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勞動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生活中如何科學開展勞動教育,正成為很多班主任思考的重要議題。本期“班級生活”欄目議題為“怎樣科學開展勞動教育”。我們邀請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分別從案例和理論的角度進行闡述,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科學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提供借鑒。
一、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家長群體對孩子的成績比較看重,對勞動教育認識并不深刻。有的家長僅僅希望孩子能做點家務事;有的家長認為勞動會擠占孩子的學習時間,不愿意讓孩子參與勞動。祖父母更是不愿意讓孩子勞動,代替孩子勞動的現象比較普遍。沒有對勞動的鼓勵和勞動中獲得的成就感,孩子的勞動主動性不強,勞動意識淡薄,不愿意勞動,不會勞動。
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勞動觀念。對家長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有利于轉變孩子的勞動觀念,讓勞動教育長期開展下去。
二、具體措施
1.學校推進勞動教育,轉變家長勞動教育觀念
辦學77年來,我校一直秉承劉伯承元帥提出的“愛勞動”“不能培養特殊階層和嬌驕兒”的校訓,始終將勞動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利用家長會、家校溝通時間、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傳遞學校對勞動教育的要求,在家長群體中營造了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根據學校要求,每個班主任制定適合自己班級的勞動教育班本課程,同時班級評比中也增加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從國家到學校,從學校到班級,五育并舉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勞動精神的塑造、勞動技能的鍛煉都納入家庭教育的范疇。
2.編寫《家庭勞動教育指導手冊》,有效指導學生勞動教育
《家庭勞動教育指導手冊》(下文簡稱《指導手冊》)將勞動教育從學生自身擴展到家庭,再鏈接到社會,具體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幫著做”“當好社會小公民”三個方面開展勞動教育,給家長提供了指導方向。除了方向引領,《指導手冊》更是從衣食住行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給予家長和學生指導,這些生活細節有的是學校教育無法完成的,因此,《指導手冊》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家校協同。《指導手冊》還給家長提供了實施建議。例如,“當孩子認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家務時,請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完成,這時候您可以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助,請告訴爸爸媽媽。”“關注孩子的勞動過程,當孩子好心辦壞事時,家長不要嘲笑或呵斥,不要當時就批評孩子,要在表揚他優點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些具體的指導讓家長有目標、有方法,使家庭勞動不再成為口號。
此外,《指導手冊》圍繞自理、家務勞動、社會服務三個板塊,從“形象有學問、吃飯有講究、物品常整理、出門要獨立、家事我參與、社會我關心”六個方面進行指導。例如,一年級的“形象有學問”的要求是,學會洗手、獨立洗臉、刷牙、梳頭發、扣紐扣等,保持形象整潔。家長根據《指導手冊》的內容要求,可以給予孩子更清晰明了的指導。
3.勞動任務逐層進階,學生喜獲勞動成就感
勞動要出力流汗,過程很艱辛,但是勞動會有成果。面對自己的勞動果實,人們通常會感到滿足。勞動教育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過程,產生勞動成就感,便可以將勞動教育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例如,一年級學生參與的家務勞動是,認識家里的電器,并學習如何開關電器。六年級學生的家務勞動是,參與學習一些家庭小物件的維修或者處理。從開關電器到更換電燈泡,從簡單到復雜,這符合學生的年齡成長特點。當看到智能電器在自己的操控下動起來,一年級學生一定會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六年級的學生從學會判斷家里物件出現的問題,到學會簡單地維修,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動手動腦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會成為激勵學生不斷學習勞動技能、不斷產生勞動愿望的動力。
4.開發“勞動萌主”小程序,激勵學生勞動積極性
