妹中,韋翰先生起初確實是一位理想的丈夫人選,風度翩翩,又是陸軍中尉。但是,隨著電影情節的不斷發展,觀眾會漸漸發現外表優雅、風度翩翩的韋翰先生實際上是一個虛偽、無賴、滿嘴謊言的人。當他與達西先生偶遇后,他向伊麗莎白訴說了他與達西先生之間的故事,但他歪曲事實,表示達西先生是因為嫉妒才沒有按他父親的遺書行事,詆毀達西先生的貴族形象,使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誤解愈來愈深。
同時,韋翰先生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流氓。他先后兩次與不滿十六歲的純潔少女喬治安娜、麗迪雅私奔。他與喬治安娜私奔完全是為了金錢,因為喬治安娜會繼承三萬英鎊的遺產,但是當他知道遺囑中確定他不會拿到一分錢時,就立刻離開了。他與麗迪雅私奔也是為了金錢和情欲,私奔被發現后,韋翰的本性就暴露無遺,麗迪雅在馬車上與家人告別時,韋翰粗魯地拽麗迪雅坐下,由此可以看出韋翰先生態度的大轉變以及品行惡劣的本質。韋翰先生風度翩翩的外表與其虛偽、勢力的內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韋翰先生的諷刺也讓觀眾拍手稱贊。
三.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對婚姻觀的反諷
《傲慢與偏見》的小說主題就是資產階級的婚姻,即中產階級的小姐如何嫁給上流社會中富裕的單身男子,因此婚姻、財產和地位始終貫穿于整部小說的主題,電影亦是如此。電影通過描寫四段婚姻,展現了四種不同的婚姻觀念,即夏洛特與柯林斯注重金錢的婚姻觀、簡與彬格萊注重愛情的婚姻觀、麗迪雅與韋翰注重情欲的婚姻觀,以及伊麗莎白與達西物質愛情并重的婚姻觀。該影片通過四段婚姻的對比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夏洛特與柯林斯、麗迪雅與韋翰的婚姻觀念,同時向觀眾傳達了簡·奧斯汀愛情與財富并重的婚姻觀念。
1.金錢至上:夏洛特與柯林斯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班納特太太的“婚姻是女性用幸福與男性的錢權進行交換”的婚姻觀深入人心,但奧斯汀卻對此種婚姻觀念不屑,甚至反對這種將物質凌駕于愛情之上的婚姻觀念。在影片中,伊麗莎白的朋友夏洛特與柯林斯的結合就是典型的錢權交換的婚姻觀。柯林斯是一個不重感情,卻重地位與金錢的人,他在表達他結婚的理由時,只字不提在婚姻中最重要的愛情,而是強調與社會有關、與自身無關的方面。而伊麗莎白的朋友夏洛特則是一個傳統的、對上層社會婚姻觀十分贊同的女性,她最終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
與其說夏洛特選擇的是柯林斯,不如說選擇的是柯林斯的財富和地位。在她告訴伊麗莎白她與柯林斯訂婚的消息時,她也清楚“與其他人沒有分別,我與他在一起同樣會開心”“我已經27歲了,我沒有錢,我也沒有了憧憬,對于父母來說,我已經是一個包袱了”。對于夏洛特來說,她與柯林斯的婚姻并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活,為了不成為父母的累贅,為了柯林斯的社會地位和金錢能給她一個滿意的生活;而對于柯林斯來說,這段婚姻是用來完善他作為牧師要做好榜樣的義務。這種純粹建立在金錢和權力之上的婚姻顯然毫無幸福可言,這也體現出當時貴族婚姻的真正目的——金錢與權力的結合。
2.情欲至上:麗迪雅與韋翰
兩性的結合不僅在于統一的信念和真摯的感情,也不僅在于金錢和權勢,還有情欲參與其中。[4]電影中也十分直接地表現出情欲婚姻的可悲與可怕。影片中,麗迪雅目光短淺,一味地追求虛榮,而韋翰先生相貌堂堂,身份也較為光鮮,在麗迪雅完全不了解韋翰先生糟糕為人的情況下,斷然答應與他私奔,而最后為了維護家族與自己的名聲,卻只能在達西先生的幫助下順利地嫁給她心中的“白馬王子”。麗迪雅從始至終都沉浸在自己所幻想的愛情與幸福之中,但是這種僅僅依靠情欲維持的關系是不可能有幸福的。
與此同時,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僅僅因為情欲而結合,不可能收獲真正的幸福。麗迪雅從小被養在深閨之中,有父母、姐姐們的照顧,膽小懦弱,很容易隨波逐流。加之受到母親平日里的影響,認為自己一定要找一個有錢有勢、相貌堂堂的丈夫,因此,在她遇到韋翰先生時,便心生愛慕無法自拔了。但是,對于韋翰先生來說,麗迪雅不過只是他眾多情人中的一個,只不過這個身份有了法律依據罷了,韋翰也不會為了麗迪雅一改陋習,他仍然是原來的風流浪子。
麗迪雅與韋翰先生結合的結局必然凄慘,二人既沒有穩定的物質基礎,隨時面臨著財富可能會被韋翰揮霍一空的局面,同時,二人也沒有穩定的感情基礎,僅僅因為情欲而結合,這種膚淺的情欲婚姻與現實婚姻相比,根本沒有資格談論愛情。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保留了原著中諷刺藝術的精髓,通過人物對白的諷刺、人物形象塑造的諷刺、電影情節發展的前后對比、四種婚姻觀的對比諷刺等各種諷刺藝術的綜合運用,呈現給觀眾眾多生動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諷刺手法的運用都是其重要的特色與風格,觀眾在各種諷刺之間了解并重新看待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同時思考在一段婚姻中,金錢、權力與愛情的關系與比重。這些反諷藝術手法的運用也是該影片魅力的核心,不僅給觀眾提供了巨大的理解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注 釋
[1]陳瑩.論影片《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藝術[J].電影文學,2017(10):147-149.
[2]郭聰穎.賞析《傲慢與偏見》電影對白的反諷藝術[J].電影文學,2014(12):86-87.
[3]李雪維.基于言語行為理論視角分析《傲慢與偏見》中的言語反諷[J].現代交際,2018(20):74-75.
[4]馮克菲.《傲慢與偏見》婚姻觀的藝術表現手法與啟示[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2):100-101.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