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惠敏 孫曉慧 賀勝男 朱珊珊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農牧科技系,山東聊城 252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對于設置農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來說,服務鄉村振興既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應具備的能力,也是大學自身辦學的優勢和特色,同時也是各類學科布局的必然結果。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實施的支撐[2]。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育,而要培養出復合型、高素質的職業農民,是一項復雜且難度較大的工作,必然要求有系統性、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甚至終身學習的模式,這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合作[3],融合貫通農業相關專業。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農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群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從人才培養的視角探討了農科類高職院校如何培養服務于區域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以滿足現代農業的人才需求,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全國農業類高職院校有幾十所,設置有農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更多一些,無論是農業類院校還是院校中設有農科類專業,發展情況都不如人意,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缺少一套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人才培養的模式,大多數還是傳統的農科類專業的設置,專業之間聯通融合度低,缺少系統性。專業群中專業的設置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在專業群組建過程中,教師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縛,創新性不強,未與農業產業鏈結合,仍然局限在農業類專業之間的融合,未放寬思路,打破常規,未從農業產業鏈出發尋找農業上、下游產業等相關的產業涉及的專業之間的組建融合,導致專業群組建之后,專業教學不能真正落地,起不到真正促進農科類專業發展的效果,更不能實現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
農科類專業群內各專業之間仍然各自為戰,雖然在同一個專業群,但是互相之間融合生硬,教學內容銜接不夠,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教師隊伍對鄉村振興與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和切入點不明確。專業群內專業是跨專業、跨系部的結合,教師們雖在同一個專業群,但是隸屬不同的系部管理,真正一起探討思考各專業融合的機會少,加之日常工作繁雜,導致在教學中未能真正做到專業群各專業的有機融合。
農科類專業群學生對農業的認識不全面,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專業發展和自己的就業方向不明確。專業群組建在課程設置上不科學,對課程的增減融合各執己見,導致專業群內課程量大,并且方向不明確,老師教起來有困難,學生學起來也不輕松。學生學習的內容涉及面廣,但是不精,影響其就業的選擇。
高職教師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以學歷招聘為主,從學校到學校,缺乏行業經驗,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職的技能教學水平。加之專業群各專業間的融合度低,教師的實踐教學難度大。
鄉村振興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過程,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撐。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設有涉農、信息工程、電子商務、物聯網類等專業,服務地方經濟責無旁貸,以涉農專業為紐帶,打破傳統專業發展觀念,依托地方產業發展平臺、專業間優勢互補,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融合共進發展,以專業發展鏈對接農業產業發展鏈,將特色專業優勢進行集合,專業結構及時調整[4],從傳統模式跳出來,走出專業類型簡單、科技服務不綜合的局限和困境,針對農科類專業群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流通、銷售、農副產品質量溯源等產業鏈中各環節需要的專業人才進行培養[5],并開展專業、實踐及實訓基地重大教改項目的研究和實踐,完成學校辦學的專業發展定位轉型[5]。農科類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以物聯網專業為依托,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為核心,聯合農業產業鏈上游的園藝技術、畜牧獸醫和下游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集合而成。
按照“產業對接、融合產教,結合工學、校企合作”的要求,學院堅持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之路,立足“互聯網+現代農業技術”,緊盯構建高素質、復合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針對農科類專業群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流通、營銷、農產品質量溯源等產業鏈各環節所需要的專門人才進行培養,全程滲透物聯網應用技術,打造聊城市高等院校鄉村振興服務特色品牌,形成農科類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撐,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2.1.1 規范現代學徒制實施機制。在專業群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將鄉村振興落地,成立由現代學徒制合作企業人員、專業群各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組成的農科類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現代學徒制工作小組。為了保障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施進度與質量,現代農業服務專業群制定崗位輪訓方案、學徒實習管理制度、學徒實習考核制度、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帶教師傅工作職責、學生實習安全制度、準員工實習考核制度等,將這些方案和制度與鄉村振興行業的崗位要求結合,找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
2.1.2 搭建現代學徒制實踐平臺。實踐是將人才的技術技能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職教育的特色。為鄉村振興服務的人才在技術技能、創新創造等方面都要全面發展,實踐是重要的環節。在聊城市第一職業教育集團、農科類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校企合作理事會指導下,在專業群的各專業中尋找3家左右家適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開展的合作企業[7],在企業建立學生(學徒)實踐培訓基地,開發企業課程實踐項目。
2.1.3 共建現代學徒制核心課程。根據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以及合作企業發展的需求,依據崗位標準制定并優化園藝技術、電子商務、綠色食品加工與檢測、畜牧獸醫、物聯網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每個專業與合作企業開發適用于現代學徒制課程,做到課程落地。
