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靜



2022年9月,柯中明到了一所全新的學校——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以下簡稱“省實云城校區”)任校長。
省實云城校區位于廣州市白云區云城街道白云新城核心區,用地面積約45000多平方米,計劃建成一所完全小學,學校班級規模為48個班,校區規劃設計和校園景觀布置對標國內領先、世界一流。該校區的建設和啟用,是省實探索基礎教育十二年制貫通式發展的新階段。在2022年8月31日舉行的新校區啟用儀式上,省實校長全漢炎提出,要把該校區辦成廣州最好的一所小學。
作為廣東基礎教育的領頭羊,省實一直致力于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更多老百姓能享受到省實的優質教育。但是,要把省實云城校區這樣一所全新的學校辦成小學教育的領頭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其實,柯中明已在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深耕七年多,學校早已進入了“自運行”狀態,不再需要他事事操心了。為什么選擇到一所全新的學校從頭開始呢?柯中明說,一接到這個邀請,便似受到了某種呼喚,他形容為“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教育激情的呼喚”,于是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挑戰,想要試試如何幫助一所學校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
為此,他將“五育并舉”細化成可評、可測的標準,云城校區學生要做到“九個一”:一顆愛國心、一副好身體、一張好笑臉、一雙亮眼睛、一群好朋友、一項樂活動、一堆課外書、一股創新勁、一手好書法。德智體美勞,在這里看得到、摸得著。
“九個一”是柯中明多年來擔任校長的經驗積累。比如一群好朋友,他認為,不懂得合作交流的人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要讓孩子在學校這個相對和諧的環境中實現他的社會化。9月開學,省實云城校區迎來281個一年級的孩子,從“開學大合唱”“五重唱”“四重唱”,到最后一個孩子也不再哭鬧,開開心心來上學。期間,柯中明一直跟教師、家長強調,不能強制隔離,孩子適應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是情感割舍問題和社會交往問題,必須要利用愛的力量、尊重的力量、自然而然的力量,幫助他們慢慢適應環境,逐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提起一手好書法,柯中明頗有感觸。前段時間,學校招聘一年級的教師,其中有一個教師各方面情況都很優秀,評委們都對他很滿意,只有柯中明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的板書太潦草了,不適合教小學一年級學生。”評委們認為只是習慣,稍作提醒即可。柯中明卻認為恰恰是已成習慣才難以改正。于是,經過商量,這名教師迎來了第二次考試,試一試端端正正寫字,只是結果不容樂觀,最后學校只好放棄錄用。“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打好地基,養成良好習慣。”柯中明說。
萬事開頭難。開學以來,柯中明也遇見不少困難。但是,他對這所學校充滿期待和熱情:“創辦這所全新的學校,呼應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質量教育有兩個核心要義:一是優質,二是公平。辦優質的教育是每個教育人心中的夢想,引領學生品質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品牌發展;同時,我們也希望辦公平的教育,云城校區有一多半的學生來自白云區蕭崗村,我們滿足了他們在家門口讀名校的訴求。”
2015年10月,陳志輝成為柯中明主持的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的第一批入室學員之一,至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柯中明首次調研他當時任職的學校——廣州市從化希賢小學,便很快發現了學校存在的問題及獨具的特色,幫助他確定希賢小學以“念好‘農字經、做好‘賢文化”為切入點來辦學。
“在工作室的三年,是我個人及我所在學校快速提升的關鍵三年。”陳志輝說,柯校長雖身兼多職,事務繁多,但他對我們的指導從不敷衍。他盡心盡力帶著我們三個入室學員,從入室學習的計劃安排,到理論知識的研修;從現場活動的開展,到跟崗學習生活的安排,都一一跟進,十分妥當。
2017年,陳志輝和柯中明同時入選廣州市教育局啟動的廣州市教育家培養工程,從師徒變為同學;2019年,從化希賢小學實現華麗轉身,從城鄉接合部的薄弱學校變成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除了陳志輝,另外兩名學員分別是廣州市開發區第二小學校長李悅新、陽春市春州小學校長陳奕傳。如今,李悅新和陳志輝都成為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陳奕傳也是陽春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在柯中明名校長工作室這個平臺上,他們凝練自己的辦學思想,漸漸成為各區域擁有精深專業素養、卓越教育創新能力的領航校長。
