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梅 劉曉文
【關鍵詞】交叉視野;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新路徑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迅速與世界接軌。放眼目前我國對外留學生教育,尤其是扮演著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中國聲音的重要角色,因之而來的是大批慕華留學生的爭相進入。當下,跨文化視域內的文化交叉需要我們從事留學生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具備寬廣的視野,并堅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加強與各個國家之間的溝通。讓更多的來華留學生們了解并認同中國文化背后的深邃精神內核與價值要旨,這不僅是全球化程度加深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國對外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文章整合交叉視野下外國留學生的培養現狀,梳理留學生教育工作中現存的問題,為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在既有教育模式基礎上摸索探尋新的路徑,促進國際社會從更深層次來理解、接受,乃至推崇中國文化,期待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提供些許智力支持。
一、目前我國針對留學生培養教育工作現狀
就目前現實情形而論,我國高校大多具備了培養留學生的資質,并針對這部分留學生設立了專門的課程,但從具體操作形式來看,傳統式授課模式仍然看似毫無“違和”般地被引用到留學生的教育培養中來,這和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生教育教學范式幾乎無甚差別。課堂上的所謂“填鴨式”知識傳授方式被直接拷貝到外國留學生的教育層面,即所說的“三一式”,也就是制定統一的標準、準備統一的授課內容、對上課學生實行統一的教學。時代在進步,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的今天,新時代我們的育人標準也需與時俱進,同時代接軌,綜合性、創新性、個性化的要求不再是紙上談兵。傳統意義上的這種教育模式也必將面臨深刻的變革與更新,因循守舊只能被時代前進的步伐甩在身后。反觀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培養,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教育之外,更應該側重讓他們主動地去了解我們這個文明的國度,加深對中國文化的深深認同,而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我們尚需要對他們更為全面透徹地了解,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文化的培育與引導,借助平常的實踐活動將中國的文化與風俗習慣有機結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積極性被調動之后,又可促進他們主動地去學習和深入研究。較之目前這種無差別式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多方位、立體式、綜合性的培育形式一定會令多數留學生發自內心地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與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潤物無聲般地化身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使徒。
二、外國留學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幾個實際問題
(一)關于文化認同的教育理念在當下高校教育中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來華留學生的來源地各不相同,可謂五湖四海,遍及天下,在這樣特定前提之下,他們的文化背景自然千差萬別,難以做到“一視同仁”,那么來華后每人自身的學習過程也會互有長短,遇到困難及解決方式就會顯得五花八門。究其根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文化認同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認識上還有提升的空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一如前文所述,這種相對固定單一的教學模式長期存在于我國的教育體制之中,導致對學生的知識教育難免會顯得簡化統一,又缺少一定的鮮活多樣性。再者,我國的文化歷史綿長厚重,若要對外國留學生進行特殊考量,采取“定制型”設計,可資利用的資源可謂海量駁雜,這對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來說無疑將是一種莫大的考驗。在此種挑戰之下,分門別類地選摘旨在教育培養留學生的授課內容顯然是力不從心。難以忽視的問題確實客觀存在,當然這也是我國教育行業一直以來努力予以解決的緊迫問題之一。連鎖反應下,對文化認同的教育理念著實需要高校教育者給予應有的重視。
(二)駕馭漢語的能力成為制約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大瓶頸
外國留學生在接觸和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實際過程中,個體的漢語水平能力離低成為能否學好、領悟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大關鍵,這也成為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認同的一道屏障。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繁衍生息迄今已逾5000年,單就最為突出的文化載體——漢字而論,經歷了最初的象形文字,發展到現在的簡體字,其本身就是一部極為厚重的歷史縮影,點畫間的建構也搭起了中國文明的基石。這種放眼寰宇獨步天下的語言文字系統,對文化背景迥異的外國留學生而言,難度可想而知,致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漢語、漢字的掌握難度之大不難想象。進而,根據語境的不同,往往會使得同一語句產生截然相反的解釋。這樣的復雜情況對外國留學生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漢字識字量的匱乏及漢語本身多義性特質的難以掌控是漢語能力水平欠缺的兩大表象。也正是因為這種能力的不足,使得外國留學生很難輕松并透徹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如何突破語言障礙這一瓶頸,讓外國留學生能夠做到一窺我國的深邃文化,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前提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三)外國留學生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系統性關聯不足
