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登輝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數控銑高級技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2017年10月榮獲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金牌、國家最佳選手獎。曾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南粵創新獎等榮譽。
二十大精神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這為中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了號角。加強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
大國重器離不開大國工匠的精湛技藝,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是將科學家科研成果變為現實的重要幫手。
與制造強國相比,我國技術工人總量不足,高級技術工人更加匱乏,這已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短板,高質量發展沒有相當規模的技能人才隊伍就不能實現質的提升。
技工教育的定位
技工教育的基本定位非常明確,即培養產業、企業發展需要的一流技工。技工教育是產業發展派生出來的教育形式,它不是泛化的職業教育,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為產業經濟服務,專注于技工培養。不論什么時代,只要生產發展、科技進步,就需要合格的技術工人、就需要技工教育。實踐證明,技工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柱,進入新時代,技工教育提質增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有力支撐了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技工教育對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極其重要,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的優秀技工,沒有一流技工就沒有一流產品,沒有一流的技工教育,也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培養出一流技工。
技工教育的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我們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技工教育之路,總的來說有以下優勢。
一是培養水平高,就業形勢好。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共有技工院校2 492所,比兩年前增加100多所,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繼續增加。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主陣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11年至2018年在我國新培養的350多萬名新技師中,技工院校參與培養的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目前全國共有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698個,多數設在技工院校,并設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25個。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能提升和研修培訓,著力打造大國工匠、技能領軍人才。各級各類高技能領軍人才,如我國第一代核燃料師喬素凱、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導彈零部件制造大師魯宏勛,都是技工院校畢業生。2010年,我國首次加入世界技能組織,在2017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中國代表隊獲得了金牌、獎牌數量和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其中獲得金牌和獎牌的選手將近60%來自技工院校,體現了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然而技工院校的就業形勢卻“風景這邊獨好”,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數達1 076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就業市場上唯一逆勢上揚的群體是技工院校畢業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100多萬技工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7.2%,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畢業生每人平均收到4~6份企業錄取通知書,剛畢業薪資就達到7萬至20萬不等。
二是開展全民技能培訓,鞏固脫貧成果。技工院校作為承擔技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公共實訓等工作的綜合性培訓基地,全方位、多功能服務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既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也可以通過彈性學制形式對企業員工進行技能提升培訓,同時對退伍軍人、農民工和社會人員甚至大學生進行技能培訓,一些大學生通過回爐學習新技能獲得職業發展的新方向。此外,技工院校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標準的開發,組織開發培訓包和培訓教材、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為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技工院校開展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為各類勞動者提供技能鑒定和技能評價服務,在技能人才評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技工教育是當今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增強了為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更好服務的功能。
要實現貧困人口的長期穩定脫貧,必須變輸血為造血。提升貧困家庭成員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是保證一個家庭完全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技工院校在校生中,70%來自農村家庭和城市經濟困難家庭。絕大多數技工院校承擔著貧困家庭子女和貧困勞動力的教育任務,在精準扶貧、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名副其實的技能扶貧“主戰場”。技工教育為貧困家庭子女和貧困勞動力學習技能打開了一扇門,不僅保證了學生讀得起書、學得好技能,還幫助學生穩就業、能脫貧。各技工院校積極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定向培養,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貧困家庭學生就業創業,在安排實習、推薦就業時,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和貧困勞動力,讓學生在掌握實踐技能的同時,切實解決家庭貧困的難題。
“兩會”的建言獻策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是一項光榮且艱巨的使命。人大代表是人民選舉、受人民信任和委托、派往人民代表大會的光榮使者,是人民利益和人民權力的代表者,肩負著把人民的意愿轉變為國家的意志、并把國家的意志轉化為全體人民行動的光榮使命。作為人民和國家的橋梁,人大代表要有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國家和人民根本及長遠利益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較高的政治水平依法履行代表職責,要牢固樹立“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觀念,依法履職,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職業生涯,我將“技工教育”作為履職的一個關鍵詞。我立足自身領域細心觀察,四處走訪,深入了解群眾需求,認真傾聽一線呼聲,總結所見所思,準確傳遞民聲民意。從事技工教育的教師、企業一線技術工人、朝夕相處的學生……近幾個月,很多身邊的人都成了我的調研走訪對象。大家普遍關切的是什么以及提出了哪些重點難點問題,都將是我建議的方向和重點,我希望能用建議為技能人才謀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最近這段時間,為了更好地了解技工教育發展的需求,我每天忙著跟全省各技工院校老師和學生們以及來自制造業的企業家們圍桌討論:培育技能人才還差什么?補缺補差的路子又是什么?
近年來,隨著技工教育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技工教育的關鍵作用,但是技工教育依舊存在很多發展瓶頸。
技工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改革發展建議
一是技能人才結構不合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明顯。以廣東為例,截至2022年12月底,廣東共有技能人才1 850萬人,高技能人才631萬人,規模均居全國前列,但高技能人才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僅為25.5%。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達2.0,平均每個高技能人才就有2個企業崗位爭搶,缺口較大。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關鍵“短板”。技工教育是就業教育。技工院校堅持面向制造業辦學,堅持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近5年超百萬畢業生成為產業工人。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技工教育,將其納入黨委政府重要工作職責,積極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各部門政策扶持,與職業教育同規劃、同部署。要進一步明確技工院校辦學定位和辦學層次,技工院校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畢業生,在參加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升學就業時分別與大專和本科學歷人員同等享受相關待遇。
二是對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撐不足。技工教育是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需要大量的實訓設備投入和耗材資源,但目前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對制造業相關專業建設的支持政策有待創新,優質學位仍然不足,技能人才培養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應該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目前,受技能人才培養周期長、投入大、人才易流失等因素影響,企業“重使用,輕培養”、產教融合“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仍然存在。建議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人才培養的法定義務,尤其是國有企業要把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強化薪酬改革引領,薪酬分配向一線高技能人才傾斜。要將職工教育附加經費提取比例、職工培訓等納入企業參與政府重大項目招投標、土地劃撥、稅收、融資等考慮因素。
三是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有待進一步營造。目前,社會上“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仍然存在,唯學歷的用人導向依然流行,高技能人才與高層次人才難以擁有同等的社會待遇和上升通道,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有待進一步營造。為營造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建議加大對大國工匠、技能典型的宣傳力度,設立國家“技工節”,增設技能人才類國家級獎項,定期開展表彰獎勵。設立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制造業領域緊缺、高端技能人才引進補貼,其配偶、子女享有與當地高層次人才引進同等的落戶、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在全社會營造重視技能、重視技工的良好氛圍。
大道至簡,實干為先
當代青年生逢其時,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技能人才也迎來了大展身手的春天。技工教育大有可為,技能人才大有可為。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提供重要支撐,用扎實的技能和過硬的本領為行業發光發熱,在中華大地上譜寫技能人才的燦爛篇章。
(特約組稿: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 盛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