2021年10月,廣東省教育廳第三次為柯中明設立名校長工作室。“一個好校長往往能帶出一所好學校。”柯中明認為,校長首先應具備文化培育力,學校管理的本質就是對一所學校的愿景、發展進行規劃、診斷。作為校長,必須培育好這所學校先進的文化。第二,要對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具有絕對的領導力,我們通過課程培養學生,有什么課程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學生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教學是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課程,但是這個過程中要體現科學性、趣味性、有效性。第三,要善于把“蘿卜”變成“人參”,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跟教師建立同理心、共情性,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問題。第四,要有學校內部管理意識,提綱挈領,抓住主要問題,把廁所管好、把飯堂管好,因為廁所是細節、飯堂是人心。第五,校長獨木難成林,單打獨斗很難,一定要清楚“我”在哪里,進行在地化,跟街道、社區都保持良好關系。
“我一直記得柯校長說‘我們四個人不是師徒關系,我們是一伙的,這句樸實的話對我而言有著無限的動力,讓我感受到溫暖與力量。志同道合的一伙人,朝著可期的未來前行,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在新一屆柯中明名校長工作室揭牌儀式上,陳志輝作為首屆學員代表發言,“在這里,我想對新學員說,你們是幸運的,請好好珍惜在工作室中的學習機會,緊緊跟著柯校長的腳步。相信這三年,你們定會受益良多,三年后會收獲更優秀的自己。”
接到采訪任務后,記者很快聯系上了柯中明校長,添加微信后,發現他似乎只發過兩次朋友圈,其中一次是2014年7月發的,圖片是一個寫著“教育夢想”的牌匾,配文是“第一次,一輩子”。
“配文是基于后學習時代的感慨而寫的。”柯中明解釋,當時微信剛開始在教師群體中流行,有些年輕教師逐漸把微信應用在教學和教育活動中。一天,他著急集中部分行政和骨干教師開會,準備用傳統方法:一個個打電話通知。這時,一個年輕老師提出:“校長,這個很簡單,用微信就可以很快解決。”于是,便用微信嘗試了一下,果然效果很好。
柯中明當即讓這位年輕教師幫他下載了微信,他說:“在添加個人圖片時,我看到辦公室當時掛的牌匾上的‘教育夢想幾個字,突然發現,要實現夢想除了需要堅守初心以外,還要做到一輩子不變心、一輩子不懈怠、一輩子堅持學習,尤其是對新生事物和學校新生力量的敬畏。”
這么多年來,柯中明一直保留那則朋友圈圖文,也始終不忘教育初心。他擔任省實云城校區校長,向往的不僅僅是更大的平臺,而是期待借助這個平臺,實現心中那個辦優質而公平的教育的夢想。他也始終充滿教育激情,為了讓學生對這個學校有歸屬感,每天早上都在校門口迎接他們;為了幫助新教師盡快站穩講臺,他一有時間就拿著本子和筆到教室聽課;為了處理學校的各種事宜,他每天穿著運動鞋在校園里步行上萬步,褲腳常常沾滿灰。
在訪談中,柯中明提到,校長要成為辦學治校的“大先生”。“先生”二字是對長者或教師的一種敬稱,“大先生”更是對人格、品德、事業上能為人表率者的尊稱。柯中明認為,校長應當成為這樣的表率者。事實上,他也一直以身示范。
“柯校長是具有深厚文化水平且有很強傳遞力的一名校長,他把辦學理念、專業內涵、教育情智,毫無保留地與我們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把正能量傳給我們。”陳志輝說,“柯校長永遠是我的師傅,我永遠感謝他。”
在柯中明這樣赤誠的教育者的掌舵之下,相信省實云城校區必將煥發出應有的光彩,為廣東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 ???韋英哲
柯中明,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首批學員、教育部“國培計劃”教育專家、“教育部—中國移動校長影子培訓項目”指導教師。2002年至2009年,他在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紅基學校任校長;2009年至2015年,調至番禺區市橋實驗小學任校長;2015年至2022年,又換至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任校長。20年的時間里,從農村小學、區窗口小學到區龍頭小學,柯中明一步一個腳印,助力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攀升,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學校。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他依舊懷揣當初的教育夢想,充滿教育激情,勇于迎接挑戰,全力帶著師生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