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燕飛


2022年7月,筆者跟隨深圳市光明區名師工作室,到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交流。參觀校園并聆聽學校黨支部書記吳軼玲的分享介紹后,這所快速崛起的城郊中學,頓時點燃了同行眾人內心的好奇與敬佩。
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坐落于杭州市江干區丁橋鎮,前身是1964年創建的丁橋中學,至今已有58年歷史。2010年8月,更名為“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學校現有36個班,學生1500人,教師146名。在校長趙骎的帶領下,學校教學質量逐步提升,從一所普通的中學,到位居全區前列,不得不贊為奇跡。帶著這份好奇,我開始思考并嘗試探索這所學校崛起的因素。
崛起的文化:堅持傳承與賦能
2010年遷入新校區后,學校始終堅持“綠色浸潤幸福、陽光點亮生活”的理念。綠色、陽光的核心立意在于對生命的關愛,對進步的追求,對幸福的創造,由此,堅持環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學校的文化基因。
1.理念先行:把握人的發展新高度
以人為中心,尊重人性,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最終目標。該校巧借搬遷之機,積極創建綠色低碳的校園環境,如走廊墻壁隨處可見的立體滴灌循環綠植、教學樓兩側分布的垂直綠化、教學樓間的兩園、園間懸廊等,既能吸附噪音、有效降低分貝,又能降低室內溫度。以“綠”化人,以環境促發展,“樓頂農場—食堂—生態牧場—沼氣池—樓頂農場”的生態循環系統,為學生發展與價值實現搭建了良好平臺。學校養豬社團以樓頂的空中農場為載體,開展跨學科探究互動,連續四年組織“挑戰二師兄”義賣活動,將知識融入項目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因此,學校榮獲“浙江省綠色建筑一星級學校”稱號。
2.精神引領:保持教師成長新鮮度
丁蘭實驗中學是“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特色學校”。擴建后積極吸納優秀教師,深層挖掘教師優勢,組織相關培訓,幫助教師突破發展瓶頸。期間開展了校本教研系列活動,發揮團隊教育力量,扎實年級組備課教研;校園論壇活動,讓教師走向學校舞臺中央,成就教師也成就學校。
學校倡導每位教師都應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鼓勵根據自身特點開拓發展路徑、進行職業規劃。采用分層培養、分級管理,以及“一心兩分三制四環”的教師培養模式,助力實現教師成長的“七十二變”。新銳教師王璐從2010年開始,堅持以賽促教,實現了從班主任、級長、科研室副主任到校長助理的發展。擁有714萬粉絲的“語文山水”網紅教師王楊軍,倡導“讓語文回歸最初的樣子”,以視頻號的方式直播課堂,廣受好評。他們都在用獨特的方式進行教育的嘗試,向人們展示教師的活力、課堂的魅力,為傳統教學帶來撲面而來的新鮮氣息。
3.外部支持:提升家校合作黏合度
學校位于杭州丁蘭,是杭州的“孝鄉”。篤實底蘊,學校充分挖掘“蘭孝文化”,試行“家校社”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評選校園美德少年,開發“蘭心少年”成長文化,促進學生素養的同時豐富學校辦學的文化內涵,也讓家校合作更加緊密,加強“孝文化”的傳承、家校關系的融合,獲評“浙江省德育基地學校”。
崛起的路徑:踐行“做”的哲學
參觀考察浙江杭州多所學校發現,學校領導均為教學的行家里手,并堅持一線教學,距離教學和學生最近。丁蘭實驗學校領導更是堅持事事親力親為,而非紙上談兵。
1.行政先行,引領示范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事務繁忙,可以找到許多不上課的理由,可丁蘭實驗學校的校領導們始終堅持著“愛的事業”。書記吳軼玲負責901班的語文,校長趙骎負責902班的英語,工會主席黃俊琪負責905和906班的科學,副校長錢佳芹負責911和912班的科學,校長助理王璐負責807和808班的科學,辦公室副主任齊圣煒負責5個班體育。校級領導堅守一線,超量工作,充分踐行“做”的哲學。
2.骨干帶頭,務實高效
學校骨干教師發揚“三牛”精神(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實現苦干中的巧干,充分發揮團隊教研作用,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同時上傳下達,通過師徒結對帶領青年教師發展,主動踐行“做”的文化。
3.全員參與,百花齊放
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學生一半在家上課,一半在學校上課,這給學校開學帶來極大的不便。在校教師們迎難而上,主動承擔起開學前的衛生打掃工作,各個班主任將教室一遍一遍地清掃干凈,迎接學生的到來。更有教師主動要求提早結束產假,充分彰顯了對教育事業淳樸的愛。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步履穩健地踐行“做”的哲學。學校領導在教師成長過程中關注其“教”的發展,也不忘“學”的進步,手把手帶領老師們撰寫論文、開展課題。通過“給”的智慧,實現“情”的共鳴。
崛起的舉措:講好“人”的故事
學校堅持讓每個個體的付出都被看見,讓所有優勢都有展示的機會,讓每個人都愿意反思和改變,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1.講好優秀教師故事
共情的力量可以感染更多人,努力挖掘“情”的共鳴,努力講述教師身邊的故事。學校一名語文教師利用暑假走訪了班級45位孩子的家庭。學校知道這件事后,聯系區紀委拍了一部家訪紀錄片,引起很大反響,也樹立了該教師在家長群體中的威信。學校還提供“觀點+”教師論壇活動,老師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講身邊的故事,講述眾所周知的故事,也講鮮為人知的故事,帶領同仁在故事里感受校園生活的和美溫情與煙火氣息,營造“正能量”場。
2.講好“新二十四孝”故事
丁蘭實驗中學利用“孝鄉”資源,開發了蘭心少年——新“二十四孝”評審標準,如:陪父母散步和健身打卡,制作電子賀卡訴說愛與呵護,與父母一起制訂度假攻略,為父母制作生日相冊,用手機軟件為父母理財,關心父母身體健康等。擺脫簡單說教的德育模式,提供具體的價值引導,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文化,打造和諧的親子關系。王寶寶同學作為該校美德少年的一員,也是省級“錢江好少年”,獲得了全國宋慶齡獎學金。
3.講好優秀家長故事
2021年底學校舉辦的第五屆“蘭圃大講堂”,利用延時服務時間,把家長特長資源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引入課堂。例如702班學生季唯遙當了一回科學小老師,還邀請了自己的博士爸爸,把汽車搬進課堂。季爸爸詳細講解了汽車發動機的結構和運作原理,展望了汽車發展的未來趨勢。還有的家長帶著同學們在教室教做甜品、探秘植物等。多樣課程的開展,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深受學生喜歡,通過學校公眾號的宣傳,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這是學校積極主動宣傳優秀家長的一個縮影。
在文化賦能的道路上,以人為本追求文化治理的“最大值”,堅持“做”的哲學,講好身邊的故事,這種因“熱愛”而形成的力量遠遠勝過規章制度的約束力,或許,這就是丁蘭實驗中學這所“老校”快速崛起的密碼。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