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自信理論引導下,大學英語教材開始注入了中國文化元素,旨在幫助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本研究選取大學英語教材《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第一版)第一冊為研究對象,從中國文化因素層面進行研究,發現該教材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插圖等方面都在努力平衡中外文化,中國文化因素占比較之前的其他課本有顯著提高,體現了現在大學英語教材改革的新趨勢,但在平衡中外文化時,對中國革命文化著墨頗少,課文選材有點過于思政教育化,缺乏貼切大學生活、學習等相關內容。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材;文化自信;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育新人、興文化。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關鍵時期,人才的國際化培養需求更為迫切,對大學英語課堂及教材的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能更好地應對新時代各種多變的挑戰,如今的大學英語教育就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培養擁有國際視野和寬廣胸懷,能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一己之力的精英。但是,現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中國文化融入不足,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嚴重[3]。
大學教材是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價值導向的載體,尤其是大學英語教材,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教材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堅持“世界眼光與本土情懷相統一、堅持知識體系與育人體系相統一、堅持繼承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統一的原則”[2]。研究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因素,對于提振大學生文化自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就《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第一版)第一冊中的文化自信因素進行調查,并對中國文化因素與外國文化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希望可以為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盡一些綿薄之力。
一、文化自信因素調查方法與結果
該教材出版于2021年9月,書名“明德”二字源自秦漢儒家作品《大學》,是指光明之德。全書共八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均設有兩篇閱讀篇章,共計十六篇閱讀篇章,每單元的音頻或視頻篇章數量不固定,共計十篇。
此次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文化因素調查統計方法如下:如出現相應文化因素的篇章(這里既包括閱讀,還包括了音頻篇章和視頻篇章)則計3分,段落計2分,句子計1分。文章出現的文化因素相關圖片也進行了相應的計分,每張圖片計1分。而相關篇章的練習題段落由于傳達的文化思想與原文一致,故不再重復計分;描述事實,不帶有感情色彩的段落、句子均不計分。若為共同價值觀則計入了共同文化。此次統計由兩名大學英語教師共同商議后判定。
表3為《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第一版)第一冊文化因素統計結果,具體如下:該本教材涉及的文化因素中,中國文化因素統計分數共計65分,外國文化因素統計分數共計61分,中外文化因素比為超過1。其中涉及中國文化因素的篇章(包括音視頻篇章)有4篇,中國文化因素的篇章在整本書的占比為15.38%,而外國文化因素的篇章占23.08%;涉及到文化因素的插圖共計15個,其中10個為中華文化因素,中國文化因素的插圖數量是外國文化因素插圖數量的2倍。雖然中國文化因素的篇章(包括音視頻篇章)的數量雖稍顯遜色,但在每個單元的Reading B下設的Selecting the Best Choices板塊(見表2)及每個單元的翻譯板塊(見表1)中,中國文化因素的段落涉及頗多,再加上中國特色插圖或背景(見表3),使得中國文化因素統計總分超過了外國文化因素統計總分。從表3顯示的該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總計占比可知,中國文化因素占比(33.68%)相較于外國文化因素占比(31.61%),更勝一籌。
2014年平博杰在其研究中指出了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的缺失現象,只有少數教材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的甚至沒有[4];與2016年王艷、張俊強調查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四本讀寫教程中中國文化內容閱讀篇章數量比3.75%[5]相比,本研究中調查的教材(2021年出版)的篇章(為了更精準地對比,這里采用的比較數值為只有閱讀篇章所占比例,不包含聽力或視頻篇章)數量比提高了15.00%;與2021年耿碧悅、康洪君調查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冊教材中中國文化篇章占比數量2.1%[1]相比,本研究中調查的教材的篇章(僅閱讀篇章)數量比提高了16.65%;與2022年楊滕戟調查的2015 年出版的《新視野英語》(第三版)第二本讀寫教材的中外文化元素得分比21%[6]相比,此次調查的教材中中外文化元素得分的比例提高了86%;不管是從中國文化內容閱讀篇章相比較,還是從中外文化因素比來看,中國文化因素在教材中的比例都有顯著增加。
二、調查結果討論
此次調查發現有以下四點,現總結如下:
(一)該版教材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插圖等方面都在努力平衡中外文化
該教材與之前出版的教材相比,中國文化因素占比顯著增加,且中華文化呈現方式多樣,該版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因素表現為:有中國文化的歷史底蘊(先秦經典、儒家經典)、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包容、和諧等)、中國古代偉人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李時珍、張仲景);有我們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堅持和諧理念,秉持包容心態,走和平發展之路)、當代在世界上的中國人及其成就(何江、屠呦呦等);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內涵的闡釋(誠信、友善等)。
