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結賬時,徐艷麗還是將丈夫挑選的那幾本書放回了書架。幾分鐘前,兩人因為給孩子選書意見不合,產生了爭執。
1992年出生的徐艷麗和丈夫育有兩孩,女兒7歲,兒子4歲,對于兒童閱讀這件事,徐艷麗始終堅持寧缺毋濫,她覺得家長應該把好第一道關,像丈夫那樣“大水漫灌”買買買,她是絕對接受不了的。
拗不過妻子,徐艷麗丈夫沒有作聲,悄悄地把購書款付了,回去的路上,徐艷麗解釋,如今的童書市場琳瑯滿目,有些童書內容質量并不高,如果買回去不讀,就會淪落到角落里“吃灰”。
一直以來,能讓孩子讀上一本內容生動、裝幀精美、啟迪智慧、陶冶性情的好童書,是家長們孜孜以求的事情。然而,隨著近些年童書品類日益增多,新人新作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走進書店時,都顯得有些茫然無措。
近日,《民生周刊》記者走訪了北京3個有孩家庭,他們都有閱讀童書的精彩故事,也有挑選童書過程中的困惑與迷茫。拿什么書給孩子讀,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起初,徐艷麗給女兒買書時,都會參考一下銷量榜單,以及媒體推薦,但結果是很多書買回去女兒并不感興趣。
隨著購書經驗的累積,徐艷麗總結了一條“不算經驗”的經驗,那就是,沒有合適的寧可不讀、不買。
5月21日,周末,在讀教育學研究生的表妹來家里做客,徐艷麗想抓住這個難得機會,解解心中疑惑。
表妹沒有讓徐艷麗失望,有些建議和意見都比較受用。
比如,在表妹看來,6歲以前的孩子大多喜歡簡單有趣,帶有圖畫的繪本,但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認知增多,升入小學,以圖畫為主的書籍就不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
還有,純文字書對于小學生來說,又未免閱讀難度大,缺乏趣味性,難免枯燥無味,所以介于二者之間的以故事情節為主、以圖畫為輔的故事書則比較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
“你看看,不愧是學教育學的,分析得就是深刻、周全。”徐艷麗夸獎表妹。
表妹得到了表姐的認可,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對童書市場的觀察,打開了話匣子。
“像有的家長平時工作比較忙,或者不善于發現孩子興趣,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歡什么書,如果這樣的話,我建議給孩子選購童書時范圍要廣泛點。”表妹話還沒說完,一旁的姐夫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表妹繼續說,文學、地理、科學、歷史、自然等各類書籍都可以選擇一些,讓孩子看過各類書籍后,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書。
徐艷麗丈夫這下來了興致,急忙說對對對,他也是這個想法。徐艷麗在一旁瞪了他一眼,接著說,那也不能挑都不挑吧。
表妹似乎聞到一些“火藥味兒”,減慢語速,繼續說,即便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讀某一類的書籍,在給孩子選書籍時,也不要全部按照孩子的興趣入手童書,讀書如同飲食,如果發現孩子愛讀科學類的書籍,就只給孩子入手科學類書籍,無疑會導致孩子“偏食”,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
“給孩子選擇書時,除了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喜歡的,也要適當擴大孩子的閱讀范圍,給孩子選擇一些雜書,這樣孩子的認知發展才會更加全面。”沒等表妹說完,姐姐和姐夫向她投來贊許的目光。
表妹走后,徐艷麗和丈夫深受啟發,決定再去一趟書店。
“不行不行,這個文字內容太多,插圖都沒有,孩子看了會覺得枯燥。”徐艷麗對丈夫挑選的幾本書表示不滿。
“這個出版社都沒聽說過,作者也沒什么名氣,也不在銷量榜單上。”丈夫指著徐艷麗選的一本書說。
一個小時后,徐艷麗和丈夫離開了書店,他們此次未產生消費。
一有時間,董菲菲就帶著6歲的兒子去書店。她很少往家里買書,更多的時候,她都是和孩子泡在書店里。
“有的書架有年齡段分區,0~3歲一個板塊,3~6歲一個板塊,6~8歲還有一個板塊。”董菲菲說,這種分類看上去一目了然,而當自己給孩子選書時,這個分類就顯得模糊起來,難以把握。
部分童書粗制濫造,質量低下,這是董菲菲經常泡在書店總結出來的。
“同樣內容的童話,有五六個版本,薄薄的一本因為是彩印、銅版紙,價格賣到69元。”董菲菲說,這也是她去書店只看不買的原因之一。
價格貴是一方面,內容注水,字詞差錯就讓董菲菲接受不了了。
董菲菲以某家出版社出版的童話故事集為例,內容注水十分嚴重,語言表述啰唆,在她看來有湊字數之嫌。
