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宗宏 梁燕玲



摘? ? 要:以性別和年級為人口學變量,以獲取計算機證書, 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專業競賽獲獎、擔任學生干部、政治面貌等為主要環境變量,調查1 081名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信息能力、信息觀念和信息知識3個指標的基本狀況。其一,本次受調查的師范生信息素養各個指標的平均分基本處在3~4的等級區間,自評分數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其二,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和獲得專業競賽獎勵對信息技術有明確的回歸效應,獲得獎學金對信息傳播有明確的回歸效應,信息生產中的題項(有自己的信息平臺公眾號并經常更新)對信息素養表現出最重要的回歸效應;其三,性別和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交流合作、創造生成、信息傳播等指標上,其中女性顯著低于男性,大三、大四顯著低于大一。以各種形式針對女性開展群際差異化教育,幫助女性克服社會性別偏見,建立個人公眾號、分享專業信息資源、與同伴和教師交流專業問題、開發微課和其他教育教學作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通過信息平臺公眾號的形式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信息生產對信息素養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差異化教育;信息生產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3)02-0040-10
收稿日期:2022-11-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地方高校創業型學術生態與制度支持研究 (BIA160124);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精準扶貧背景下陜西省農村居民心理健康促進策略研究(2019Q011)
作者簡介:蒙宗宏,男,陜西大荔人,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心理學碩士,主要從事學生學習發展與評價研究;梁燕玲,女,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組織與文化、大學教與學研究。
一、引言
教學信息化程度加深和城鄉教育一體化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作為新時代教育的實踐者,其信息素養是否能滿足信息技術融合的現代教育要求,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改進提升,不僅關系學生個人發展的切身利益,更是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無法回避的現實挑戰。信息化2.0時代,人類知識經歷了三種形態:經驗形態、分科原理形態和信息技術平臺差異化的交疊形態。移動網絡和手持終端的普及使個體知識獲得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轉變:知識學習無處不在,隨時發生,個體從信息網絡中以多元化途徑獲取知識并隨時交流互動。基于以上事實,從宏觀上看,學校教育的知識信息地位已經削弱;從微觀上看,學校教育對年輕一代的內在吸引力也在下降。[1]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受到學生信息獲取行為模式的沖擊而被動或主動改變。在這個前提下,2019年教育部頒發《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見》指出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規模在線教學活動對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進一步凸顯了師范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3]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把信息素養作為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的核心要素。[4]
“信息素養”的概念由來已久。美國馬薩諸塞州自1997年制定《教育工作者的技術自我評估工具》, 從計算和社會、數字和協作工具、計算系統、計算思維四個方面對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進行了評估。[5]33在這個基礎上,我國教育學者顧小清提出,教師信息素養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理念/職業道德/倫理及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可以概括為基本的信息素養、學科教學信息素養、科研信息素養三個方面。其中針對基本的信息素養調查的項目包括:技術概念和操作、信息意識、道德與倫理、有效利用信息資源、創設學習環境和學習經驗[6]。
