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甜 丁威
【摘要】《赫索格》與《圍城》同屬于學院派小說,但作品中女性知識分子的婚姻選擇卻各有不同。本文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以《赫索格》和《圍城》中馬德琳、雷蒙娜和蘇文紈三位女性角色為研究對象,研究女性知識分子婚姻選擇背后的深層次心理需求和原因,指出不論古今中外,女性知識分子的婚姻選擇都是一個對照馬斯洛需要層次動態變化并實現的過程,只有統籌關注馬斯洛需要的五個層次,女性知識分子才能健康發展。
【關鍵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學院派小說;女性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15-004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14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倫理學視域下當代學院派小說及知識分子倫理共同體構建研究”(22WWB194);黑龍江省哲學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后現代視域下學院派小說發展及啟示研究”(21WWB121);黑龍江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后現代視域下西方學院派小說研究”(1451ZD014)。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1967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0年死于心臟病。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由俄羅斯猶太裔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理論,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范疇。和弗洛伊德不同,馬斯洛的心理研究著重聚焦在健康、正常的對象之上,弗洛伊德強調“不正常的人”的心理,而馬斯洛則強調“正常的人”的心理,更多的是揭示生活中的美好、積極、幸福的一面。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他認為人天生善良,專注于研究意識經驗、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視角,并且注意研究有成就的健康個體,而不是病態人群[1]。
馬斯洛需要層次從強到弱主要包括五個層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按照金字塔的表現形式,由低到高,第一層是生理需要的層次,它包括人類對食物、空氣、水、衣服、性等的需要,這一層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強烈的需要。
第二層是安全需要的層次,它包括人類對保護、穩定、秩序、規則的追尋和對痛苦的避免,這是對外在安全環境的需要。
第三層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層次,它指的是被別人喜愛、被接納,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
第四層是尊重需要的層次,它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
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要的層次,它指的是實現人的全部潛能,達到一種“完滿”的積極狀態。
前三層需要是缺失性需要,也叫低層次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個體將產生匱乏和缺失感。后兩層需要是成長性需要,指的是高層次的需求,對于生存來說,雖然成長性需要不如缺失性需要那么必要,但它們涉及實現和發揮人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需要的層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在同一個人的不同發展階段,占據主導性的需求總是在變化,并且不一定是按照從第一層到第五層的順序變化,也有可能實現跨越性變化。比如在理想狀態下,舞蹈家可能會在表演舞蹈的自我實現過程中忘記自我,但最終持續下去還是會因為饑餓和疲倦而不得不停下來。上述過程就經歷了從自我實現需要到生理需要的主導性轉變。另外,個體的單個行為可能同時滿足多個層次的需要。
本文選取《赫索格》中的女性角色馬德琳、雷蒙娜和《圍城》中的女性角色蘇文紈,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三位女性角色在作品中的婚姻選擇表現進行分析,嘗試從新的角度來了解高學歷女性知識分子在婚戀中的心理情況。《赫索格》和《圍城》都以男性知識分子角色為主人公,描寫了中外不同時期知識分子的生活,這兩部學院派小說中有眾多的女性群像,但是選擇馬德琳、雷蒙娜和蘇文紈三位女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這三位女性都是作品中的高學歷女性知識分子,并且出場次數較多,不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較豐富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可以進行分析。