讓董菲菲大跌眼鏡的是,有的內容不足500字的篇幅里竟然多達6個錯別字,部分語句還有語法錯誤。
挑來挑去,都是熟悉的書,新書更新緩慢。董菲菲也就不帶著兒子去書店了。
董菲菲覺得,自己童年時讀過很多經典的作品,有些經典人物故事至今仍有人在心口傳閱,經久不衰。
董菲菲給老家的母親打電話,讓母親把她小時候看過的小人書、漫畫集,還有一到三年級的語文課本找一找,快遞到北京。
一個星期后,董菲菲收到一個大包裹,她想要的東西,都在里面。
“打開包裹后,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二三十年前的東西,母親還給我保存得那么完整。”董菲菲說,看到那些“文物”,不知道為什么,差點哭出聲來。
大概在半年的時間里,董菲菲都是在兒時的讀物中尋找那些印象深刻的好故事,一篇一篇地讀給孩子聽。
那時候的書籍和課本,不是那么精美,也許今天看來,顏色泛黃,設計和裝幀老舊,但是在董菲菲眼中,內容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最近,董菲菲發現,孩子對地理知識尤為感興趣,一張隨隨便便的地圖,孩子都能盯著看半天。
她在書店找到一本地理知識大全,書很厚,成年人一只手拿著都費勁兒,何況是孩子呢。價格更是高得離譜,要390元。
董菲菲在網上看了一下,價格最低也要200元。“不知道這種書當初是怎么設計的,既然是給孩子們閱讀,就要閱讀方便,好拿好放,真不知道這樣的書能不能賣出去。”董菲菲不悅地說。
在書店里,董菲菲給孩子讀了幾段,孩子似乎并不感興趣,“也許他只對圖形、圖像感興趣,這種純知識類書籍并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董菲菲說著把書放回了原處。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母親從老家寄來的書,快被董菲菲篩選完了,可以給孩子分享的故事所剩無幾,她又要開始找故事了。
在孩子教育上,葛弘東是舍得花錢的。尤其在童書的選購上,更是毫不猶豫。用妻子小艾的話說,“不管多貴的童書,下單時眼皮兒都不會眨一下。”
葛弘東選購童書主要在線上,這也是如今不少年輕家長購書的主要渠道。
“基本都是半價,有時候還能遇到三折、四折的童書,甚至更低。”葛弘東說。

北京房山某書店內,一位母親把精彩的故事讀給孩子聽。圖/于海軍

北京王府井書店童書專區,一個女孩正在饒有興致地閱讀。圖/于海軍
“買那么多,孩子能看的沒幾本。”對于丈夫的購書行為,小艾沒有抱怨的意思,她疑惑的是,買的書越多,越不知道給孩子看什么。
女兒今年5歲,小艾每天下了班都會陪孩子讀書,她發現,家里那么多童書,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給孩子讀。
“有的書讀著讀著發現主人公的價值觀有問題,小小年紀就知道請客送禮,甚至欺騙老師和同學。怪有心機的,這樣不好。不適合小孩子閱讀。”小艾疑問,這樣的童書,內容是如何通過審核的呢?
有些網購的童書,印刷質量也不盡如人意。
小艾以一本在老師和同學中口碑不錯的童書為例,網購的版本印刷質量很差,部分內容還出現紙張過薄、字跡不清的情況。
小艾說:“是不是正版的不好說,反正他(愛人)在網上買的時候很便宜。”
讓小艾擔心的是,有些童書翻看時會聞到一股刺鼻的油墨味道,“會不會鉛超標,這個都不好說。”小艾說,給孩子閱讀前,她都要精挑細選,過得了她這一關才行。
如今,從書房到客廳,從客廳到臥室,隨處可見林林總總的童書,但是小艾仍然找不出能讓她覺得非常不錯的童書。
小艾也參考網上的童書榜單,還聽說現在有童書推薦人,她觀察了一段時間,榜單和推薦人提供的書單中也并不完全是優秀的作品,“有些榜單、推薦人未見得就很負責,他們推薦的書自己也未必都讀過。”小艾說。
選擇是困難的,但小艾絕不盲目跟風,葛弘東買的書不好就放著,不能讓不好讀的童書影響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現在的小孩子很累,要讀這個,要讀那個,童年被大人們填充得太滿,未必是好事。”小艾說,等孩子上了小學、初中、高中,學業壓力會讓他們倍感煎熬,何不在現在讓他們放松一下,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童年呢。
小艾始終認為,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不同的愛好、性格特點,即使是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也會因為家庭環境、教育環境不同,興趣愛好有所差別。
“就像我家芽芽,一個小女孩,不喜歡毛絨玩具,也不喜歡布娃娃,反而對挖掘機等機械設備情有獨鐘,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多觀察、多傾聽孩子的需求。”小艾說,父母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才能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