隨后的研究有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信息倫理和安全以及專業發展5個方面界定教師的信息素養[7];也有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信息倫理和安全、專業發展等維度評估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8];也有從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安全與道德意識等4個方面對在校師范生的信息素養進行的量化研究[9]。從社會文化結構角度評估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以工具性、選擇性、重構和遷移結構,從教師促成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角度揭示教師數字能力的發展水平;[10]也有研究圍繞社會、學校和個人3個維度,構建包括教育政策和地區經濟發展、課程設置、同伴的信息水平、評價體系、個體主動學習的態度、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等影響信息素養發展的因素體系。[11]2006 年,歐盟委員會未來技術研究所開展數字素養項目的研究,提出了包含信息數據讀寫能力、交流合作、內容建構、安全問題解決等5 個維度的數字素養框架。[12]2017年推出DIGCOMP 2.1版,增加根據問題復雜程度劃分的數字素養發展的記憶、理解、應用、評價、生成等8個認知水平。[13]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實證研究發現性別、年級變量較為一致的顯著差異:一年級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男性高于女性。研究者推斷年級差異可能的原因在于大一信息技術類的課程、培訓、講座較為集中,提高了學生的信息能力[14];也有研究推斷大一新生對自我能力一般持有積極態度,自我認知容易產生偏差,容易作出較高的自我評定[15]。基于深度學習的大腦性別差異分析發現,性別差異可能與運動能力、數學運算、身體形象感知和情緒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相關,與信息能力并無關聯[16]。也有研究發現師范院校女性僅在社會責任一項高于男性,在知識、技能與應用兩項的得分大都較男性低,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焦慮、成敗歸因、學科才能、上課認真程度、家長傾向性、性別偏見等方面。[17]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的實證研究發現了相反的結果:手機使用對女性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的影響顯著高于男性,對大四學生的影響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女性在關鍵信息能力的獲取知識維度方面與男性存在顯著差異,強調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作用。[18]有關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研究表明既往ICT經歷無顯著性別差異,男性平均每周使用電腦時間明顯多于女性,ICT能力以及情境和縱向可持續性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男性的分數更高。[19]對德國青少年的信息素養抽樣調查發現ICT素養的性別差異可以忽略不計,關于性別角色取向調節效應的假設沒有得到支持。[20]有關影響大學生基本信息能力形成因素的研究發現,在關鍵信息獲取的價值觀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存在知識獲取方式的差異。[21]
2015年研究者從認知特征、知識結構、學習策略3個維度對師范生的學習特征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學生信息組織加工策略自評處于中等偏低水平,男生在學習特征的3個維度方面顯著優于女生,大一優于大四。[22]教育信息化和學生自主移動學習形成的合力促使學習研究者發現教育理論融合信息技術以整合線上線下學習的思路。核心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建構方式、學習策略形成在線下線上資源環境中的改變。具體到學習行為層面,個體和群體的差異尚待進一步探究。
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承擔了所屬地主要的師資培養和職后培訓任務。根據2017—2019年的畢業生就業數據,研究者所在的地方師范本科院校,平均約71%的學生就業于本省中小學和幼兒園。作為本區域主要的教師來源,此類院校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具體如何,性別和年級的差異具體如何,哪些環境變量和教育措施產生了如此差異,教育措施和環境變量如何調整,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研究工具設計
結合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實際情況,以顧小清的提法為主要參考,以歐盟委員會2017年數字素養評價標準體系為參考,制作陜西省師范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調查問卷,包括信息能力、信息觀念和信息知識3個維度。其中信息能力部分包括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交流合作、創造生成4個二級指標;信息觀念部分包括倫理觀、價值觀2個二級指標;信息知識部分包括信息技術、信息傳播和信息生產3個二級指標。全量表包括23個題項,以利克特量表形式編制,按照1~5等級評分。對量表做可靠性分析,克朗巴赫a水平為0.964,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因子分析KMO值為0.947,信效度良好,如表1所示。
以性別和年級為分類變量,以獲取計算機證書, 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專業競賽獲獎,擔任學生干部及政治面貌等為環境變量,檢驗測評這些教育舉措的有效程度。以增加生源地建檔立卡、家庭收入水平、是否擁有個人電腦、父母文化程度作為自變量, 觀察其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分布
