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浣瑤



【摘? 要】論文以滬深兩市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多元回歸,對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債務融資成本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可知提升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顯著降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研究結論經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在分析師關注度低、審計質量不高的企業中更為明顯。
【關鍵詞】可比性;信息不對稱;融資成本
【中圖分類號】F275;F83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5-0185-03
1 引言
可比性是一個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屬性,可以幫助報表使用者更好地認識并理解企業間的異同。近年來,全球對會計準則趨同的追求主要是為了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從而降低企業的信息風險,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加工成本,并優化相關決策。債務融資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相對于權益融資的高門檻和嚴格監管,債務融資的速度快、相對較低的限制性條件,使其更容易成為企業青睞的融資方式。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債券融資和商業信用融資。在進行負債融資時,企業需要考慮負債的規模、期限和成本等因素,當債務融資成本較高時,企業的生產運營以及未來的可持續和健康發展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
基于此,本文以滬深兩市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進行多元回歸,考察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債務融資成本之間的相關關系。
2 研究假設
會計信息可比性,作為一個重要的會計信息衡量指標,是指對于同樣的經濟活動,不同的會計主體對會計信息的反映應該是一致的。同時,在不同的經濟活動中,會計信息之間的差異可以得到體現(Barth等,2013)。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由于作為債務人的企業和債權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債務合約的制定過程中會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現象。較高的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增進債權人對于企業的了解,緩解債權人的信息風險,從而降低放出貸款時要求的風險補償,進而降低債務融資成本。
在針對企業進行決策時,債權人通常需要借助企業會計信息,以此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周楷唐等,2017)。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概念框架中,可比性可以讓相同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相似,而不同的經濟活動的差異更加明顯。會計信息可比性可以幫助外部信息使用者對不同企業之間的情況作出比較,使債權人能夠更好地對企業的償債能力作出判斷,降低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Kim等,2012)。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由于債權人和債務人的信息不對稱,如果債權人難以獲得真實可靠的高質量會計信息,債權人將無法對債權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及時、全面了解,難以準確評估企業的經營業績,無法有效甄別企業的投資風險并作出合理決策。對于會計信息可比性高的企業,債權人能夠通過會計信息深入理解背后的經濟業務實質,評估企業的經營業績變動趨勢,作出相應的決策。即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不利狀況,企業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也可以得到及時披露,便于債權人及時作出調整,降低投資風險。此外,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發揮信息溢出效應,使得行業內的會計信息相互補充,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增量信息(溫曉菲等,2022)。隨著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高,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可以向債權人傳遞出公司經營業績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正面信號,這對降低債權人的投資風險發揮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從而降低了債務融資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債務融資成本負相關。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剔除ST樣本、金融行業樣本,且為了有效衡量會計信息可比性,剔除前16個季度數據不完整的樣本,并對連續變量進行1%和99%分位的縮尾處理,最終得到13 376個樣本。除財務費用明細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其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
3.2 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度量
3.3 模型構建
4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
本文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債務融資成本Dcost的均值為0.021,中位數為0.020,表明公司的債務融資成本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會計信息可比性來說,采用平均值衡量(AIC1)時,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均值為-0.011,中位數為-0.01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004和-0.039;采用中位數衡量(AIC2)時,均值為-0.009,中位數為-0.007,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003和-0.038,表明企業之間有明顯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差異。
4.2 多元回歸分析
本文利用模型(6)對假設1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探究會計信息可比性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具體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在控制相關控制變量后,會計信息可比性(AIC1、AIC2)與債務融資成本(Dcost)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99和-0.185,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以上結果說明,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降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假設1得到驗證。
4.3 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本文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進行以下穩健性檢驗:①借鑒江軒宇等(2017)的方法,選擇企業所屬行業的其他所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均值(AIC1_mean、AIC2_mean)作為本文的工具變量,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②替換被解釋變量。借鑒周楷唐等(2017)的方法,利用利息支出與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之和的年初年末均值之比衡量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③控制個體固定效應,避免個體不受時間影響且難以量化的因素的個體效應對研究產生影響。經檢驗,文章的結論不變。
5 進一步研究
5.1 分析師關注的影響
分析師具有專業的信息獲取方式和較強的信息分析能力,對企業進行跟蹤預測,發布研究報告,并向資本市場傳遞企業盈余信息(黃波等,2018)。分析師跟蹤數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所處的信息環境及其受到外部分析師關注的情況。企業被越多的分析師所關注,說明企業的外部關注度越高,債權人通過外界獲得有關企業的信息也就越多,相應地,需要通過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內容也就越少。因此,本文以分析師跟蹤人數作為企業分析師關注度的代理變量,并根據年度行業分析師關注度的中位數,將樣本劃分為分析師關注度較高組(Analyst=1)和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組(Analyst=0)兩組,進行分組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顯示,分析師關注度越低的企業,其會計信息可比性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越大,表明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分析師關注具有相互替代的治理效應。
5.2 審計質量的影響
對于債權人來說,高質量的審計報告能夠提升債權人對企業財務報告的信任程度,幫助其獲得更可靠的企業信息,降低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吳先聰等,2020),從而進行相關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對企業財務審計報告披露的信息更加依賴,會計信息可比性對于債務融資成本影響的顯著性降低。基于此,本文以企業是否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來衡量企業的審計質量,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審計質量更高。若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BIG4取1,否則BIG4取0。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由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其債務融資成本更容易受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
6 結論與啟示
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降低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搜尋成本。本文以2010-2020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究會計信息可比性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債務融資成本就越低,這種影響在穩健性檢驗后仍然顯著。此外,對于分析師關注度較低、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啟示:第一,企業應當提升自身的信息披露質量。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要認真遵守會計準則對于信息披露的要求,積極提高自己的會計信息可比性,緩解自身與外界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會計信息可比性在債務融資中的協調作用,促進外部信息使用者增進對企業的了解。第二,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加強監管,敦促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便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獲取企業的相關信息,提升信息傳遞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參考文獻】
【1】Mary E. Barth,李英,葉康濤.財務報告的全球可比性——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以及何時實現[J].會計研究,2013(5):3-10+95.
【2】周楷唐,麻志明,吳聯生.高管學術經歷與公司債務融資成本[J].經濟研究,2017,52(7):169-183.
【3】Seil Kim,Pepa Kraft,Stephen G. Ryan.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 and Credit Risk[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2,18(3):783-823.
【4】溫曉菲,鄔瑜駿,曲曉輝.會計信息可比性與企業債務融資約束——基于制度環境與終極控制權視角[J].當代會計評論,
2022,15(1):74-96.
【5】Gus De Franco,S. P. Kothari,Rodrigo S. Verdi.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4):895-931.
【6】胥朝陽,劉睿智.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嗎?[J].會計研究,2014(07):50-57+97.
【7】魏志華,王貞潔,吳育輝,等.金融生態環境、審計意見與債務融資成本[J].審計研究,2012(3):98-105.
【8】江軒宇,申丹琳,李穎.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企業創新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4):82-92.
【9】黃波,王滿,于浩洋.分析師預測質量影響了債務融資成本嗎?——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評論,2018,10(2):56-72+124.
【10】吳先聰,羅鴻秀,張健.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審計質量與債務融資成本[J].審計研究,2020(6):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