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無障礙標識設計作為無障礙設計的一個分支,能夠為社會中有需求的群體提供重要的視覺指引,輔助其更好地生活[1]。無障礙標識設計承載各類信息,并將其有效傳達給需求者。不同類別的需求者對標識信息的訴求不同,因此,按照需求者類別進行討論與研究尤為重要。視覺是識別標識的重要感官。但當前在對無障礙標識設計的研究中,缺少面向各類群體視覺特點的有針對性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2]。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8 500 萬殘疾人。其中,聽力殘疾患者約1 770 萬人。文章將以聽障人群為例,以其視覺特點為研究切入點,尋求無障礙標識設計的創新思路。
無障礙設計這個概念是由聯合國組織在1974 年正式提出的,旨在強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于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顒幽芰λネ苏叩氖褂眯枨螅鋫淠軌驊稹M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安全、方便、舒適生活的現代環境。無障礙設計的關注對象是各類殘疾人群及老年人群,追求使有需求人群與健康人群享有平等地位的設計,力求為社會發展創造一個無障礙的和諧環境。
在20 世紀初期,無障礙設計就作為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在建筑學界產生了。作為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它強調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設和改造環境,為廣大殘疾人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的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世界上第一個《無障礙標準》是由美國于1961 年制定的,隨后,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制定了相關法規。
我國無障礙設計起步較晚。1985 年3 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北京市殘疾人協會、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在北京召開了“殘疾人與社會環境研究會”,發出了“為殘疾人創造便利的生活環境”的倡議,最早提出了無障礙設計的概念。1989 年4 月,《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頒布實施,正式開啟了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2012年3 月,我國《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實施,同年8 月,《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開始施行。以上規范及條例都對科學規范,以及進一步推進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無障礙標識設計是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空間中的無聲向導。無障礙標識是面向特殊群體的,以圖形元素為主體,結合關鍵性的文字信息與特定色彩的視覺標識。它能夠為不同程度的生理殘疾者、老年人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重要的信息指引,并能在特定場所傳達阻止危險性行為的信息。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在2012 年頒布的《無障礙設計規范》對于無障礙標識系統等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現有的城市中的無障礙標識已無法滿足特殊人群對信息的需求。當下,人們豐富多元的生活方式給無障礙標識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聽力受損的聽障人群失去對聽覺信息獲取的前提下,視覺就變成其最主要的信息獲取來源。因而,無障礙標識設計對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對于聽障人群來說,現有的無障礙標識設計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由于聽障人群的成長過程與成長方式的特殊性,其認知信息的方式與常人不同,對圖形信息的理解有其特殊性。因此,現有的部分標識對于部分聽障人群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歧義。第二,手語作為聽障者的主要溝通方式,在表達中的語序結構與正常語言邏輯存在差異。此外,聽障者對于正常語言表達的缺失,使其缺少語言文字理解力的鍛煉。以上原因造成部分標識中的文字內容及措辭易給聽障者造成困擾,不易被其第一時間理解。第三,聽障人群主要指聽力不同程度殘疾者或聽力衰退者,是社會關懷的重要對象之一,而視覺是其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現有的標識設計忽略了聽障者對視覺的依賴及心理敏感度,缺乏關懷設計和情感設計。
視覺與聽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兩個最重要的渠道。有研究表明,聽障者在喪失聽覺之后,其視覺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已經證明聽覺的喪失是能夠對視覺產生影響的[3]。在一系列的具體研究中,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知覺缺陷假說,即任何一種感覺的喪失都會對其他感覺功能的形成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另一種觀點是感覺補償假說,即一種感覺喪失會使其他感覺更為敏感,以間接補償喪失感覺的功能[4]。
