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薏
摘要: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如何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這一問題。分析了現階段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不足,闡述了微課和隱喻的定義及優勢,設計了包含豐富隱喻的家庭教育微課“安撫的‘工具箱”,來進一步優化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效果。
關鍵詞:家庭教育指導;微課;隱喻;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25-04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標志著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如何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話題。
下面,將通過闡述現階段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不足、微課和隱喻的定義及優勢、包含豐富隱喻的家庭教育微課“安撫的‘工具箱”,來進一步優化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效果。
一、現階段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不足
現階段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形式主要以專題講座、家長沙龍為主,一般圍繞特定的主題,融合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訓練、薩提亞家庭雕塑技術等。這種活動形式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體驗性和系統性較強,但同時也有以下不足之處:
專題講座和家長沙龍一般由經驗豐富的教育專家主持,活動的開展受到地域資源的限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講座或沙龍時間較長,在當前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家長的參與意愿可能會受到影響;講座或沙龍中融合的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較為艱深,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往往與家長有較遠的心理距離,導致家長常常感覺自己是“門外漢”,由此削弱了家長將理論付諸實踐的動機。
二、微課和隱喻的定義及優勢
(一)微課的定義及優勢
從微課的定義來看,學者焦建利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
“短小精悍、易于傳播”是微課的鮮明特征和優勢所在。以微課的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較少受到地域資源的限制,使優質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同時,由于微課時長較短,不易引起心理疲勞,因而更適應當前快節奏的時代背景,更有利于提升家長的參與意愿,彌補了講座或沙龍活動可能存在的兩個不足。
(二)隱喻的定義及優勢
從隱喻的定義來看,學者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包括“始源域”和“目標域”。一般來講,“始源域”往往是具體的或我們熟悉的事物,而“目標域”往往是抽象的或我們不熟悉的事物。通過“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隱喻讓我們能夠以具體的、熟悉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學者高維提出,廣義上的隱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擬人和擬物,甚至包含類比和模型。
隱喻的優勢十分明顯,它通過非評判、非分析的方式來傳遞信息,能夠有效規避阻抗,減少威脅性。有實證研究表明,將隱喻應用于心理治療,有利于改善來訪者的癥狀,縮短干預療程,促使來訪者產生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學者于冠琳等人總結了隱喻在心理治療中的認知加工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造性:隱喻可以激發想象力,幫助來訪者繞過原本的思維定式、跳出問題的困境,同時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新可能,并提供實現這些可能的方法。
2.記憶性:隱喻表達具有條理性和趣味性,可以調動多種感官并帶來適度的情緒喚起,這些特點都可以增強來訪者對口頭治療信息的記憶。
3.卷入性:隱喻可以增強聽者處理信息的動機,如果隱喻能使來訪者積極調動認知資源,對干預內容主動進行思考和認知細化,這對于將來可能會帶來的態度轉變非常重要。
基于上述隱喻的優勢,將隱喻應用于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中,能夠將艱深的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精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增強家長理解、思考、實踐的動機,彌補了講座或沙龍活動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包含豐富隱喻的家庭教育微課“安撫的‘工具箱”
(一)微課“安撫的‘工具箱”設計理念
挫折是指當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的狀態。挫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它通常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憤怒、沮喪、痛苦甚至絕望。此時,如果家長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安全的支持性環境,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挫折對孩子的沖擊,而如果家長安撫孩子的策略不當,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我以“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的應對策略”為主題,設計了一節包含豐富隱喻的家庭教育微課“安撫的‘工具箱”。“工具箱”的隱喻參考了李松蔚老師所著的《5%的改變》一書中“改變的工具箱”。之所以將微課題目設定為“安撫的‘工具箱”,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考量:
1.肯定家長正面的動機: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能夠盡快安撫孩子,讓孩子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2.以非評判的方式引導家長做出改變:正面的動機不一定能帶來正面的行為和效果。部分家長可能因為使用的“安撫工具”不恰當,所以未能對孩子起到很好的安撫作用。這一隱喻與敘事療法中的“人與問題分開”有相似之處,教育工作者并不是指責家長做得不對,只是在提醒家長“安撫工具”需要“更新換代”。
(二)微課“安撫的‘工具箱”具體內容
第一部分:導入
1.小故事:都不管用
小藍的媽媽正在廚房做飯,家里的門還沒打開,她就隱約聽到了小藍哭泣的聲音,她急忙從廚房里出來,打開門看。果不其然,小藍正一邊哭,一邊往家里走。小藍的媽媽擔憂地問:“這是怎么了?哭得這么傷心?”小藍哭訴道:“我為了演講比賽準備了這么久,結果今天正式比賽的時候太緊張,中途忘詞了,只能勉強講完,什么獎都沒拿到,嗚嗚嗚……”
2.提問:各位家長是否曾經遇到過與故事類似的孩子遭遇挫折的場景?如果您是小藍的媽媽,您會有什么感覺?您會如何回應小藍呢?
設計意圖:創設與現實生活貼近的情景,引出“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的應對策略”的家庭教育微課主題。
第二部分:更新換代前的“工具箱”
1.過渡:故事中小藍的媽媽同樣感到煩惱和著急,因此,她掏出了自己的一個寶藏工具箱——安撫的“工具箱”,想要用里面的工具來讓小藍平復情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藍的媽媽用了什么工具吧。
2.引出三個工具:
“放大鏡”——“什么?竟然沒拿獎?太不可思議了!”
“縮小鏡”——“就一點小事,不值得你這么難過!”
“錘子”——“你怎么這么不堅強啊!哭能解決問題嗎?哭能讓你拿到獎嗎?”