承接上述有關留學生漢語水平不足的論述,在這種前提下,很大一部分留學生在接受漢語教育過程中,只是就語言而學習語言,至于語言文字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是難窺門徑,時常一頭霧水或望文生義,這種對中國文化的語言文字承載關系很難做到系統性關聯,而往往陷入就事論事、片面孤立地看待彼此大相徑庭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認識論誤區。這樣一來,留學生在學習修業期間,其秉持的觀念仍然是他們本身固有的母國文化理念,并以之指導在華期間的日常行為和生活,而并不能真正地融入中國的文化土壤之中,結合我國的文化特點來感受中國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也就很難做到了,更有甚者還會因此產生不解或抵觸情緒,久而久之更加難以形成文化認同意識。漢語水平的不足是產生這類問題的直接原因,會使得外國留學生在接觸、理解并認同中國文化過程中顯得無所適從,語言文字與其所承接的文化系統的關聯性一旦發生斷裂將難以銜接,會讓留學生在面對融入中國社會時望而卻步。
三、提高外國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新路徑
(一)以交叉視野著眼高校教育理念的改進,在文化認同教育上傾注熱情
要實現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需要從主客觀共同著眼。從客觀上來說,意在解決留學生各自擁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面對一個特質的古老國度所需要進行的必要的調整和適應。相對而言,這種情形需要潛移默化的濡染,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從主觀上來說,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對高校教育理念方面現存的問題妥善解決,這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對其理解中國文化則是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高校留學生教育需要在文化認同這個方向上予以傾注,尤為重視文化熏陶對外國留學生這種軟環境的感染。此舉的效用在于,一方面,是能夠讓外國留學生對我國的社會環境能有一個盡快的融入,消弭“外邦人”的色彩,并使之對我國的社會形態和思維意識習慣很自然地予以接受和認真了解;另一方面,則是能夠讓他們在已具備深刻認知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地產生文化認同,并自覺地為中國文化邁向世界做出貢獻,這同我國對外開放與兼并包一貫主張并行不悖。全球化進程已不可逆,交叉視野下的文化認同教育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體系中的黏合劑效應將越來愈突出,它不僅有助于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揮文化大國的示范作用,而且對于樹立溫和包容的國家形象也是功莫大焉,并且讓中國的文化內核——即“陰陽和諧、萬物自化”得到國際社會上的認可與頌揚。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有效減緩中國文化給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帶來的不安情緒與戒懼心理,為全人類的和諧共生夯實文化基礎。
(二)針對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來華學生,需加強與改進現有的漢語教學
實現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度認同離不開前述的堅實的語言根基,提高優化對這部分學生的漢語教學就顯得刻不容緩。文化認同教育在當下已然在逐步推進,就受教對象而言,實則也存在客體的差異性。例如,日韓及東南亞國家的來華留學生,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如漢字文化圈的濡染影響,對中國語言文字在接受理解上明顯要強于遠隔萬水千山的非洲、美洲及歐洲等國家或地區的生源,前者則更相對容易融合和了解中國文化,消磨這種隔閡的能力也是較為突出的。因此,加強語言教學就更應該采取適時的變化與調整改進,諸如來自非洲、歐洲等文化背景同中國差異較大地區的外國留學生,其漢語教學需采取漸進式的方式,把握適度原則,更不能一味地求快乃至揠苗助長。其實,我們在日常進行漢語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發現接受語言教育的同時,文化也會如影隨形般地被學生所接觸和認識,而大多數又和是非觀和價值觀相連帶,產生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可以吸引這些海外學生在發現漢語文字巨大魅力同時,自愿參與到可以實現的社會實踐中來進一步了解和感受。但畢竟中國文化深厚的價值內核同這些留學生與生俱來的本體文化認知是兩種模式,因此對于他們的教育過程又需要我們務必秉持循序漸進的態度,切不可冒進和過分發力。我們需要在現有的漢語教學基礎上下功夫,始終以調動興趣為本初,千方百計地引導外國留學生養成自我能動學習的習慣,讓他們發揮主體的最大潛力來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
(三)引導留學生在自身實踐生活中將中國文化自覺融入
在實踐教學中除卻一般意義上的課堂模式外,實踐生活中的參與和歷練更是扮演了不可替換的角色,這在引導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認同的過程中效果尤為顯著。這就對從事留學生教學培養的工作者提出了加強中國文化內容傳授普及的新要求,努力讓留學生在華期間自身的生活實踐當中多多融合中國文化的因素,讓他們體悟到中華文化的廣博與厚重。實踐出真知,放在留學生身上有同樣的道理,也是他們學習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實踐證明,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只有通過身邊的切身實踐,才能夠從最初對中國文化懵懂茫然的狀態,淬煉升級成為一個能理解并真正能夠融入中國社會、發自內心對華夏文化產生濃郁興趣的文化異域傳播者。非僅如此,在自身實踐生活中將中國文化自覺融入,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際關系也能輕松予以應對和合理處置,有效減輕留學生在海外求學過程中的文化窒息與生活困悶,令他們對中國社會產生一種依附感與歸屬感,助益他們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健康快樂地生活,踏實圓滿地完成學業。
四、結語
交叉視野下中國文化的認同教育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事外國留學生教育培養工作者一項艱巨任務,一項重要的工程,更是一項光榮的事業。做好它,可以助力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外國留學生群體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可將中國文化像傳聲機一樣傳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與之伴隨的則是世界各地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一種交叉視野。也同樣要求我們不斷改進對外國留學生的教育理念和培養路徑,加強他們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與認知,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將所了解的中國文化在自身的實踐生活中加以融入和體會。假以時日,他們必將能真正體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并心懷榮膺地去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