本次調查以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微信平臺發放問卷。收到有效問卷1 081份。以獲取國家計算機應用水平等級證書為區分變量。如表2所示:男性未獲取計算機等級證書的占比為92%,女性占比85%;大三和大四學生未通過證書的比例都在90%以上,大一學生接受調查人數相對較少,獲取計算機應用證書的絕對數卻最多。經過卡方檢驗,女性獲取率顯著高于男性, 大一的通過率顯著高于大三、大四(P <0.05)。樣本中理工科和藝術類人數偏少,屬于本次調查取樣的不足之處。
三、數據結果和分析
接受調查的樣本信息素養各個指標的平均分基本處在3~4的等級區間,自評分數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與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取率、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及獲得專業競賽獎勵比率不相符,自評分數略高于取得的相關成效。
(一)環境變量對信息素養的影響
第一,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在雙創項目、專業競賽、學生入黨、擔任學生干部等環境變量上產生了顯著差異。其中主持過雙創項目的學生占比6.3%,專業競賽獲獎占比13.2%,黨員和預備黨員占比6.5%。經過平均數比較,結果如表3、表4所示,主持過大學生雙創項目的學生在信息能力、信息知識指標及其二級指標上均顯著高于未主持過項目的學生(P <0.001)。參與各級各類專業競賽并獲得院級和校級獎勵的學生在信息能力、信息知識指標及其二級指標上均極其顯著高于未獲得獎勵的同學(P < 0.001),在信息倫理觀方面也是如此。樣本中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專業競賽獎勵的學生數量較少(n <10),沒有統計學意義。擔任學生干部方面,班干部和校學生會干部在信息生產指標上顯著高于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P < 0.01)。在學生入黨、擔任學生干部方面,采用平均數比較事后檢驗發現中共黨員和預備黨員相比群眾信息生產、信息傳播、交流合作、創造生成等二級指標上差異顯著(P <0.01),共青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與其他類別沒有差異。卡方檢驗結果表明,黨員主持雙創項目比率為22.7%,預備黨員比率為26.9%,顯著高于其他類別。
第二,其他具有區分度的環境變量:擁有個人電腦的同學在創造生成、信息技術、信息傳播等二級指標上顯著高于其他同學(P <0.01),在信息觀念維度沒有區分度。這些結果基本符合研究預期。是否建檔立卡、家庭年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在信息素養各個指標及其二級指標上均沒有區分度,與研究假設不符合。
第三,環境變量影響的驗證性分析:初期研究假設獲取計算機等級證書、性別、年級、專業及獲得獎學金、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獲得專業競賽獎勵對信息知識的二級指標(信息技術、信息傳播和信息生產)都會產生影響。為驗證假設,用AMOS軟件對這些變量作了結構方程路徑分析。其結果表明原先假設的變量中,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和獲得專業競賽獎勵對信息技術有明確的回歸效應;獲得獎學金對信息傳播有明確的回歸效應。其他預設的自變量如獲得計算機應用證書、性別、年級等分類變量在統計學意義上有回歸效應,但沒有實際意義。信息觀念在以上檢測中基本沒有區分度,所以筆者在建立結構方程的時候沒有考慮列入其中。信息知識對信息能力的預測度尚可。路徑分析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雙創項目、獎學金和專業競賽對于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傳播知識的有效性。
(二)師范生信息素養的群際差異
1.信息素養的年級差異
年級作為橫向比較的發展變量,用以觀察師范生在經過信息技術有關的訓練后信息素養的發展,例如,強化計算機應用課程教育,鼓勵支持學生通過應用等級水平考試,申請并完成大學生雙創項目,參與各級各類專業競賽等。如表5所示,經平均數比較發現年級之間在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識等二級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P <0.01)。在相應的二級指標上同樣如此。經過事后比較(scheffe法),發現大一在信息獲取方面顯著高于大四(P <0.01),在信息加工、信息技術知識、信息傳播知識和信息生產知識等維度方面一年級顯著高于大三和大四(P <0.001);在交流合作和創造生成維度方面大一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在信息觀念的3個二級指標上,各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信息素養的年級差異和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取率基本一致。
2.信息素養的性別差異
地方性師范院校女性占比較大。本次調查女性占比61.7%,男性占比38.3%。信息素養的性別差異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觀察點。如表6所示,在信息素養的3個一級指標上,經平均數t檢驗,男性均顯著高于女性。其中在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識指標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同表2所示的計算機等級水平證書獲取率并不吻合。女性獲取計算機證書比率為15%,高于男性(8%), 經卡方檢驗差異顯著(P <0.05);女性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比率為5.4%,專業競賽獲獎比率為 22.3%,擔任學生干部比率為14.6%,和男性無顯著差異(P >0.05)。為了進一步解釋性別差異的具體表現,研究者選擇獲得獎學金、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獲得專業競賽獎勵的個案,對不同性別信息素養的各個二級指標作平均數比較,檢驗是否仍會出現顯著差異。結果如表7所示,獲得過專業競賽獎勵的,男性在信息生產、創造生成等方面顯著高于女性;獲得過獎學金的,男性在信息生產、交流合作及創造生成等方面顯著高于女性;主持過大學生雙創項目的,男性在創造生成方面顯著高于女性。