原因之二在于,雷蒙娜和蘇文紈在婚姻結合的選擇方面如出一轍,作為才貌雙全的女性,她們選擇的結婚對象并不是“十全十美”,甚至在外人看來是不般配的。她們為什么會做出相似的選擇,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會得到與眾不同的答案。
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赫索格》中的體現
《赫索格》是美國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的一部描寫學院派知識分子的小說。主人公摩西·埃爾凱納·赫索格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歷史教授,但他的感情和生活卻十分不順。在經歷過一段失敗的婚姻之后,他的第二任妻子馬德琳和他的好友瓦倫丁·格斯貝奇走到了一起。在各種打擊下,赫索格變得行為怪異并不停地給人寫未寄出的信。第二段婚姻結束后,赫索格遇到了雷蒙娜,他們雖然互相有好感,但是赫索格出于對婚姻害怕的原因而一直沒有開始新的婚姻。
馬德琳是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她是個美人兒,又有學問,是個難得的才貌雙全的女人哪。” [2]49她年輕漂亮、聰明好學,正在準備斯拉夫語的博士學位考試。為了擺脫主人公赫索格,馬德琳和瓦倫丁到處散布謠言說赫索格精神失常。這是馬德琳維護安全需要層次的舉動,她希望在婚后也能安安穩穩地學習,進行學術研究,但是赫索格對此并不支持,所以馬德琳選擇和支持她的瓦倫丁在一起。這樣如果赫索格將來處事極端,她也能得到保護,繼續過穩定的生活,畢竟沒有人會相信一個瘋子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
“馬德琳覺得實在合不來,決定要求離婚……他愛妻子,更舍不得和小女兒分開,但馬德琳堅決不愿再和他保持這種婚姻關系。”[2]9馬德琳當時選擇了和二婚的赫索格結婚,到了分手也是如此決絕。這時她有三個層次的需要,第一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層次,馬德琳遇到了新的愛情,需要解除婚姻關系才能開始下一段合法的婚姻,這是她被喜愛、被接納的愛情的需要。第二是尊重需要的層次,馬德琳在和赫索格的婚姻里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丈夫不支持她的學術追求,解除這段不愉快的婚姻關系是她自尊的需要。第三是自我實現需要的層次,馬德琳在這段婚姻里連學習的自由都得不到保證,她想要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第一步要甩開赫索格這個“絆腳石”,才能達到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的完滿狀態。
在馬德琳的生活里,學術追求占據第一位,為此她多次與赫索格發生爭吵。“這打擾了她的學習了。凡是我說到屋子里臟,屋子里臭,她就認為這是我在批評她好學的愿望,是迫使她回到家務勞動中去,是不尊重她的人權……”[2]70赫索格的話里話外都透露著對妻子馬德琳的責備和抱怨。赫索格在嫌棄屋子里的衛生條件的時候,可以自己動手改善情況,因為屋子里的衛生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清潔的,不是一股腦把所有的勞動都堆積到一個人身上。馬德琳此時自我實現需要這個層次占據了主導地位,她需要在潛心學習中達到自我的完滿狀態。既然馬德琳和赫索格的價值觀并不契合,馬德琳為何選擇與赫索格一起步入婚姻?
在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占主導地位的需要層次是動態的。馬德琳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父親對她缺少關愛,母親對父親言聽計從。馬德琳評價父親“除了官司和債務,他什么都不會留下來的……”[2]137不難看出,馬德琳選擇嫁給赫索格,一是出于安全需要,她認為經歷過一段婚姻的赫索格多多少少會懂得保護、照顧自己,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二是出于自我實現需要,赫索格是大學教授,馬德琳覺得有學術成就的丈夫會給自己更多指導,雙方一起共同成長,從而實現自我的全部潛能。馬德琳的兩次婚姻選擇是符合她的需求層次變動的。
