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一、案例呈現
今年,我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沒過幾天,他們在衛生方面就給我來了個“下馬威”——雖然值日生一天三掃,可教室依舊臟亂,于是扣分單像雪花似的飄到我手里。
我找來幾個學生詳細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比較嚴重。原來,班級有個慣例——每次同學做了違反紀律的事情,懲罰之一就是打掃衛生;打掃得不夠干凈,加倍懲罰。久而久之,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勞動就是懲罰”的錯誤思想。同時,每組總有不喜勞動的人,每逢值日就想辦法逃避,即使留在教室也不認真打掃。組長嫌他們累贅,便讓他們提早回家。其他同學看到后,愈發不肯認真勞動了。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一幕幕不由得讓我沉思:班級勞動教育該何去何從?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改變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勞動習慣,進而提高勞動效率?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是規則、自然法則,上乘;法,是方法、法理,中乘;術,是行式、方式,下乘。“以道御術”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煉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作出最好的策略。筆者認為,作為一名班主任,不妨將老子的“道、法、術”理論運用于班級勞動教育。
二、班級勞動教育之“道”
從小抓好班級勞動教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于良好班集體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學生成長的自然之“道”
從學生的成長角度來看,抓好班級的勞動教育,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勞動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有利于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2.班級建設的管理之“道”
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要搞好班級管理,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風,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不可或缺。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該借助勞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班級凝
聚力。
3.勞動教育的社會之“道”
勞動教育是一種將勞動融入教育的教育形式,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思想的教育和人格的培養。勞動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懂得勞動的偉大的意義,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的社會意識。還可以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
三、班級勞動教育之“法”
筆者認為,遵循勞動教育之“道”,探尋勞動教育之“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捕捉敏感期;二是形成點兵法;三是營造輿論場;四是贏得持續力。
1.捕捉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學生在某一時間段,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技能的重要時期。
剛接班,我將首要工作放在轉變學生的勞動觀念上。在所有學生明確了勞動的具體要求后,我利用一周時間指導各小組值日,提出衛生打掃的具體要求,并要求衛生委員在一旁學習。一段時間后,班級衛生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這時,教育的契機就成熟了。我便利用班會時間,跟學生講解勞動的必要性——班級日常勞動就好比一個人每日的個人衛生清潔;大掃除活動就好比定期的美容、理發;一些臨時性的衛生檢查,就好比家中迎接客人的準備工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逐漸改變了“勞動就是懲罰”的觀點,開始重視勞動工作了。
2.形成點兵法
如果沒有給學生指定好具體工作,學生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但也沒有達到目的,到頭來還會相互推諉。對待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制定勞動細則,明確責任和獎懲措施。
投緣的勞動伙伴對提升學生的勞動興趣有很大幫助。于是,我在班級中通過點兵法實行了小組承包制。我先在班級中“點將”,即根據學生的威信、能力等因素確定5個組長,組長再各自招兵買馬,組織隊伍。挑兵的過程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同時避免了小組間的不均衡,也便于日后組長行使權利。待分組完畢,小組長根據值日生的特點、工作量的多少、勞動強度的大小、所用時間的長短等,把勞動任務包干到每個人,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工作。
