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秋
【關鍵詞】雙減;習作教學;“增”與“減”
“雙減”是指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它聚焦“作業管理”“教學質量”等。筆者所理解的“雙減”是立德樹人、高質量教學前提下的“雙減”。教學質量不能減,又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勢必就要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換言之,落實“雙減”,改在課堂。
本文所說的“ 習作教學”是指“ 習作課堂教學”。目前,“ 習作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三種形式:單純的指導課,單純的講評課,指導、習作與講評結合的習作課。本文研究的是第三種課型。小學階段習作教學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表現是:要讓學生當堂高效地完成習作,減輕課外作業負擔。
一、當前小學習作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小學習作教學仍未走出效率低下的困境。學生不能在課上按要求當堂完成習作,需要占用課外時間。通過多年的觀課和研究,我們發現小學習作教學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教師在教案上確定的教學目標都是比較精準的,但是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存在偏差;課堂環節的設置不能有效達到目標;評講時不能圍繞習作目標進行,把字數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下面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為例來說明。
本單元習作是《我學會了》,習作要素是“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本次習作的目標就是把學做這件事的過程寫清楚。某教師教學時,最初的教學環節設置如下:
●講述自己小學時代學騎自行車的經歷。
●你學會了哪些本領?最有成就感的本領是什么?學生講述。
●結合學生的講述給本領分類:才藝、技能、品德。
●你遇到過什么困難?幫助你的人是誰?要講清楚戰勝困難過程中的動作和心情變化。
●教師出示自己“學騎車”的翻山圖,讓學生仿寫,展示一名學生的翻山圖。
●學生寫學會本領的片段或完整作文。
●評講習作。
可以看到,教師整堂課都未出示這次習作的要求,學生也不明白這次習作的要求,老師講什么就寫什么。第一、三環節與目標關聯不緊,第四個環節拔高了習作要求,第五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要說明“克服困難就像翻過一座座大山一樣”,但對本次要求寫出“一步步”的學習過程并不能起到一看就明了的作用。
2. 課堂上學生動筆寫作時間不足
教師指導習作的用時過長,問得瑣碎,進入核心教學內容太慢,最后留給學生動筆的時間太短,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習作。
仍以習作《我學會了》的課堂教學時間為例,第一個環節用時10 分鐘,第二、三個環節共計5 分鐘,第四個環節用時9 分鐘,第五、六個環節各用時8 分鐘,第七個環節用時10 分鐘,到此已經拖堂10 分鐘了,真正用于寫的第六個環節只占課堂總時長的五分之一。
3. 沒有寫作“支架”,學生無從下手
有教師也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寫作時間,但沒有將習作目標轉化成要完成的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短時間內又沒有提供相應的寫作“支架”,學生不知道怎么寫,無從下手。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習作教學“增”“減”策略
落實“雙減”政策,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既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又不能降低學習質量,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變課堂。某次小學語文主題觀摩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要執教一節習作課,執教者開始覺得,一堂課既要進行指導,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動筆寫,還要進行講評,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精準定位課堂教學目標、探索到達目標的路徑后,她堅定地認為是可能的。改變后的課堂上,學生寫得越來越好,大部分完成了既定的習作任務。于是,執教老師頗有感慨地說:老師改變,學生才會改變。我們在落實“雙減”政策的時候,既要考慮“增”,又要考慮“減”。
1. 目標清晰化:“增”本體性教學內容,“減”非本體性內容
教學目標清晰,在“雙減”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課堂“提質增效”的前提。由于學科的性質,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及內容的選擇確實不易,有時需要教師團隊合作完成,需要在課堂實踐中逐漸地明確。
所謂本體性教學內容,就是反映語文這門學科本質特征的、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等。這類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任務,反映出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特性。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則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這類教學內容不是由語文學科一科獨擔的,而是由各門課程共同承擔的。[1]業界已經達成共識:語文課必須以教學本體性內容為主要目標。
例如,“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按一定順序”與“事情的過程”意思相近,就是“有順序”。那么,相應的習作課的要求就是:有順序,寫清楚。教學內容的選擇就要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