雷蒙娜也是一位漂亮有學識的女性。“赫索格還有個雷蒙娜……雷蒙娜是個女店主,在列克星敦街開了一家花店……大概有三十多了吧……可她實在美得迷人,受過良好教育,有點兒外國情調……她剛取得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2]18從這段描述可知,雷蒙娜的安全需要層次和自我實現需要層次得到了滿足。她是一家花店的老板,有穩定的收入和生活條件;她碩士畢業,達到了一種自我追求的完滿狀態,并且她畢業之后也沒有停止學習,因為她是在夜校課程認識赫索格的。赫索格也對雷蒙娜欣賞不已,稱她為“第三位赫索格夫人”,并評價道:“從各種觀點看,雷蒙娜都實在是個非常要得的夫人。她受過教育,善于體諒人,在紐約也混得不錯。又有錢。”[2]80雷蒙娜在各個方面表現優秀,這是為了維持尊重需要的層次,單身又漂亮的大齡女性知識分子有強烈的自尊,并且希望受人尊重。“雷蒙娜說的話許多都很正確。她是一位聰明的女人,更好的是她是個可愛的女人。”[2]238雷蒙娜不僅體諒人,而且會安慰失意的赫索格,她勸赫索格擺脫怨恨,實現對生活的潛能。相較于帶來失意的前妻馬德琳,赫索格自然認為善解人意的雷蒙娜是個可愛的女人。此處,雷蒙娜占主導地位的需求是歸屬與愛的需要,三十多歲的她需要一個家庭,被喜愛、被接納,一個家庭能給她愛情和親情。在此需求滿足的基礎上,說不定她的自我實現需要層次又會重回主導地位。
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五個層次來看,馬德琳的選擇滿足了五個層次的需要:基本生活的生理需要,婚姻穩定的安全需要,家庭中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追求學術的自我實現需要。
雷蒙娜雖然不知道最后有沒有成為赫索格夫人,但是她的選擇也滿足了五個層次的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有自己事業的安全需要,與赫索格之間歸屬與愛的需要,外貌和學歷上的尊重需要,主動追求愛情和婚姻的自我實現需要。
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圍城》中的體現
《圍城》是錢鐘書著名的也是唯一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青年學者方鴻漸留學歸國后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女性的感情糾葛,以及他在三閭大學和趙辛楣等同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方鴻漸回國的輪船上,蘇文紈第一次登場,“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種孤芳自賞、落落難合的神情——大宴會上沒人敷衍的來賓或喜酒席上過時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3]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表情是內心的吐露,“人類學家把面部表情看作語言,心理學家進一步指出這種語言是四海通行的世界語。”[4]44蘇文紈的歸屬與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在回國的船上,她因為孤芳自賞而形單影只,這幅生人勿近的面容很難得到同行人的喜愛和接納。蘇小姐在看書的時候對突然“打擾”的小孩子也沒有什么好的面容,孩子的母親說:“女學生像蘇小姐才算替中國爭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3]3母親的一句客套話讓蘇文紈的內心得到了滿足,這是尊重需要的層次,蘇文紈感受到自尊和被人尊重,旋即表示自己喜歡小孩子。占據主導的需要層次很快變化了,蘇小姐假意讓方鴻漸去找鮑小姐,當方鴻漸真的去了的時候,蘇文紈感到悵然若失。這是她歸屬與愛的需要這一層次沒有得到滿足,作為女性在愛情方面不占上風,沒有被異性所喜愛。
在蘇府,蘇小姐把表妹唐曉芙介紹給方鴻漸也有心理學上的用意,此舉是為了滿足蘇文紈歸屬與愛的需要層次,通過她和表妹關系要好來證明自己有好的親情,有家庭的歸屬感。“蘇小姐喜歡趙方二人斗法比武搶自己,但是她擔心交戰得太猛烈,頃刻就分勝負,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邊就不熱鬧了。”[3]52這是蘇文紈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這一層次的表現,每個人對自己實現全部潛能的想法各不相同,蘇文紈也許正是滿足于被兩個異性追求的“完滿”狀態。然而這種狀態沒持續多久,蘇文紈感覺到方鴻漸中意表妹唐曉芙時,立馬說表妹看起來天真,其實和許多男子談過戀愛云云。這是蘇文紈安全需要的層次占據主導地位的表現,她出于維持趙方二人爭奪的局面,明里暗里貶損表妹,保護自己被追求的穩定局面。
蘇文紈在月色下“躲在外國話里命令鴻漸吻自己” [3]97,這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層次的表現,在愛情方面她渴望被喜愛,被接納。在方鴻漸告訴蘇文紈,他喜歡唐曉芙而不是蘇小姐這一真相之后,蘇文紈立即把方鴻漸不堪的過往全部抖摟給唐曉芙,包括但不限于:方先生以前結過婚;在回國的船上和鮑小姐有染等。這是蘇文紈維護她安全需要層次的舉動,為了避免她自己在感情上痛苦,她把這份痛苦轉移到方鴻漸和唐曉芙身上。
蘇文紈后來選擇嫁給了曹元朗,遭到方鴻漸和趙辛楣的不解。但是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分析,這反而是蘇文紈婚姻選擇問題的“最優解”。這一舉動同時滿足了蘇文紈三個層次的需要,首先是安全需要的層次,在方鴻漸負心事件之后,蘇文紈降低了擇偶標準以期得到穩定的生活,這不僅是生活上的穩定,更是感情專一上的穩定。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就連苦苦追求她的趙辛楣也抱怨:“譬如娶了蘇文紈,我這次就不能跟你同到三閭大學去了,她要強著我到她愛去的地方去。”[3]133