“勞動萌主”小程序就是將《指導手冊》上的內容,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展示和評價。家長和學生可以將每天勞動的內容拍照上傳,根據完成任務的情況積累勞動徽章,進而根據徽章的數量得到象征不同等級的石器萌主、青銅萌主、鐵器萌主、黃金萌主等稱號。在班集體中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讓學生獲得勞動成就感,直觀的升級成功能夠讓學生的每日勞動有精神上的愉悅感,激勵學生堅持勞動。“勞動萌主”小程序還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挑戰任務。例如,想要得到黃金萌主,要有自己的勞動作品,如會織一條圍巾,會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小板凳等。這個任務雖然較為艱難,《指導手冊》可以指導學生將復雜任務進行分解,最后達成目標。《指導手冊》讓家校勞動教育有了標準和目標,“勞動萌主”小程序也讓勞動教育有了平臺與評價體系,真正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對于勞動評價,班主任可以定期發布一個較為復雜的勞動任務,讓全班同學在相應的周期內完成,并對勞動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頒發“勞動小巧手”“勞動小能手”“勞動妙思小達人”等榮譽稱號,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5.從家庭走向社會,避免脫離社會
勞動教育除了需要學校和家長的支持,還需要鏈接社會。讓學生從了解父母的職業開始,了解社會中的各種職業。除此之外,家長要盡量為孩子創設社會服務的崗位,讓孩子參與到為大家服務的勞動之中。例如,參加社區的花園清理工作,參與社區的垃圾分類宣傳,參與愛心志愿者活動,爭當博物館講解員等,都是走進社會參與勞動的方式。這一部分的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展示同樣可以在“勞動萌主”中得到呈現。
三、案例反思
隨著近年來的思考和研究,我們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也經歷了一系列深刻的轉變和發展。
首先是認知定位。習總書記強調五育并舉,勞動教育成為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列的一大板塊。我們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對它的認知和理解是否真的清晰呢?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勞動教育離不開勞動,但勞動不等于勞動教育。如何看待勞動、如何規劃學生的勞動、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勞動,這些問題固然要思考。而更重要的思考還在于,如何在勞動中形成育人效果。簡單來說,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成果并非廣義上勞動的產出——創造產品,而是塑造學生本身。有了這樣的認知,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才有合理的方向。正如單純的知識講授和技能規訓培育了智能,卻不一定能實現智育。單純開展各種勞動活動不能等同于勞動育人。勞動教育要落腳在“育”,必須聯動家、校、社,才有足夠的寬度和厚度。
其次是特質把握。勞動是一種實踐,一頭連接著知識和技能,一頭連接著現實的需要。脫離知識技能的習得,只可能產生低效勞動或無效勞動;而脫離現實需要,勞動也失去了價值。我們開展勞動教育,就是要真實地把學生引入“學以致用”的情境之中,解決“學什么內容,致什么用”的問題。所以,個人服務性勞動也好,生產性勞動也好,公益性勞動也好,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和學生的真實生活場景密不可分,從而利于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參與、體驗和獲得。我校研究編寫《指導手冊》的目的也在于此。
再次是學習、記錄和評價工具的創新。勞動教育的過程性記錄和評價因其開展的廣闊性、實踐性特征,亟須工具創新。學生的生活環境各異,任務如何發布才能及時涉及各項具體勞動技能的指導,沒有哪一位老師能夠全知全會。怎樣才能打破局限,形成教學資源的整合?作為信息時代原住民的學生,他們的習得過程是閱讀說明書有效還是直接看視頻有效?復雜的勞動技能該怎樣分解才利于學生習得,又如何在分解后還能形成序列貫通,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勞動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素養?怎樣才能在勞動教育中幫助學生形成持續的內驅力?……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勞動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困擾著我們。基于信息技術和數據化開發的工具“勞動萌主”小程序,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推動我們持續向前。視頻分享機制,讓學校在勞動教育師資資源配置上形成合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勞動技能學習的效率;積分機制,使得學習過程中的分解動作形成貫通的內在邏輯;升級制度,使得學生即使不在學校,仍然持續保持著參與勞動的熱情和內驅力。
當然,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這些探索和嘗試無法解決全部的問題。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評價機制,勞動教育和其他四育相比都有著極大的特殊性,學校探索還任重而道遠。整合家、校、社力量,共建勞動教育良好的生態環境方向是做好勞動教育必然的堅持。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負荷及其負擔轉化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2100643101B)研究成果之一]
牟莉華? ?重慶市人民小學。重慶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