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煒
森林公園是城市生態公園的一種類型,因特有的景觀效應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被廣大市民所喜愛。隨著森林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森林公園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規劃與設計更加合理,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1]。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必須強調生態價值,在綠化以及養護等方面,都要盡量滿足生態要求,利用原始植被優勢,通過人為方式進行模擬[2],使其具備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功能,從而提高城市的大氣質量。
在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中,必須考慮到城市性質。城市森林公園應當既有生態功能,又有社會功能,應對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受到區域大小與地域的限制,既要與整個城市的總體規劃相結合,又要考慮到城市的人口密度,發展空間的分布。
在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時,必須堅持“綜合”和“可重復利用”的原則,也就是說,森林公園在建設完成后,不僅要有調節生態系統的作用,還要起到“公園”的作用,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空間,讓人們更好地親近大自然。
1.項目概況
位于海淀區唐家嶺的北京中關村森林公園,占地340 公頃,東至京新高速,南接中關村軟件園,其建造以“生態、自然、綠色、科技”為核心,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其中運用的園林綠化方法使整個園林充滿了生機。
2.文化生態設計
中關村森林公園位于唐家嶺城中村,該地有人口密集、環境惡劣的地方。對于這些地方,按照“保留遺跡、保護生態”的原則進行改造,將村莊建筑、古井巷等進行了重新規劃,保留了寺廟等歷史人文景觀,讓人們體會到古城的歷史氣息,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
3.自然式設計
在中關村森林公園的生態設計中,相關人員將廢棄的渣土回收利用,形成小土坡,以模擬自然環境。同時,利用小土坡高低差集雨。在路面設計上,主要采用硬質路面,并鋪上碎石,確保路面干凈、美觀。此外,公園內還有大量的林地和濕地生境,為物種多樣化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園內種植了一些漿果類和堅果類植物,能保證一些小動物的食物供應,形成了多種天然生境[3]。
1.項目概況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位于北京市朝陽區五環林萃路,占地680 公頃。其以五環路為界,公園分為南、北兩園。其中,南園占地380 公頃,以仰山、奧海、人造濕地等大型山水景觀為主,北園占地300 公頃,以花田野趣、雨燕塔、大樹園等小型溪澗景觀為主。
2.文化生態設計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是根據整個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而設計的,其設計立意為“通往自然的軸線”,由一片中國式的自然山水園林來結束北京的中軸線。其建設是城市發展中非常重要和具有特色的一環,也是北京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延續和革新。
3.保護性設計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旨在將城市的綠肺和生態屏障、奧運會的中國山水休閑后花園、市民的健康大森林、休憩的大自然作為規劃設計目標。其生態規劃主要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綠色環保的材料和合理的結構。同時,還運用了光導照明、地源熱泵系統等技術。此外,該區域有龍形水系,水質清澈見底、水生態多樣,在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下水資源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對廢物資源進行循環使用并形成閉合資源循環圈;以清河和北小河再生水廠的高品質再生水為補充水源[4-5]。
4.鄉土化設計
園內的整體綠化以本土樹種為基礎,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使都市向天然的生態系統逐步轉變。公園綠化場所是市民的休閑活動地,應具有良好的環境品質。園林綠地既能美化城市環境,又能提高城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其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大量植被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新鮮的氧氣,從而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環境承載力。
1.項目概況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位于北京大運河南岸,南至京津公路,東、北至北運河,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遙相呼應。它是北京市推動綠色北京戰略、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它的建成對于京津冀的協調發展有著重大作用。該公園占地1 120 公頃,是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閑、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其以城市綠地和森林為基礎,按照“近自然、留彈性、活文化”的理念,保存了許多古老的工業遺跡和森林景觀,在空間結構上呈現“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的特征。
2.文化生態設計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一個特色是文化傳承。通州區位于北京市東南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首先,在京杭大運河的文化背景下,其有一種特殊的水鄉風光;其次,在生態方面,設置林窗、節氣樹等要素,點綴以景觀小品、節氣標識,并定期組織有關節氣的傳統文化活動,展現四季變化,充分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韻味;最后,在保護原產業遺跡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將原來的產業車間作為觀賞場所,并保持該地區的產業和歷史印記。
3.自然式設計
通過對森林生態結構元素進行重構與合理規劃,能使公園內植被群落得以恢復,營造適宜的生態廊道,確保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從而確保公園整體生態功能。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為例,首先,其設置了合理的雨水匯流路徑,通過雨水花園、景觀湖、運河故道、植草溝方式完成雨水傳輸和匯集,實現雨水的景觀利用。其次,將溝壑串聯起來,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法,采用植物凈化技術和微生物處理技術,對天然雨水進行自然凈化,保持水質清潔干凈。
目前,我國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對我國的城市森林公園進行生態化管理。目前,許多森林公園的規劃和設計都非常注重區域環境效應,卻未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6]。
目前,我國城市森林公園規劃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現有物種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導致物種多樣性降低;二是對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過于簡單,未能從整體上考慮森林公園與地域文化的結合,從而難以真正反映出城市森林公園的特征。
目前,在我國城市森林公園的開發中,還沒有健全的管理評估與規劃設計體系。而其建立是園林綠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將關系到園林綠化生態功能的實現。因此,必須提高對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工作的關注,建立相應的指導和評估體系,全面研究項目整體生態效應、自然群落和植物資源的最佳分配方案,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計劃。
在生態文明大環境下,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水平和質量,必須對其進行優化,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作,在具體建設中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使其功能得以充分發揮,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緩解城市水患的重要措施。因此,要盡量擴大城市森林公園的覆蓋面,并將其與城市自身的內部構造和規劃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在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中,應注意園林綠化的多樣性,樹種的選擇要符合當地特色,要在不違背自然種植原則的前提下營造出森林生態。同時,要合理規劃園區空間,使園區內各個區域能夠相互連通,為游人提供更為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此外,加強綠化和維護,減少病蟲害的出現,提升景觀綠化的總體水準。在綠化配置中,既要運用到設計美學和生態學的理論,又要考慮當地文化和特色,使森林公園具有獨特性。
在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中,應根據所在區域的文化特點,將森林文化、森林生態知識和地方特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森林+”模式,提高城市森林公園的景觀性和藝術性,避免出現“千園一面”的局面。此外,活動規模應適度,也要控制內容和形式,所有的活動都要以森林為基礎,與森林發展相適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7]。
在城市森林公園的開發與管理中,必須有相應的管理體系與部門。城市綠化在城市生態系統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有利于人們開展休閑、娛樂活動,從而提高其居住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要成立專業的城市森林公園維護隊伍,定期進行綠化保養,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與社會作用,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同時,要從單一職能轉向多個職能,探索新型經營方式;促使社會各界加深對相關內容的認識,從而積極參與相關活動;與各有關部門交流與聯絡。在健全有關法律和規章時,應充分顧及人們的需要,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問題日益凸顯,大力建設城市森林公園已成為必然。在未來的城市森林公園規劃和設計中,必須以生態學為指導,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滿足人們對環境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還應注意可持續發展。同時,地方歷史和地域特征也應成為設計的重要元素,將其融入設計,能體現出不同城市森林公園的差異,從而達到多元化發展的目的,與生態文明理念一致。
城市森林公園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強城市綠化的規劃和設計顯得非常必要。保留原有植被的城市森林公園可以作為市民的休閑娛樂場所,這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在分析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的基礎上,結合有關理論與實踐,歸納出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的成功經驗。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各地區城市森林公園應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特征,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