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澎
摘? 要: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通過群文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從單一枯燥的閱讀形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互聯系的多元化文章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在激發學生閱讀熱情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數量與閱讀效率同時提高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累積,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策略
新課標已全面實施,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基于時代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并基于新課標篩選符合高中生群體特征的文本,組織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任務,將有主題、有計劃、有次序、有效率的群文閱讀環境和閱讀模式成功設置并提供給高中生,推動高中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分析主題,拓展思維,基于群文閱讀提升語文乃至各學科學習的效率,將群文閱讀的實效性充分展示出來,奠定高中生提升核心素養的基礎。
一、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優勢
群文教學是在一個較大的主題下選擇多篇符合主題的文章一起進行閱讀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應用較為普遍。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避免因僅針對一篇文章進行強化講解而產生的對學生思維的禁錮,讓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自主閱讀、突破自我。
首先,群文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在激發閱讀興趣的同時,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某一個主題的多篇文章進行閱讀,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豐富優秀知識的同時,提高交流溝通的能力,為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小組共同閱讀的形式,這也為學生提升合作意識,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多元思維的碰撞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其次,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工作,教師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積極對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創新,為教學技能的提高提供發展機會。
同時,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更容易讓教師對“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行深入理解與應用,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需求,教師可以更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和教師更好地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以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內化為主,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質量的雙重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策略
(一)選擇適宜內容
群文閱讀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從議題出發,有針對性地比較閱讀,從而對不同文本進行體悟、歸納、評鑒等。議題是群文閱讀的中心,更是文本的核心與靈魂,教師在選擇文本時一定要從議題出發,圍繞議題的含義開展教學活動,而不能讓文本的選擇流于表面。有些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度思考與挖掘,因此所選文本看似息息相關,卻缺乏本質上的聯系。
例如在教學《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課文時,一些教師將“父母之愛”作為大主題,將《秋天的懷念》《我的母親》《背影》等名家名篇與課文歸為一類,在課堂上大講特講父母對孩子的愛。然而,這幾篇文章不僅文體不盡相同,側重點也并不一樣,這種閱讀內容的設置不合理,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反而還會降低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讓學生覺得云里霧里。教師在設計群文閱讀時,不能只關注文本主題的相似性,還要注重文本之間的相關性,在選擇文本時深入文本中,對文本進行歸納與總結,將看似凌亂的知識點歸納為一個整體的知識庫,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面對關聯性強的文本素材,學生可以很快地找到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通過比較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此外,將群文閱讀作為課后作業,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某一類型文本的閱讀理解經驗。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成績,教師也應當根據高考語文科目的特點,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書籍。例如通過觀察,筆者發現課本中關于鄉土文學的內容也不算多,在研究了高考試卷的特點之后,筆者精心為學生選出了與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鄉土文學相似的小說,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如沈從文的《邊城》《丈夫》等。在課堂上,筆者也會讓學生談一談閱讀的體驗,找一找鄉土文學有什么共性的特點需要注意。此外,為了加深學生對“鄉土文學”這一議題的體悟與理解,筆者還在班級中召開過以此為主題的班會,要求學生講一講自己喜歡的鄉土文學作家或者篇目,以此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立足認知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在學習道路中順利前行的重要前提。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興趣,那么將失去自主前行的動力。教師“推”一下、學生“動”一下的教學模式永遠也不能讓學生順利達到學習的彼岸。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以此為依據選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將學生引入群文閱讀的大門中,為后續閱讀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等詩歌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工作。在網絡文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快餐文化侵蝕著學生的思維和意志,這也造成了一些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學作品時缺乏一定的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基于這幾篇文章的詩歌題材,從其藝術價值入手,為學生創設適宜的詩歌意境,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悟詩歌的美麗,從而激發出對詩歌內容的探究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和詩歌相關的音樂或者視頻,如播放《沁園春·長沙》中湘水湘北奔流、萬千山峰變紅的秋季美景,播放《雨巷》中映著打著油紙傘的姑娘的煙雨蒙蒙的小巷,播放《再別康橋》中真實的、優美的康橋景色……如此,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探究興趣,還可以很快將學生代入詩歌,使之更好地結合情境對詩歌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進行感悟,為學生提高學習熱情與鑒賞素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整合單元主題