3.信息素養優勢個體的差異顯著性分析
整體而言,信息素養各二級指標,尤其是信息生產指標評分平均水平較低(X <3)。把評分X >3的群體定義為優勢群體,對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識的7個二級指標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6、表7、表8所示,信息能力優勢的群體在信息知識的3個指標上相比非優勢群體均出現了極其顯著的差異;同樣信息知識優勢群體也在信息能力4個指標上出現了極其顯著的差異,優勢群體各個指標評分都處于較高水平(X >4)。
(三)主要變量信息素養的回歸分析
由于不論是性別、年級,還是獲得獎學金、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學生入黨、擔任學生干部、擁有個人電腦,在信息生產、信息傳播、交流合作和創造生成等二級指標上都出現了顯著差異。把這兩個指標抽取出來,作為信息素養核心的內生變量,作驗證性回歸分析。如圖1所示,首先,使用SPSS軟件作了回歸分析中的自動線性建模,發現信息生產中的題項2(有自己的信息平臺公眾號并經常更新)對信息素養表現出最重要的回歸效應。其次,信息傳播題項2(在信息平臺分享各種專業信息資源)以及信息生產1(了解信息生產的基本知識)和信息傳播題項1(了解信息傳播的一般過程和基本知識)等對信息素養沒有表現出回歸效應。
四、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次受調查的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各個指標的平均分基本處在3~4等級區間,自評分數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相對師范生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取率、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及獲得專業競賽獎勵的絕對數和比率不相符,自評分數高于取得的相關成效。
第一,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專業競賽對提高地方院校師范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有明顯促進作用,但效果不顯著。主持大學生雙創項目和獲得專業競賽獎勵對信息技術回歸效應顯著;獲得獎學金對信息傳播回歸效應顯著。這兩項主要的舉措對師范生信息能力培養和信息知識建構都是有效的,對信息觀念中的倫理觀形成也有明顯助推作用。其他預想可能影響信息素養發展的分類項,學生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班干部和校學生會干部、擁有個人電腦等自變量對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識有顯著作用。是否建檔立卡、家庭年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自變量對師范生信息素養沒有區分度。
從整體數據來看,受調查的學生中主持過大學生雙創項目的占比約為6%,獲得專業競賽獎勵的占比約為14%,說明師范生的學業成就,以及對師范生信息素養提高的有限助推作用。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這兩項教育舉措對師范生信息素養自評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從這兩項教育措施中獲益的師范生較少的數量和比率,反映出西部地區地方師范本科院校相比中東部發達地區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充分發揮雙創項目、專業競賽和獎學金的激勵作用,要沖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思維限制。在信息化2.0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利用移動網絡終端可以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他們不再是課堂上有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選擇者和創造者。信息化更新了環境變量,也在不斷沖擊高等院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塑造新的網絡化學習模式。數據分析證明了信息生產、交流合作、創造生成、信息傳播和信息技術是各種分類變量中衡量師范生信息素養水平的核心指標,也從側面描述了這種新的網絡化學習模式。[23]教育學者朱旭東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歷程初步分為前經驗主體層次、經驗主體層次和認識主體層次,其中認知主體層次的教師會把專業工作數據和研究工作數據整合起來而獲得其專業的有效信息并服務于教育教學。[24]在教師指導下的、項目驅動的、線上線下一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以克服這種教育教學措施的弊端,發揮師范生作為移動終端信息生產者的優勢,對于師范生而言大學四年的學習具有持續性作用。在校內課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國家在線免費課程資源保證學生持續學習的可行路徑。2017年以來,先后認定包括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課程在內的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 200余門,在相應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各師范院校可鼓勵師范生自主學習。[2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聯接線上線下學習,使師范生成為認知主體的學習者和主動的信息生產者。