2.1.4 建成現代學徒制雙主體考核評價體系。堅持技能為本、能力為重,把實習計劃和實習大綱做為綱領,把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標與企業行業的用人需求與崗位任職資格標準作為導向[8],以學生(的徒)的技能培養為核心,建立學校與第三方(行業、企業)聯合評價機制[8]。以園藝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引領,帶動專業群其他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實現雙主體育人、雙標準考核、雙重管理等。通過對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一套符合農科類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在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實施中的路徑與經驗。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瓶頸,只有打破瓶頸,培養出在生產方面有能力,在經營上懂方法,在精神上有追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礎。為此,聊城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探索,打造社會責任感強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為滿足鄉村振興人才學歷提升需求,打造高質量繼續教育服務平臺,設置靈活銜接的線下線上教育手段,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人員開展鄉村人才學歷提升教育。加強鄉村人才培育開發、健全鄉村人才培訓體系,為山東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輸送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職業農民。
對參加技能大賽集訓和比賽,獲取高級職業技能資格認證的在校生實現學期課程學分置換;在專業素質拓展模塊中融入師生工作室、校企項目工作室、學生專業社團、創新創業社團的項目任務,激勵學生開展各類具有專業技能的實踐活動,由學校和企共同組成的指導教師隊伍[9],明確任務并對活動進行指導管理,制定標準對學生參與的產學研項目和創新創業活動進行考評和認證,考評認證合格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
2.4.1 構建“平臺+模塊+方向”的課程體系,平臺課在群內共享,建設專業核心課程[10]。通過企業崗位調研,依據崗位能力需求,對接崗位,結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構建“平臺課+模塊課+方向課”的課程體系,平臺課群內共享,專業方向課提升各自特長,各專業模塊群內共享,實現知識拓展。通過重組課程教學內容,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強化專業素質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校企合作建設專業群核心課程,合編校本教材,建設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的網絡課程;完成專業群核心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2.4.2 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一是建設智慧教室。改變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建設具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智慧教室,能夠滿足綜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豐富教學的資源[11],為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創新意識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二是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目前的專業群學生身份不僅有全日制在校大學生,還有下崗工人、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為了滿足各種形式的學習需要,依托學校線上教學資源平臺,專業群80%的課程在平臺上上傳了課程資源,著力解決學生實戰運營與課堂學習的時間沖突,借助學校教學資源平臺,引入課堂翻轉、微課等方式,利用平臺和網絡開展項目化教學、案例式教學、實戰教學等。
開展師資互聘,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共享人才資源,建設一支高水平專兼職教師隊伍;分類分專業制定年度高層次人才引進指標,優化博士、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引培機制,聯合行業、企業著力引進行業企業領域有較高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進一步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實施“能力提升計劃”,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校企聯動,在企業中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創新“跟崗實踐、頂崗掛職、科技服務”3 種企業實踐形式,實行動態化“雙師型”教師等級認定,全面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樹立“教師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觀念,健全激勵機制,助力教師的成長、培養和考核,科學劃分“新進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名師大師”5個層級,形成一支“名師大師領銜、專業帶頭人引領、骨干與合格教師支撐、新教師后備”的“雁陣式”教師梯隊;創新“常規準入性考核+專項水平考核”相結合的教師考核評價模式,探索多元化考核機制,破除教師發展激勵障礙,建立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
近幾年,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學校和企業的校企合作,學校健全“德技雙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先后與政府和企業合作,創建了產業學院,目的在于探索校企雙元育人、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搭建校企合作戰略平臺,將企業力量投入到鄉村振興實訓教學中。
按照“專任教師提升職業能力職,兼職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建設理念以及學校與企業“雙崗替換、互聘互兼、雙向培養”的運作模式,培養了一支“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按照服務“鄉村振興”,科技幫扶到一線為己任,5 年1 輪回到現代農業產業一線實踐鍛煉半年或一年,打造雙師素質隊伍。
研究技能大賽的成果轉化,就是在理順技能大賽帶給我們哪些成果基礎,這些成果又如何與教育教學、實踐實訓、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有機集合起來,成為專業群建設的抓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技術人才的培養,技能大賽是培養人才技能的一個途徑,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農科類專業群建設中,以技能大賽為突破口,研究和建立了成果轉化的路徑(見圖1)。
圖1 技能大賽成果轉化路徑
各專業的技能大賽都堅持“創新引領”的理念,在賽項的設計方面體現各行業的前沿技術,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類的技能大賽項目越來越多,技術水準越來越高,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促進了國家在農業技術提升、生態保護、環境美化、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方面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將專業群中分散獨立的專業通過大賽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促進專業群的發展。以花藝技能大賽為突破口,將專業群中各專業實現融入落地,融合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專業群專業融合路徑
技術規程是由大賽工作委員會組織行業、一線的專家,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基礎,提煉、總結出以職業技能競賽的方式來評價教育效果的標準[12]。技能大賽的賽項都是采用模塊化的出題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規范程度高、精確度高、安全性強,能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模式相吻合。因此,今后可以借鑒了大賽的技術規程,使人才培養目標更明確化,專業教學的標準更清晰化。
通過高職院校農科類專業群建設的研究,一方面,推進高等職業院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緊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發展需求,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給高職院校農科類專業的發展在建設過程中提供理論支持;另一方面,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分析高職院校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法,更加科學地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有效地解決農業產業發展與變革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