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海 劉方 嚴小黑 李瑞利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人才培養;本科
自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政策實施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逐漸體現,同時倡導在職業教育中重視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融合與注入,以此為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而“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成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的重要節點,實現在創新職業教育的同時,為社會培養能力與素養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探討如何有效構建“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對助力職業院校、本科院校實現自我轉型與創新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1“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與特點
1.1特點
目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中職、本科教育階段得到有效應用,其特點如下。
(1)職業性。該模式仍具有職業性特征,在中職教育階段需結合學生實際特點與需求,創設完整且獨立的職業教育體系,并保證專業教學符合中職人才培養要求,在充分考慮專業要求、技能素養的前提下設置專業課程[1]。而本科教育階段則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技術能力的培養,立足應用型視角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另外,在人才培養期間還需做到對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的科學劃分,從而為人才分類培養的實現提供保障。
(2)基礎性。該模式的實施需要以良好的知識基礎為前提,從某種角度而言,“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與普通高中在文化基礎課水平方面的要求存在相似性,即學生需掌握一定基礎后方可接受本科教育。在教學期間,教師需引導學生學會主動、自主學習,以豐富、扎實的知識基礎來為自身專業能力發展提供支撐。同時,結合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周期、生源質量把控等方面的分析,可實現對基礎性與職業性的兼顧[2]。
(3)銜接性。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對學生實施分段式培養計劃,立足于整體視角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科學設計,并注重對不同階段課程的銜接性、遞進性設置,在保證專業教學充分考慮職業特點的前提下,以貫通的形式對專業學制進行優化設置,以避免因不同階段存在課程重復、脫節設置的情況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1.2優勢
作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舉措之一,“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儼然成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重要轉折點,其優勢如下。
(1)立足于國家層面,可打破傳統教育體系的局限。不同于其他職業教育體系,“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轉變以往高考升學的固有印象,亦實現對以往職業教育中學生無法深造問題的有效解決。同時,該模式可助力本科教育的轉型發展,通過對應用型人才的大力培養來解決當前本科教育同質化的問題。從某種角度而言,“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可實現對優質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繼而為中職教育的創新與改革提供幫助[3]。
(2)立足于社會層面,可保證培養的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相關調查表明,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870萬人,隨著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長,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而得益于“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更注重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再加上學生側重于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所以該模式下的人才更具競爭力。
(3)立足學生層面,可為學生創設深度學習的契機。受到觀念傳統、認知偏差等方面的影響,部分中職學生被貼上“差生”“無用”等標簽,無形之中讓學生產生自卑感,甚至在未來就業中形成“低人一等”的思想,繼而對學生就業及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而通過有效落實“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以中職銜接本科的形式來提升中職教育地位,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深造的機會,并以該模式為載體為學生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契機[4]。
2存在的問題
2.1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盡管“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推行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實際調研中發現,仍有部分學生和家長對于“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認知存在盲區,主要表現為:一是在“學歷社會”的影響下,部分學校為達到吸引更多生源的目的,在招生宣傳時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夸大”“含糊”宣傳,在隱藏該模式本質的前提下,一味地強調學生無需高考就能“順利”拿到本科學位,導致部分學生與家長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誤解,再加上部分學生并非自愿選擇專業,導致學生真實學習動機受到一定影響[5]。二是相關部門目前對于“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仍缺乏監管、管理,試點學校權力過大且缺乏對應的監督與保障機制,使“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與推行受到較大限制。
2.2師資配備有待提升
“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隊伍需提高素質,要求教師在企業完成定量的實踐天數,提煉出滿足崗位需要的教學項目,實現一體化教學。但縱觀當前職業教師隊伍建設,盡管招募的教師符合基礎的專業知識、學習等要求,但自身實踐技能、專業素養等方面不符合實際崗位要求,繼而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產生影響。另外,部分學校存在中職課程體系中內含本科課程的情況。但受到部分教師不熟悉教材、專業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影響,使學生學習受到較大限制,因教師隊伍建設不合理導致“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普及受到較大阻礙。
3優化路徑
3.1優化頂層設計,落實“3+4”模式保障體系
為保證“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得到有效推廣與實施,需對該模式頂層設計進行優化,并通過對保障體系的完善,為“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普及提供支持。
(1)重視對總體培養計劃的完善。若要進一步推進“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應用,相關部門需結合現狀,通過制定總體培養計劃來吸引各大高校的積極參與。鼓勵應用型大學積極與中職院校構建合作關系,并立足技術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視角進行培養計劃的科學制定。
(2)制定相關政策。為進一步推進“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相關部門需為其制定相關政策。比如,在學校扶持方面可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抑或是在培訓基地建設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通過對扶持資金的及時供應來調動高校落實“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性。針對學生,則需構建契合“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資助體系,可借助“學費減免+工學結合獎金”的形式來提升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依托資助系統來促進“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
(3)制定科學招生計劃。目前,大部分中職院校以本地生源為主,主要原因在于異地學習費用較高,再加上中介組織泛濫,學生報考需要“謹慎”對待。鑒于此,要求學校在充分考慮地域性因素的前提下制定招生公告。若條件允許,可設立專業小組開展行業調查工作,基于對行業人才需求、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招生計劃來提高生源量。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能否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得到有效實施,受到教師隊伍的直接影響,所以可結合以下幾點來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1)強化實踐教學能力培養,以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目標來培養教師。秉持邀請、引進的原則與企業構建良好的合作與學習關系。一方面,學校可聘請企業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對學生實操活動、實踐課程給予針對性指導,或以經驗交流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實現將企業崗位標準融入實踐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學校需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參與崗位實訓、實踐活動,使教師參與到合作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活動中,實現在學習、培訓的過程中掌握企業實際用人需求,進而為后續課程教學計劃的科學制定提供參考。通過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建構,在加強學生專業素養、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為“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
(2)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為教師專業發展創設良好契機。若要最大化地體現出“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與價值,則要求教師樹立自我發展意識,并通過自我培養與自我成長來打破教育壁壘。高校需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基于對相關資源的整合,定期組織開展校內外培訓活動,以理論培訓的方式幫助教師更新觀念,了解當前電子信息行業現狀,并吸納更多新興、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以實踐技能培訓的方式來不斷增長自身教學經驗,以確保自身專業技能水平能夠勝任“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另外,要求教師在明確認知“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性質的前提下,轉變固有的人才培養思想,在不斷轉變自身教學理念的同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加強培訓和學習來促進教師專業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以確保“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得到有效應用。
3.3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實踐課程比例
若要借助“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來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術型人才,實踐課程教學的開展至關重要。所以,學校需在明確“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做到對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并通過增加實踐課程來為學生創設更大的自我發展、自主培養的空間。
(1)需立足校企合作視角建設培訓基地。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最佳手段就是接觸社會,而在以往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受到陌生環境、業務不熟悉等方面的影響,學生無法深度參與崗位實習,大部分學生無法取得較為顯著的實習成果。鑒于此,可在充分實現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對優質資源的有效整合,雙方共同建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將其作為企業產品研發、項目開展的載體,企業在培訓基地中投入相關技術、設備等,而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探索項目任務,以“產學研”以及“廠中校”的辦學模式,培養出滿足崗位需求的人才。
(2)增加實踐課程比例。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與“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成效密切相關,所以學校需結合對“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性質、要求的分析,增加實踐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占比。
4結束語
“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對我國中職教育格局產生重要影響,亦關乎我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鑒于此,需借助科學的對策來促進“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與普及,進而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轉型、改革、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