這樣既便于學生值日,縮減勞動時間,又能有效地杜絕相互推諉,也便于衛生委員管理,同時在班級中營造出一種“榮辱一家人”的勞動氛圍。
3.營造輿論場
在學校,最能讓學生自己動手、付出體力的事情就是勞動,但是分工再明確,也有特殊情況;搭配再合理,也有不公平之處。于是,我把勞動當作育人契機,及時做工作,從而營造正確的輿論場。比如,勞動完畢有人忘記把畚斗放回工具柜,我主動將它歸位后,對全班同學說:“一個組就是一個集體,分工不代表各管各,今天你幫了別人,明天你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合作與奉獻是一個社會人必備的意識和心胸。”同組的同學聽了不由得低下了頭。
我班的勞動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衛生委員張同學功不可沒,但是他在督察過程中常常要提醒、要求同學,難免會與同學產生摩擦。于是,我在班級同學面前多次表揚張同學在班級勞動方面作出的貢獻,提高了他在同學中的威信,為他今后開展工作鋪平道路。
4.贏得持續力
良好的勞動習慣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重視家校合作。班上的周同學因身體不適要去醫院治療,但在等待家長來接他的時間里,他堅持打掃,讓全班同學肅然起敬。后來,我在家長會上把這件事跟大家做了分享,家長們由衷地為周同學的表現點贊,同時他們也積極表示,以后在家里也會給孩子勞動的機會,不會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在全體家長的配合下,學生每周確定一項具體的勞動訓練項目,每周記錄一次自己的勞動感言。有的學生在自己的勞動感言中寫道:“通過勞動,我知道媽媽很辛苦,以后我要多幫媽媽做點事,少花零用錢。”“勞動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當家人和我一起吃著我燒的飯時,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這樣,孩子在與父母共同承擔家務勞動的過程中,激活了對勞動的深厚感情,喚醒了他們的創造性。
四、班級勞動教育之“術”
為了養成學生對待勞動的積極心態,由“別人要我做”變成“我自己應該做”“我自己愿意做”,在日常班級勞動教育中,我從細節著手,親身示范。
1.一“不做”,二“不休”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在衛生問題上,老師是什么態度,學生就會形成什么態度;老師要求到什么程度,學生就會做到什么程度。 為此,我進行了不少努力。
首先是一“不做”,不做有損老師形象的事,不做要求學生不能做的事。其次是二“不休”,老師要親自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勞動中。例如,課后及時清理講臺及講臺周圍;學生學習桌歪了,就替學生擺正……老師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2.不做也是罰
現如今,很多學生不喜歡勞動,逃避勞動。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不做也是罰”的方式,收到了可喜的成果。
曾經,我們班的賀同學每逢值日總是遲到早退,嚴重影響了該組的打掃效率,組長前來訴苦。在經過全組成員的舉手表決后,暫停了他一個月的值日。看著別的同學勞動得熱火朝天,他也耐不住寂寞了。可是,規定在前,他只能狠狠壓制著勞動的熱情。經過一個月的坐冷板凳,他徹底學乖了,第二個月在獲得了本組同學的同意后重新進入該組,再也不偷懶了。其他同學看在眼里,又一次對班級勞動制度加深了敬畏之心,也更有效地促使他們端正了勞動的態度。
3.垃圾桶也很美
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增強學生對班級的向心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有效促進健康向上的班風。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教室最臟的一角就是垃圾桶周圍,就此我采取了一項獨具匠心的新舉措——花大力氣精心裝扮衛生角。我把垃圾桶移至黑板下方,買來各色墻貼,把這個角落布置得溫馨典雅。從此,“最美垃圾桶”成為我們班的一張名片。
4.一個紙杯的流浪
勞動是少部分值日生的工作,但當天的保潔是全體學生的責任。因此,我很重視日常保潔。曾經,一個用過的紙杯靜靜地躺在教室一角,半天卻無人撿起。于是,一篇篇文章《一個紙杯的流浪》誕生了。在文章中,學生想象著這個紙杯曾經作出的貢獻、遭受的苦難、遇到的冷眼、最終的下落……
借助這件事,我們達成了共識:班級衛生三分靠勞動,七分靠保潔:(1)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保潔工作,自己負責的區域是自己的座位和座位右側的兩塊方磚,最右側的學生負責教室后面;(2)老師負責講臺的保潔;(3)任課老師負責自己小桌子的保潔工作。規定出來后,檢查與督促尤為重要。我不定時地去教室巡視,對于有問題的地方,我輕聲指出不足;對于做得好的小組與個人,我及時表揚。這些舉措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班級是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每位班主任心中一定要宏觀設計,在行動上不斷落實到位,細心引導,耐心點撥,持續推進。運用“道、法、術”理論,通過不同形式吸引學生參加勞動,提升勞動的積極性,讓班級勞動教育有道可循、有法可施、有術可御。
張 燕?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華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