其次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層次,在穩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礎上,愛情和親情都能給蘇文紈一種被喜愛、被接納的家庭歸屬感。
最后是自我實現需要的層次,類似蘇小姐這樣的高學歷女性很少會甘于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她每次飛到重慶去,總帶些新出的化妝品、藥品、高跟鞋、自來水筆之類去送人,也許是賣錢,我不清楚。”[3]286可見蘇文紈在婚后帶私貨賺差價,此舉于她也是實現全部潛能的完滿狀態了。表面上看來確實如此,“蘇文紈比去年更時髦了,臉也豐腴得多。”[3]283。蘇文紈在離開的時候,經過趙辛楣的提醒才與方鴻漸夫婦道別,“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就仿佛伸指頭到熱水里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3]286“手被當作臉的延伸,緣于兩者皆為身體的暴露部分。”[4]50但是蘇文紈是否真的達到一種完滿狀態,只有她自己知道。
婚姻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樂,不是靠貶低他人來證實的,蘇文紈在告別時候的一舉一動,與她婚前的高傲并無二致,可見最優解婚姻也沒有改變她多少、提升她多少、完善她多少。
蘇文紈選擇下嫁曹元朗,實現了四個層次的需要:基礎的生理需要,一段穩定婚姻帶來的安全需要,家庭中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蘇文紈的第五層需要,即自我實現需要是否真的得到滿足,只有她自己知道。
四、結語
“西方文壇長期充斥著父權思想,文學表達方式和評價標準浸染著男性的志趣和思維方式,女性的觀點和題材普遍受到忽視。”[5]151文學作品中很少考慮女性角色的需要層次與這種現象不無關系。通過對以上兩部學院派小說作品中,馬德琳、雷蒙娜和蘇文紈這三位才貌雙全的女性知識分子對婚姻選擇的分析,不難發現,不論古今中外,她們雖然是不同國家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女性知識分子的婚姻選擇都是一個對照馬斯洛需要層次動態變化并實現的過程。因為女性知識分子的第一層次需要是一直被實現的,所以她們的追求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層次需要之間變化,其中包括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她們做出的婚姻選擇也都是按照自己的主導需要的結果。
“學院派小說關注象牙塔內的喧嘩與騷動,以學院的‘小世界映射校園外的大千世界,并在深層上反映社會道德和倫理問題。”[6]81值得注意的是,學院派小說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即使有相對而言較高的學歷和學識,她們對于缺失性需要的追求也未曾停止過。
“貝婁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學院派作家,他關心社會的未來,愿意承擔公共知識分子的使命。”[7]85“貝婁在其所有的小說中始終關注歷史和環境決定論以及個人自我概念的相對地位。”[8]278因此,從社會層面的女性知識分子需求來看,不能只關注基層基本需要,也不能只關注高層精神需要,而是要統籌關注馬斯洛需要的五個層次,女性知識分子才能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強,汪洋.馬斯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2]索爾·貝婁.赫索格[M].宋兆霖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9-238.
[3]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3-286.
[4]傅修延.論作為能指的面容[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5(1):44-50.
[5]丁威,張榮升.反駁“作者之死”重塑作者地位——伊麗莎白·喬利的作者觀及創作實踐[J].學術交流,2019,(12):151.
[6]張榮升.論伊麗莎白·喬利對學院派小說的繼承與發展[J].外語教學,2016,37(2):81.
[7]馬凌.后現代主義中的學院派小說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85.
[8]Bradbury,Malcolm.Saul Bellow's Herzog[J].Critical Quarterly,1965,7(3):278.
作者簡介:
左甜,女, 湖北廣水人,牡丹江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丁威,女,牡丹江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