同時,該教材介紹了一些外國文化及世界的多元化,也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窗戶看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文明互鑒意識。同時也有文章涉及到用辯證唯物主義來闡釋中外文化的不同,例如,我們的“和諧”并不意味著否認沖突與斗爭的存在,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去尋求各方的協調與平衡,中國的和諧不同于英文中的“harmony”一詞,它本身就包含著自由,自由是和諧的必要條件,以大道至簡彰顯中國悠久文明理念,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每個單元都設有“Seminar on the Core Value”,來更好地反映該單元主題的價值觀導向,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討論之中,有利于守好大學英語這一塊責任田,便于與大學其他學科課程協同并進。并且每個單元的最后的Workshop On Translation 環節中設置的大部分是中國文化因素段落(華羅庚、張仲景),這些翻譯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用英語講好我們中國特色的故事,傳播中華文明。
整本教材的視覺設計也起到了很好的隱形教育作用,封面正面印有“明德”二字,其源自于中國儒家經典《大學》,強調自身道德的修養。整本教材中,加上封面共計使用中國特色插圖10個,如故宮紅墻磚瓦、石獅子、長城、本草綱目等這些中華文化元素都是堅定、增強和實踐文化自信時,我們所具有的深厚的根基和充足的底氣,實現了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統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從心理上對學生起到了正向積極的暗示作用。
(二)大學英語教材改革的新趨勢
在文化自信理論的倡導下,且隨著當今社會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對于提振文化自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但在大學英語教材中,中華文化融入不足現象[2][3][5]不斷被指出來。因此,大學英語教材也開始順應時代要求,逐步加入了中國文化因素,旨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兼顧思想與價值觀的培養,實現知識與價值同向成長,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幫助提高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該版教材缺乏中國革命文化元素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有機整體的自信,他們共同支撐起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雄偉大廈。我們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孕育的優秀革命精神,也是我們的精神力量源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這些紅色精神已深深融入到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該版教材涉及這類的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精神頗少,出現了對中華文化素材選取不均衡現象。
(四)課文選材有點過于思政教育化
誠然,培根鑄魂,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材中,潤物細無聲,增強大學生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和對本土文化的認可,是新時代對大學英語教育的要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出發點,但該教材的內容缺少大學生活、學習等相關內容,不夠貼合其使用對象,使得該教材有點過于政治教育化,不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結語
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充分認知和靈活運用,是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之路的深厚根基和充分底氣,同時是我們能夠在當今多元文化世界中得以站穩腳跟的深厚根基。文化自信實踐的推進有賴于文化戰略的指引,英語教材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的重要依托,文化自信理論給大學英語教材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但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添加文化自信因素時,對中華文化各部分的選取要均衡,并結合其使用主體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及需要,來合理配置大學英語教材內容,避免教材過度思政教育化,否則必然會適得其反。唯有合理把握“度”,才能讓大學教材在知識體系與思想價值體系協調發展下兼具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發揮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才能更好地向社會輸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己之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耿碧悅,康洪君.文化自信下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的研討——以大學英語教材《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精讀1—4冊為例[J].現代交際,2021(21):182-184.
[2]靳玉樂.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7):4-8.
[3]莫晨莉.文化信息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策略與路徑探究——評《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與路徑》[J].外語電化教學,2022(03):100.
[4]平博杰.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材中的缺失與重建[J].教育與職業,2014(24):140-141.
[5]王艷,張俊強.關于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缺失的分析[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1(02):13-15.
[6]楊滕戟.大學英語教材中文化自信因素調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2):181-182+185.
作者簡介:陳娜娜(1992.1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