再看習作《我學會了》最終教學環節的設計:
環節一:揭題審題,完成任務一
結合教材中的六幅插圖,理解“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學會了的事情。你學會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呢?請完成任務一,在橫線上寫下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學會了。
環節二:明白要求,完成任務二
朗讀教材中的三點建議,明確習作要求:按順序,寫清楚。教師結合自己學騎自行車的經歷給出《我學會了騎自行車》范文及依文整理出的臺階圖:
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二:請你學著老師的樣子完成自己的“臺階圖”。
環節三:依據“臺階圖”,完成任務三
按順序把學做的過程寫清楚。同時要求:書寫工整;寫完后讀一讀,修改不通順的地方。
環節四:對照標準,講評修改
讀同伴的習作片段,對照標準進行評價。出示評價標準,其中后三條要求是教材中習作提示里的內容:
(1)按順序把學做的過程寫清楚。★★★
(2)寫出了克服困難的過程?!?/p>
(3)寫出了有趣的經歷。★
(4)寫出了心情的變化。★
請獲得六顆星的學生上臺展示,教師結合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明確該怎么寫,其他同學觀摩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從審題目,到列提綱,再到寫片段,最后到寫篇章,學生在整節課上不僅經歷了完整的過程,而且是有梯度地經歷了完整的過程,最后完成習作。標準是由教學目標衍生而來的,每堂課的“標準”是確定的。如果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作指引,教師再怎么努力也很難引導學生有效落實最本體的學科知識的學習,提質增效也就很難落實到位。
2. 課時合理化:“增”學生的寫作時間,“減”教師講與問的時間
“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重構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探索新知識。[2]因此,要把習作教學的課堂時間還給每一位學生,而不是著眼于幾個尖子生。要讓學困生也能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完成習作,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因此,教師必須管控好課堂時間。教師多講習作知識,學生就聽會、能寫了嗎?學生習作是在實踐運用中練出來的。同樣以習作《我學會了》為例,教師第一次執教和最后一次執教時間管理的比較可見表1。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第一次執教,教師課堂教學的環節比較多,但學生真正動筆寫作的時間不足10 分鐘;最后一次執教,教師精減課堂教學環節,但學生有較充分的動筆時間,加上修改自己習作的環節,整節課學生動筆時間達到了25 分鐘。本著讓學生當堂完成習作的愿景,筆者對一節習作課的課堂時間依據指導、習作和講評三個環節,作如下分配:
指導環節:10~12 分鐘。要簡約,有破題的意味。引導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任務、要求,明確為完成任務該怎樣去做。
習作環節:15 分鐘。應當成為習作課堂的主體部分。教師給學生提供習作的場域,要充分保證這部分時間。學生離開這個場域,他們的習作質量可能得不到保障。
講評環節:13~15 分鐘。講評要聚焦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而不是泛泛評價。講評應是教師巡視學生的習作時捕捉到的一些共性問題,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而不是精雕細改學生的習作。講評是要通過正面表揚個別學生的優秀習作,起到示范、激勵的作用,不是批評差的習作,打擊士氣。講評后,要注意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時間。
3. 支持充分化:有效動筆“增”課內的,“減”課外的[3]
搭建習作支架,讓學生樂于動筆,易于習作,以支持學生在課內完成習作,減輕課外負擔。
任務驅動。目前,習作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是看客。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習作課堂教學,有很明確的任務,就是要完成一篇習作,這個任務要盡量在課內完成。習作任務單,是由習作目標、教材內容轉化而來的一個個具體任務的直觀呈現,是教師為學生搭建的支架。任務驅動的習作任務單,既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實踐,也能讓教師減少講和問的時間,簡化課堂操作流程?!段覍W會了》這節習作課,教師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三次任務:(1)確定最有成就感的本領,將題目補充完整,我學會了;(2)想清楚自己學做的過程,畫出臺階圖;(3)依據臺階圖,把學做的過程寫清楚。
習作任務單除幫助學生審清題目、構思習作外,還能幫助學生有梯度地經歷完整的習作過程:從將題目補充完整到畫好習作臺階圖,再到最后動筆寫作,整節課學生都在動筆;從落筆時的一個詞,到對一件事情的敘述,寫著寫著便漸入佳境了。
范文引路。學生寫前,閱讀范文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學習。可先讓學生讀一讀教師提供的范文,再動筆寫習作。有了范文,學生可以模仿著寫,也可以因受到啟發而創新著寫,總之動筆寫會相對容易些?!段覍W會了》這節習作課上,教師向學生提供了自己的下水文《我學會了騎自行車》,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思路。
過程評議。學生是在語言實踐中深化習作認知,習得語言規則,積累語言經驗的。寫作過程中的判斷與評價,也是一種有效的支持。[4]圍繞習作目標,教師可以選擇學生中的優秀習作進行講評與展示。學生在對同伴習作的學習與評議中進一步明確習作要求,獲得啟發,也更易于他們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依據《我學會了》的習作目標,執教者編制出四條評價標準,學生自改互改后,評議展示兩篇獲得六顆星的習作,最后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全體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