第二,性別差異和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信息生產、交流合作、創造生成三個方面,男性顯著高于女性,一年級顯著高于其他年級。整體上女性在信息觀念、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等指標方面均顯著低于男性,但在獲取計算機證書, 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專業競賽獲獎等方面的比率均顯著高于男性。為解釋女性學業成就指標高于男性,信息素養自評顯著偏低的矛盾,把獲得計算機等級證書、雙創項目、獎學金和專業競賽獎勵的師范生定義為優勢群體,再檢驗性別差異是否存在。
通過優勢群體的比較,把信息素養性別差異具體到信息生產、交流合作、創造生成這3個二級指標上,表現為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分享專業信息資源、積極與同伴和教師交流專業問題、開發微課和其他教育教學作品這樣具體的行為。年級差異也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交流合作、創造生成、信息傳播等指標上,其中大一顯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可以和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取率方面相互驗證。大一學生獲得計算機等級證書的絕對數和比率都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年級。從大二開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信息素養相關課程學習已經結束,與信息生產相關活動參與減少,學生信息素養各指標的自評等級逐漸下降,大三、大四年級顯著降低,顯現出短期目標驅動的教學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三,群際差異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結論集中到信息素養的四個主要方面:信息生產、信息傳播、信息技術、交流合作。首先信息生產中的題項2(有自己的信息平臺公眾號并經常更新)對信息素養表現出最重要的回歸效應(約20%)。其次是信息傳播(通過信息平臺分享專業信息資源)。學生入黨、擔任班級和學生會干部對于學生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發展的助推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上四個方面。自動線性建模回歸分析驗證了建立個人公眾號傳播專業相關信息以及和同伴、教師交流合作的積極作用。在這些方面出現的信息素養發展與學生干部、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承擔了相比其他同學更多的公共事務,而這些事務主要通過學校信息平臺及學生自建的信息群、網站或公眾號進行。主持雙創項目、專業競賽獲獎的分析結果,也證實更多的實踐對信息素養的助推作用。
(二)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對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育教學管理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引導師范生通過移動網絡終端,以項目驅動、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完成與課堂知識相關的作業;利用國家在線課程資源,聯接線上線下學習,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克服短期目標驅動措施的弊端,充分發揮雙創項目、專業競賽、獎學金、擔任學生干部等教育措施對師范生信息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二,針對師范院校女性占比較大的特點,有針對性開展群際差異化教育,鼓勵女性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分享專業信息資源、積極與同伴和教師交流專業問題、開發微課和其他教育教學作品,以學業成就克服社會性別偏見,建立專業自信、信息素養自信。
第三,鼓勵學生建立專業學習交流及管理平臺公眾號,在實踐中掌握收集信息、分享信息、再生產信息的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信息生產作為首要潛在變量對信息素養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顧小清,杜華. “信息技術時代的教育學理論重建”重要命題的反思與對話[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1):3-10.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EB/OL].(2019-03-21)[2022-09-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3]? 吳砥,余麗芹,饒景陽,等.大規模長周期在線教學對師生信息素養的挑戰與提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0(5):12-17.
