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討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現狀,對740名男大學生進行實測,結果表明: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處于中等水平;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年級、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科類別、家庭所在地上沒有顯著性差異。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應采取相應措施,緩解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好落實“健康中國”這一國家戰略。
[關鍵詞]健康中國;男大學生;男性性別角色沖突
一、問題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6年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次將“健康中國”上升到國家戰略,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衛健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落實這一戰略,國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更是關乎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養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高達25.4%。造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負性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等外在的因素,也與其自身個性因素有關,如在對男性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發現個體的性別及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可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具體表現為男性性別角色沖突與較低的自尊、較高羞恥感、抑郁、焦慮、較低幸福感等密切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ONeil對男性性別角色沖突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男性性別角色沖突是“個體社會化的性別角色行為模式對自己或其他人產生消極影響的心理狀況。”[1]男性在社會化進程中,被賦予不同于女性的性別角色要求,如他們被要求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有較強的抗壓能力、不輕易表達情感等。在遵循這些刻板的性別角色標準中,男性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倘若不能很好應對,極容易出現男性性別角色沖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男性從小就被賦予很高的期待,當達不到這些期待和要求時,他們就容易出現自我價值感降低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感受和行為。大學階段是男性身心快速發展時期,他們的“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也在快速發展中,根據社會自我發展的理論,社會自我的發展依賴于和他人的比較和互動中產生對自身社會角色及地位的認知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對自我角色的困惑甚至是沖突。
本文研究將以男性大學生群體作為調查對象,探討我國社會背景下男大學生的性別角色沖突情況,并依此提出相關應對策略,為促進其心理健康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試
隨機抽取福州兩所本科院校780名男大學生發放問卷,剔除作答不認真的問卷后,收取有效問卷740份,有效率為94.87%;理科232名,文史科148名,工科360名;大一218名,大二118名,大三149名,大四255名;獨生子女287名,非獨生子女453名;農村戶口461名,城鎮戶口279名。
(二)研究工具:性別角色沖突量表(GRCS)
男性性別角色沖突量表最初由ONei等編制而成,該量表被廣泛用于測量不同年齡段男性的性別角色沖突研究中。國內學者對該量表進行本土化修訂,修訂后的量表包括四個維度,共17個題項:一是成功、權力和競爭;二是限制性情感表達;三是男性間受限的親密行為;四是工作和家庭間的沖突[2]。并采用六級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男性性別角色沖突越嚴重。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01,各維度量表的Cronbach a系數在0.647-0.747之間。
(三)研究方法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一)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現狀分析
如表1顯示,總體而言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處于中等水平(理論中值為3.5),其中在成功、權力和競爭維度得分偏高,在限制性情感表達維度得分最低。
(二)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分析
如表2可以,除成功、權力和競爭維度外,非獨生男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沖突上得分顯著高于獨生男大學生。
(三)男性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年級上的差異分析
如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男大學生在男性性別角色沖突上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事后檢驗發現,大二男生在性別角色沖突上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大三和大四男生,其他年級相互之間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此外,對不同學科類別或不同家庭所在地的男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沖突上的得分進行分析,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 >0.05)。
四、討論與分析
(一)大學生男性性別角色沖突現狀分析
本調查中的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處于中等水平,這同國外的研究具有一致之處[3]。這提示我們不管是東方集體主義文化還是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男性的性別角色沖突問題都應值得社會關注。按照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發展理論,高校大學生正處在其關鍵時期;而性別角色觀念屬于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男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仍然處于變化之中,當和身邊的男性同學接觸交往過程中,面臨某些發展性任務時,容易因為比較或受同伴影響而出現性別角色沖突。
此外,本研究顯示男性大學生在成功、權力和競爭維度上得分偏高。受社會和家庭期待的影響,以及社會比較效應的存在,在與同學的互動比較中,男性大學生更加渴望在學業和在社團等活動上取得成功,渴望彰顯并證明自身的能力,這也成為他們評價自身性別角色價值的重要指標;而倘若通過努力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他們可能會出現厭學、焦慮、抑郁等情緒。
(二)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是否獨生子女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顯示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獨生男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沖突總分及限制性情感表達、男性間限制性親密行為、工作和家庭間的沖突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男大學生,也即相比較獨生男大學生,非獨生男大學更容易出現性別角色沖突。在多子女家庭成長的男大學生,往往扮演哥哥或弟弟的角色,他們可能面臨更多和其他兄弟姐妹比較或競爭的情境,家庭或社會對其要求和期待也更為刻板和嚴格,如哥哥應該是有責任心、勇敢堅強、表現優異、懂得謙讓,倘若他們不認同這些期待或無法實現這些期待便容易產生性別角色沖突;而弟弟往往是家庭被保護的一方,要求和期待自然也會降低,但是也會面臨和其他同胞比較而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產生困惑或沖突。
而獨生男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直接體驗到比較和競爭的情形較少,他們獨享了家庭所有資源,當面臨可能引發性別角色沖突的情境時,不僅有更多表達困惑和情緒的機會,也能夠得到來自父母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因而也習得了更多適應性技巧,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可能較少出現性別角色沖突。
(三)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年級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中不同年級男大學生在男性性別角色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事后檢驗表明大二學生在男性性別角色沖突上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學生。有研究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大一學生面臨學校適應包括學業和人際關系方面的適應問題,大三大四學生更多面臨著情感、就業和考研等的壓力[4]。大二學生不論在學業還是人際關系方面壓力較小,面臨的追求成功、同學間比較和競爭、情感表達、平衡生活和學習的壓力較小,因而出現性別角色沖突的概率也相應減少。
五、結語
(一)結論
1.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處于中等水平。
2.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在是否獨生子女及年級上具有顯著性差異。
(二)建議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性別角色沖突和其個人幸福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具有密切關聯,且有著較高性別角色沖突的男大學生有著更少的心理求助動機和行為[5]。這提示我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關注男大學生性別角色沖突問題,尤其是要關注出生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的男大學生;此外,在對不同年級男大學生進行相關課程教學中應有所側重,如對大一大二男生可以較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性別角色及可能會出現的性別角色沖突、防范于未然,針對大三大四學生要引導其合理的看待成功、權力、競爭并學會在生活和學習間找到平衡。
參考文獻:
[1]ONeil,J.M.(1981).Male sex-role conflict, sexism, and masculinity: Implications for men, women, and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9, 61–80.
[2]鄭江翠.大學生成人依戀、男性性別角色沖突與戀愛暴力態度的關系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
[3]Chan, R. K., & Hayashi, K. (2010). Gender role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ur promoting professional help among Japanese men.Journal of Social Work,10(3), 243-262.
[4]王平風,呂洲超,周愛鳳,胡佳.江西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3):273-280.
[5]甘琳琳,佐斌.西方男性性別角色沖突研究進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02):111-115.
基金項目:
1.漢江師范學院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立德樹人基準下地方師范類高校心理學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以漢江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1C29)
2.漢江師范學院2019年校級重點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個案研究——以十堰市實驗小學為例(項目編號:XJ2019A006)
作者簡介:鄭江翠(1989.9-),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