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陽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氣象局,內蒙古錫林浩特 026000)
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每年約占全年全部自然損失的70%以上[1-2],由于各地氣候特征不同,氣象災害種類也有所不同。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地域廣闊,氣候多變,自然災害頻繁[3],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最多的盟市之一。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構建《內蒙古一體化氣象預報業務平臺》,依托以上系統快速、準確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實現覆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的預警信息發布,大大縮短了預警信號的發布時間,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4]。國內相關學者對預警信號的發布和特征作了相關的研究和分析。黃歸蘭等[5]對廣西發布的預警信號分析得出各類預警信號發布的時空分布特征、發布頻次及發布準確率等。張碩等[6]同樣對遼寧省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時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陸小玉等[7]從準確率上對2017 年廣西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進行質量評估。本文利用2018—2020 年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突發預警信息有效發布數據,對該地區預警信號的特征以及時空分布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旨在為突發事件多發區提供科學依據,并加深對該地區各種自然災害的了解和認識,對有效發揮預警信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選取2018—2020 年錫林郭勒盟氣象局發布的預警信號數據進行統計得出,近3 年錫林郭勒盟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共477 期,其中包括暴雨、暴雪、大風、寒潮、霜凍、道路結冰、高溫、雷電、冰雹、沙塵暴共10 類。分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4 個等級,且預警災害嚴重程度依次增加,最輕級別為藍色,最嚴重級別為紅色。
數據處理方法采用常規數理統計方法,利用sufer 軟件進行圖形處理。
錫林郭勒盟地域廣闊,自然災害多,且易同時出現2 ~3 種災害性天氣,如降雪天氣發生時,可同時發布暴雪、寒潮及道路結冰等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產生強降雨時,可同時發布暴雨、雷電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如表1 所示,大風、道路結冰和雷電是錫林郭勒盟發布最頻繁的3 類預警信號,年平均次數均多于30 次,其次是暴雨和寒潮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年平均次數多于10 次,其余5 類預警信號年發布次數均不多于5 次,這與錫林郭勒盟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密不可分。從2018—2020 年預警信號發布的次數來看,冰雹和暴雨的發布次數分別上升了200%和38%,主要原因有3 個。一是自動站網建設和雷達的增設,使暴雨和冰雹的監測更精密;二是值班人員對災害性天氣的辨識能力增強,提高了預警信號的發布量;三是錫林郭勒盟夏季的強對流天氣增多,且更趨向于局域性。近3 年,暴雪預警信號的發布次數穩步上升,而道路結冰預警信號的發布次數則先上升后下降,這主要與本地道路結冰預警信號的發布辦法調整有關,2018 年和2019 年道路結冰預警信號在整個降雪過程內持續發布,2020 年則調整為確定超過15 天道路冰面不融化,可以不連續發布預警信號,所以預警信號發布次數有所減少。
表1 2018—2020年錫林郭勒盟各類預警信號年發布次數
對上述10 種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不同級別的發布次數統計結果顯示,黃色級別預警信號發布最多,其次是藍色級別,第三是橙色級別,最少是紅色級別。各類預警信號中,道路結冰、雷電和沙塵暴僅發布黃色災害預警信號,霜凍僅發布藍色級別,均為對應預警信號的最低級別。大風、寒潮、暴雪預警信號則主要集中在藍色級別。發布上述3 類預警信號時,天氣系統較明顯、穩定且影響時間長。暴雨4 個級別的預警信號黃色級別占比最多,其次是橙色級別,最后是藍色和紅色級別,這說明錫林郭勒盟地區夏季的暴雨過程中對流性暴雨較多,這對本地對流性天氣的辨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占總發布次數的78%,這意味著高溫天氣的極端性更明顯。冰雹預警信號僅發布橙色級別,但由于冰雹的檢驗僅能通過人工觀測和雷達辨別,所以冰雹預警信號的發布多依賴于預報員的業務水平。
2018—2020 年各類預警信號發布次數空間分布如圖1 所示,預警信號發布數量呈現四周少、中間多的分布態勢,發布預警信號最多的為錫林浩特市,其次為阿巴嘎旗,發布次數少于300 次的分別為烏拉蓋、二連浩特、鑲黃旗、太仆寺旗和朱日和。由于大風、道路結冰、雷電、暴雨和寒潮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次數較多,所以著重分析以上5 類預警信號的空間分布特征。
圖1 2018—2020年錫林郭勒盟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總數空間分布圖
從大風預警信號的發布情況來看,錫林郭勒盟北部地區多于南部地區,最多為阿巴嘎旗,其次為那仁寶力格,第三為錫林浩特。阿巴嘎旗大風預警信號數量多與其多大風天氣有關,西南部地區的朱日和鎮為年大風日數的大值中心,這與預警發布次數的空間分布不同,主要原因是與預警信號的制作發布系統有關;從道路結冰預警信號的分布來看,錫林郭勒盟地區中部、南部的發布次數略多于其余地區,發布次數為98 ~103 次,其余地區發布次數為80 ~91 次,這與冬季降雪量的分布特征一致;雷電預警信號發布次數最多的為中部的錫林浩特和阿巴嘎旗,其次為東北部,第三為南部地區,這與錫林郭勒盟中部地區在夏季易出現對流天氣的特征一致,局域性較強,其余地區的分布特征與夏季降雨量的分布特征一致;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次數最多的為錫林浩特,其次是東北部地區的東烏珠穆沁旗和西烏珠穆沁旗,第三為中部和南部的其余地區。這與雷電預警信號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寒潮預警信號發布時,影響區域比較大,多為全盟性的天氣過程。其發布次數在東北部地區最少,這是由于冬季東北部地區最低氣溫較低,達到寒潮發布標準較其余地區略難,中部地區的錫林浩特和阿巴嘎旗發布次數略多,這與冬季南部地區氣溫高于北部地區,更易達到寒潮標準有關。
以上10 類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按照氣預函〔2014〕113 號文《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質量檢驗辦法》要求,僅對大風、雷電、暴雨、暴雪、冰雹這5 類預警信號的時效性進行檢驗,且不同預警信號的檢驗指標站不同。對近3年錫林郭勒盟發布的上述5 類預警信號的時效性進行檢驗,即預警的時間提前量(T2),,式中,為第k級預警信號的提前時間總和,k為預警信號的級別,NAk為預報正確次數,NCk為漏報次數。
統計結果顯示,大風預警信號的時間提前量為6h ~12h,這與形成大風的天氣系統容易辨識有關,所以時間提前量均較多。其余4 種預警信號的時間提前量均呈現波動減少的趨勢,這與災害性、對流性天氣增多有關,且呈現局域性特點。2019 年雷電、暴雨和冰雹類的災害性天氣較其余兩年少,預警發布時間也較晚,所以時間提前量較少。
(1)應加強對預警信號發布技術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在專業技術能力上提升預警信號發布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在流程及渠道上提升預警信號的普及率和發布效率。
(2)建立健全預警信號的發布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盟市—旗縣—嘎查的發布渠道,有效增大預警信號到達普通民眾的時效性。
(3)增加預警信號的發布渠道,并有效推廣氣象部門正式發布預警信號的官方微信或微博,使民眾第一時間獲取正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有效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使民眾接收到預警信號后,正確實施避險措施。
(4)對于穩定天氣系統影響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如大風、寒潮等,確定其級別后,提前發布,保證預警信號的時間提前量;對于對流性天氣系統影響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如暴雨、冰雹等,在加強監測手段的基礎上,對相應災害性天氣研究分析,提煉相應的預警發布指標,提升發布預警信號的業務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