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回家后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爆F在,各地中小學都在組織家庭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而且有很多學校已將活動從不定期、階段性進行,過渡為常態化開展。
學校將勞動當作家庭作業來布置,目的在于增進親子間溝通,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含義,本意無可厚非。但對于這項家庭作業,一些學校要求學生立照為證,且附百字千字不等的勞動體驗習作。這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
一些家長反映,起初,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很高,交給老師的照片都是孩子在勞動過程中真實的一瞬。后來,老師通知說照片不僅要在班級文化墻上展示,還要參加各班級間的評比,就免不了讓孩子拿捏好勞動姿勢、幫孩子擺好勞動造型再按下快門鍵,而且一定要美顏修圖后上交?,F在,孩子自己直接跟爸媽說,反正都是走過場,直接拍張能拿出手的照片交給老師得了。說完、拍完,就見孩子把墩布一撂、抹布一扔,走人了。
還有一些家長直言,城市不比鄉村,可供孩子家庭勞動實踐的場景其實并不多。剛開始,協作孩子完成勞動體驗習作還有得寫,后來實在沒得寫了,也只能在網上下載范文讓孩子抄完交上去,弄得孩子不情愿,家長也跟著被動。
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前提和基礎是誠實勞動。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庭勞動中得出勞動可以走過場、就是拍張照片、寫篇作文的結論,不僅有悖勞動實踐教育初衷,更容易讓孩子背負太多形式之累。
這種形式之累,不僅于家庭勞動上,發生在家校之間的形式主義還有不少。
譬如:在制止校園餐飲浪費工作中,有的學校要求學生“背誦餐歌打卡”“浪費一粒米做一道選擇題”;在書香校園或班級圖書角建設工作中,有的學校為了應付教育主管部門檢查,讓學生把家里的圖書帶到學校放到班級,等檢查結束后,再拿回家;各類評比組、檢查團來學校,班主任都要提前好幾天跟家長溝通,教孩子該說什么,不能說什么;等等。
如此種種,會讓孩子言行不一致,在心底種下只要面子上好看、過得去就行的惡果,如不在大環境上加以校正,會直接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
牽牛牽鼻子,打蛇打七寸。減輕背在孩子身上的形式之累,需要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對校園形式主義的“頑瘴痼疾”要及時整治與糾偏。
拿家庭勞動實踐教育活動來說,校方應加強對活動組織的統籌規范,嚴控頻次和總量,注意頻率過高、偏多現象,引導家長幫助學生把內容相近的活動內容進行合并,做到少而精、少而準。同時,還要在驗收學生家庭勞動成效的方法上下功夫、動腦筋,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為應付家庭勞動所造成的負擔。
總之,各地還要不斷豐富勞動教育內涵,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打造勞動教育的新格局,努力讓“愛上勞動”成為學生的必備品格,讓“懂得勞動”成為學生的關鍵能力,讓“誠實勞動”成為學生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