群文閱讀是將相同議題下的文章整合到一起進行共同閱讀,讓學生在主題明確的前提下更好地進行閱讀探究。而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很多單元內的文章都具有相同的議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對單元的主題進行整合,從而引導學生有效開展群文閱讀學習。
例如高二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四篇經典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復活(節選)》《老人與海(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均是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生故事的描繪。教師可以先將這一單元的主題定位為人物性格特征的解讀。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人物性格進行解讀時,可以結合這四篇經典小說節選中對人物性格的鮮明描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與分析進行文本深入閱讀,從而在充分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前提下對文章的主旨進行學習與感悟。首先,教師可以以文章中“魔術”“老人與巨大馬林魚搏斗”這些趣味的內容為切入點,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文章中對這兩處內容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對“大衛·科波菲爾”與“老人”的形象進行深入解讀。如此,學生可以了解到“大衛·科波菲爾”是一名寬厚善良、積極向上的典型知識分子,而“老人”則是一名能夠泰然面對失敗、沉著應對死亡的人。這兩個人物的性格形象塑造也間接表明了兩位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衛·科波菲爾》作者狄更斯積極向上與寬厚善良的道德思想以及《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積極樂觀、不向命運低頭的人生態度。同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復活(節選)》中的“聶赫留朵夫”與《百年孤獨(節選)》中“馬孔多鎮中的人”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了解到“懺悔貴族”的典型人物“聶赫留朵夫”——既是階級罪惡的體現者又是階級罪惡的背叛者,而“馬孔多鎮中的人”雖然性格各有不同、人物關系也錯綜復雜,但他們卻都具有“孤獨精神”,而這個“孤獨精神”也最終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重要因素。
如此,通過對人物的性格解讀,可以激發出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對人物進行分析對比時,感悟作者刻畫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對文章的主旨有一個更深入的認知與理解,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搭建堅實的基石。
(四)拓展教學內容
群文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多篇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與積累。目前,語文教材通常都是將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歸納到一個單元中,為教師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但是,僅僅局限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挑選適宜的文章進行內容的豐富與拓展,讓學生在更多文章的學習積累中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
例如《錦瑟》這首詩中就引入了一些典故與神話。如果僅僅組織學生針對《錦瑟》進行學習的話,那么在不了解其中典故和神話內容的前提下,學生很難進行深入地理解與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這些典故和神話引入,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深入地學習與探究。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其中的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等詞句挑選出來,讓學生自主查閱書籍或者搜索網絡,將其出處的相關資料搜集起來并帶到課堂中與教師和學生分享。之后,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句的出處如《莊子·齊物論》《華陽國志·蜀志》《博物志》等文章內容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幾篇典故的學習與理解中進一步對《錦瑟》的內容進行深化學習,從而在強化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拓展知識層面的過程中實現文學素養的提升。
(五)組織精讀對比
群文閱讀雖然與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有所差異,但從課程性質上看,群文閱讀依然屬于閱讀課范疇,因此精讀環節的設計必不可少。鑒于此,學生完成多篇文本的速讀后,教師可以巧用“比”的策略,引導學生在比較不同文本的過程中細致分析議題,進入精讀環節,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在“比”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歸納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似之處,又可以比較不同文本具有的差異性。
以《鴻門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品悲情項羽,頌時代英雄”這一議題,將《夏日絕句》《項羽之死》等文章與課文《鴻門宴》作為本次群文閱讀教學的文本材料。學生在“比”的環節中,可以找出不同文本中與項羽相關的內容,比較項羽的“可悲”之處與“可愛”之處。通過《項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等句子體會到項羽勇猛、善戰等特點;通過“不忍殺之,以賜公”“我何面目見之”等句子感受到項羽重義的品質及其英雄風范。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進一步梳理課文《鴻門宴》,在找出項羽“可愛”之處的基礎上,分析項羽悲情結局產生的原因。在分析項羽對待謀士、內奸和對手的態度和方法上,找出導致其失敗的原因,如優柔寡斷、剛愎自用、不聽勸誡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將項羽的“可愛”與“可悲”進行對比。此外,學生還可以結合《夏日絕句》等詩詞,對比后人對項羽的評價,從而更加全面地分析項羽的個性特點,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在精讀中探究議題中“悲情”與“英雄”這兩個關鍵詞。
三、結語
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新課改要求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挑選適合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高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分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為學生后續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洪金杯. 淺談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 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18):82.
[2]王天才. 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索[J]. 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29):83-84.
[3]黃碧珍. 核心養質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 中學課程資源,2023(01):54-55.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