3.提問:請各位家長猜一猜,小藍的媽媽所用的三個工具能夠成功讓小藍平復情緒嗎?
第三部分:更新換代后的“工具箱”
1.過渡:很可惜的是,雖然小藍的媽媽本意是“安撫”小藍,但她所用的三個工具都讓小藍的情緒更加崩潰了。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即使自己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安撫孩子的情緒,有時甚至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激烈。孩子的反應也許在提醒您,安撫的工具箱需要更新換代了。
2.引出三個工具:
“止血貼”
當孩子向家長哭訴自己遭遇的挫折時,孩子內心的潛臺詞是“現在我的心上有一個傷口在流血。”因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止血”。
“止血”的兩個步驟:
(1)向孩子表達“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
小藍的媽媽可以說“孩子,你希望能夠在演講比賽中發揮出色,但結果沒有達到你的期待,所以你對自己感到生氣,同時又覺得難過,是嗎?”
(2)表達“我會陪在你的身邊”
小藍的媽媽可以說“我想你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自己,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我愿意做最好的傾聽者,如果你希望獨處,我也愿意為你創造一個安全的不被打擾的空間。”
家長可能的疑惑:
(1)我給孩子講道理,不是在給孩子“止血”嗎?
如果孩子此時很愿意聽道理,并且可以接受,也許講道理是一種“止血”的方式,但如果孩子明確表現出非常抗拒聽道理,此時孩子可能會像裝了“信號屏蔽儀”一樣,不接收任何的“說教信號”,而孩子的不接收又會讓家長更加著急,由此容易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2)我對孩子的情緒表達理解,會不會讓孩子更加情緒化?
尊重和接納孩子難過并不等同于鼓勵孩子一直難過,我們主要發揮著類似于容器和搖籃的作用,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修復”。
“能量餅干”
這一工具有點像“荒漠里尋寶”。“荒漠”是指孩子敘述的挫折故事往往充滿了沮喪的、痛苦的細節,“尋寶”是指挖掘孩子挫折故事中積極的部分。
比如,小藍的媽媽可以說“孩子,你被選中參加演講比賽,說明你的語言功底和表現力都很好;你為了演講比賽用心準備了這么久,說明你很踏實,對自己是有要求的;你雖然緊張但還是站上臺展現自己,說明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你能夠在不順利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演講,說明你的內心非常強大!”
“地圖”
孩子之所以產生“挫折感”,通常是由于孩子有目標和期待,但未能達到。此時,孩子還需要一張“地圖”,指明前進的方向:
(1)“目的地”——“我要到哪里?”的問題
即:孩子希望有什么樣的成長和進步。
(2)“交通工具”——“我可以怎么去?”的問題
即:孩子可以通過哪些行動達到目標?
在這個部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
優勢遷移(“搬”)。
思考和嘗試不同的方法,更有彈性地解決問題(“試”)。
在實踐中反思和改進(“改”)。
四、家庭教育微課的優化策略
微課視頻錄制完成后,我通過收集反饋意見,總結了以下家庭教育微課的優化策略:
1.微課視頻中過多地呈現文字容易讓人產生心理疲勞。微課中的事例、原理、做法可以更多地使用圖片、錄音、動畫或是真人拍攝的視頻來呈現,不僅更加直觀形象,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夠將一些非言語信息(如語氣、動作、身體姿態)表達得更完整。
2.微課視頻的選題和內容需要回應家長普遍存在的一些教育困惑,這樣才能讓家長感覺微課涉及的問題與自己的教育實際息息相關,以此增強家長學習的動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可以在微課設計前充分調研家長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查找資料。
3.要讓微課達到家庭教育指導的效果,關鍵點是拉近與家長的心理距離。這一點可以通過與家長適當共情(如“當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感到疲憊和無力”)、挖掘家長行為背后的正面意圖(如“家長有時會大聲地跟孩子說話,其實也是希望孩子把自己說的話牢記在心,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采用正向語言進行引導(用“可以怎樣做”來代替“不要怎樣做”)、提供操作性強的具體方法(如分享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往往比“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等一類寬泛的表述更加有效)。
事實上,除了事物的隱喻之外,情景的隱喻和游戲的隱喻也可以應用于家庭教育微課中。比如,在我曾經觀摩的一次家長講堂中,教師先進行了一個“打開拳頭”的熱身游戲,要求家長兩兩一組,一人握緊拳頭,一人想盡辦法打開同伴的拳頭。有的家長采用了強硬掰開的方法,有的家長則采用了撓胳肢窩的方法。這讓我聯想到了“強硬掰開”其實是“親子關系僵局”的一種縮影。家長越想要“強硬掰開”,孩子越想要“收緊拳頭”,形成了一種“攻—防”的局面。掰的人越費力,而被掰的人握拳越緊。反觀撓胳肢窩逗笑同伴使其拳頭打開的方法,可以總結出,要達到同一目標(打開拳頭),不同的方法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覺。
同樣地,解決親子矛盾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或許,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可以嘗試去尋找更為輕松愉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豐富的隱喻是寶貴的資源,如果可以廣泛應用于家庭教育微課中,也許能夠成為專題講座和家長沙龍以外的一種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補充形式,助力家長科學育兒,在思考與實踐中成長。
參考文獻
[1]維吉尼亞·薩提亞.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 聶晶,譯.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2]維吉尼亞·薩提亞. 薩提亞治療實錄[M]. 章曉云,聶晶,譯.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3]袁金超. 基礎教育微課資源設計開發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4]于冠琳,劉瑞璇,張文彩. 心理治療中隱喻的使用、療效檢驗及作用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2022,30(7):1546-1560.
[5]李松蔚. 5%的改變[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
編輯/ 衛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