[4]? 教育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的通知[EB/OL].(2021-04-06)[2022-09-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
[5] GHOMI M,REDECKER C.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DigCompEdu):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TeachersDigital Competence,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Education[M].Brussels:EU Science Hub,2019.
[6]? 顧小清,祝智庭,龐艷霞.教師的信息化專業發展:現狀與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7]? 黃家濤,韋婧,劉安娟.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測評研究:以宜昌市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9): 89-93.
[8]? 李亞婷,陳敏,王歡,等.融合網絡學習空間過程性數據的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9):119-128.
[9]? 李琪.地方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調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111-113.
[10]? 李中華,倪明濤.從社會文化視角看師范生信息素養的提升[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4):95-101.
[11]? 楊雨琪.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研究:元人種志方法的應用[J].新世紀圖書館,2020(10):27-33.
[12] CARRETERO S,VUORIKARI R,PUNIE Y.DigComp 2.1: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 with Eight Proficiency Levels and Examples of Use[DB/OL].(2017-05-01)[2022-05-06].https://ec.europa.eu/jrc/en/publication/eur-scientific-and-technical-research-reports/digcomp-21-digital-competence-frame? ? ? ? ? work-citizens-eight-proficiency-levels-and-examples-use.
[13]? VUORIKARI R,PUNIE Y,GOMEZ S C,et al.DigComp 2.0: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 Update Phase1:the Conceptual Reference Mo? ? ? ? ? del[DB/OL].(2016-06-01)[2022-05-06].JRC Wor? ? ? ? ? king Papers,2016.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3960042_DigComp_20_The_DigitalCompete? ? ? ? ? ? nce_Framework_for_Citizens_Update_Phase_1_the_C? ? ? ? ? ?onceptual_Reference_Model.
[14]? 溫景熙,于胡飛,辛江,等.基于深度學習的大腦性別差異分析[J].大數據,2021(4):130-140.
[15]? 何彤宇,李志國.高校師范生信息素養性別差異的相關性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8): 54-56.
[16]? 張冬梅,王辛剛.大學生數學學習的性別差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316-317.
[17]? 戴建波.個性化教育視域下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實證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05-112.
[18]? 李毅,邱蘭歡,王欽.教育信息化2.0時代師范生信息素養測評模型的構建與應用:以西部地區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7):91-97.
[19]? SAEID M R,FATTANE A.Evaluation of ICT literacy differences in trainee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 view of sexu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2008(3):176-188.
[20] TIMO G.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literacy in middle adolesce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1(9):106533.
[21] MARIA P,DORA S,Rosaura? Fernández-Pascual.Gender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9(4):100979.
[22]? 梁燕玲,蒙宗宏.西部新建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習發展特征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71-77.
[23]? 鐘志賢.面向終身學習:信息素養的內涵、演進與標準[J].中國遠程教育,2013(8):21-29.
[24]? 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2014(6):81-90.
[25]? 教育部.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204號(教育類193號)提案答復的函[EB/OL].(2020-12-08)[2022-09-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2.html.
【責任編輯? ? 馬小俠】
Abstract:Using a self-report scale,taking gender and grade as classified variables,obtaining computer certificates,host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profession related competition awards,serving as student cadres and political outlook a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mon level of information competence(information ability,information perspective and information knowledge)of 1081 student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in China western regions. The conclusions include:1)the average score of each index is generally in the middle level;2)innovation programs and professional awards of undergraduates have a clear regression effect 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obtaining scholarship has a clear regression effect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and the items in information producing(having their own public account on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updating frequently)show the most important regression effect on information competence;3)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transmission or other indicators,among which the femal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males,and the juniors and the senior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reshma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matic class meetings,lectures and other forms of inter-group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for women can help them overcome social gender bias,and encourage them to set up their own public accounts,to share specialty rel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to communicate related professional problems with peers and teachers,to develop micro-online lessons and other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works to build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Students should study independently throug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platforms,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 producing.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stern regions;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information competence;inter-group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information produ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