目前,較多的研究指向聽障人群有更好的視覺能力。早在我國古代典籍《陰符經》 中就有“瞽者善聽,聾者善視”之說。有現代學者在聽障者與健全者的視覺識別敏感度的比較研究中,發現聽障者的視覺圖形識別敏感度優于健全者,驗證了聽障者存在明顯的視覺補償現象[5]。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刊登的英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先天失聰者的聽覺皮層雖然接收不到聲音刺激,但是可以處理其他的信息——視覺信息[6]。因而其視覺皮層和聽覺皮層可以共同處理視覺信息,進而獲得更敏銳的視覺。英國《每日郵報》也曾報道,謝菲爾德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先天失聰者或在人生早期失去聽力者的視網膜與健全者的視網膜發育不同,這使聽障者能看到更遠的周邊視覺,因而具有更好的視力。在視覺感受性的相關研究中,通過動態視野檢查任務發現,聽障者比健全者的視野要大10 厘米左右[7]。
面向聽障人群的無障礙標識設計,應充分考慮分析其群體的各項特征。研究表明,聽障人群的視覺特點異于常人,雖然此項結論的普遍性有待進一步考察,但是聽障人群在視覺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力上的特殊性存在普遍性。因此,在無障礙標識設計中,聽障人群的視覺需求需要被重新考慮。標識設計是傳達視覺信息的載體,所以受眾人群視覺感知的特殊性應被納入考量。對聽障人群視覺感知的探究可以作為重要的依據,闡釋當下無障礙標識出現種種問題的原因,為聽障人群的無障礙標識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視覺作為聽障者生活中主要的信息獲取來源,在對信息的接收量上要遠遠大于健全者,因此不適宜將所有聽不到的公共信息全部簡單轉化為視覺信息,這樣會給聽障者造成沉重的視覺負擔,適得其反。在復雜的公共環境中,無障礙標識設計要注意與周圍視覺信息的層次關系,以適應聽障人群的視覺接受度。
對于有必要進行標識設計的內容應站在聽障者角度進行篩選,而非站在健全者的角度去評判聽障人群的需求。調研結果顯示,聽障人群在公共場所中除了有對地點、概念等名詞的需求之外,對于指令性、動作性、溝通性的動態語匯有很強的訴求,應通過無障礙標識設計增強聽障人群與環境、人群、事件的溝通關系。
圖形、文字、色彩是標識設計中的三要素,對于構成一個完整標識而言缺一不可。 《無障礙設計規范》中對無障礙標識、無障礙設施標識牌、用于指示方向的無障礙設施標志牌提出了設計的規范要求。但是對于更加具體功能的標識,以及面向不同類型群體的標識還未做出規范要求。規范中的設計標準將作為本研究在圖形、文字、色彩等方面的參考,以保障標識的規范性和可行性。
相對簡潔的圖形有利于在復雜的視覺環境中突出標識的信息。從聽障者的成長、學習經歷來看,其對圖形圖像的認知儲備遠低于常人,因此,標識圖形不宜過于簡潔抽象,以免引起誤讀。對于圖形的表現風格,聽障者更適合以色塊為主的風格而非以線條為主的風格。這樣一來,無障礙設計標識才能夠在復雜的視覺環境中成為更高的視覺層級,更快地被聽障者的視覺捕捉。
在文字的設計上,應盡量選擇結構清晰、筆畫流暢簡約的字體,并盡可能加粗,使其與圖形一樣能夠在復雜的視覺環境中凸顯。字體還應根據具體內容進行風格調整,如警示類標識可多使用有力量感、有沖擊力的字體。對于殘障人士的關懷類標識可在視覺風格統一的基礎上做出調整,增加筆畫轉折處、筆畫連接處的弧線處理,并考慮將字體調整為相對柔和的形態,以此來增強標識的情感因素,強調人文關懷。在中文表達中,對于同一信息的傳達常能使用多種不同的詞匯。對于詞匯內容的選擇,可以參考相關研究者對漢字筆畫多少與可讀性的量化關系研究[8]。然而,面對聽障者,更要考慮其因特殊性而導致的對語言文字理解力的缺乏。因此,在無障礙標識設計中,要注意措辭的合理性,保證措辭能夠貼近聽障者的思維,以增加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現有的無障礙標識色彩以標準的藍白、綠白組合居多,但色彩的色相、飽和度、明度的組合關系近乎無窮。因此,無障礙標識要結合空間環境特點及光線特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以最大化地適合聽障人群的視覺特點。色彩除了使標識更加醒目之外,還帶有明顯的情感屬性。作為無障礙標識,更要注重色彩所傳遞的情感因素。
除了圖形、字體、色彩三個標識設計要素之外,無障礙標識圖形的呈現媒介及與環境載體的共建方式也是設計中要考慮的重點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在一些領域,聽障者的視空間能力優于健全者,并且聽障者對視覺的外周感覺更敏銳。因此,設計人員可以深入結合上述因素,將標識所放置的空間范圍相對擴大。此外,設計人員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破以往標識常用媒介,嘗試將標識以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社會中的無障礙標識是為有需求者指引行為、規范活動、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以無聲的語言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幫助。設計者要切實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尋求客觀設計依據,以提高無障礙標識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以聽障人群為例,分析其特殊視覺現象,這是跨學科視域下的視覺傳達與視覺呈現之間關系的探討,也是對優化現有無障礙標識設計新路徑的研究。本研究思路也將為優化其他有需求人群的無障礙標識設計提供新的啟迪。
無障礙標識設計作為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不同人群安全、方便、舒適生活提供有效幫助。設計者以設計作品介入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致力于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這也是設計者社會責任的體現。我國的無障礙標識設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有切實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助力城市無障礙設計發展,創造可持續、包容、公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