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高翔 整理|安娜
努力自我更新,永遠向上生長。23歲的這一年,我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身份的轉變。在冀北電網這個大家庭里,我見證著、參與著、感受著,一路步履不停、向光而行。
“沉浸式學習”,積蓄前行的力量
2022年9月,我有幸成為國網技術學院的一名學員,在濟南參加新入職員工的集中培訓。在這里,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學員一起學習,相互交流,為即將開啟的電網生涯積蓄力量。
“干貨滿滿”的入職“第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初出校門的青澀感漸漸褪去。也是從那時起,我對這份工作充滿興奮和期待。
培訓結束之后,我很快加入“實戰”——到廊坊北500千伏變電站進行保護調試。這是保障首都可靠用電的重要變電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新建工程的保護調試工作。
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現實和理論的差距有多大。各種復雜的按鈕、開關、裝置設備和圖紙都讓我感到頭疼。剛開始時,生怕自己拖后腿,也因此壓力陡增。但前輩們言傳身教,耐心地手把手指導我,讓我從一個一竅不通的小白,逐漸學會了看原理圖,開關刀閘單體調試、分系統調試、CT二次回路檢查及極性、絕緣和直阻測量等一系列現場操作我也能逐漸上手了。
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師父還安排我參與編寫作業指導書,進一步加強圖紙整合和識圖能力。這期間,我還配合參與了500千伏線路保護、斷路器保護的單體調試,那些許多曾在書上見過卻未見真身的電氣設備呈現在眼前,日積月累,我對各種保護裝置、保護原理和試驗項目有了進一步認識。
時間雖然悄無聲息,卻一直在默默丈量每一步的努力。經驗就是這樣一天天積累起來的,我干活的信心和動力也更足了。
做有為青年,始終與“光”同行
我的師父李金生是冀北公司電網建設專業高級專家,參建工程獲獎無數,還獲得過多項創新成果。最讓我敬佩的是他對工作謙虛謹慎的態度和無怨無悔的全力以赴。
在施工現場,我經常被師父和同事們打動。他們都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凡的人,像一點點微光,雖不熾熱,卻足以給人溫暖和力量。
師父就是我的“知識庫”,帶著我走遍了變電站的每一個角落。而我也如他一樣,對每臺設備都如數家珍。當我遇到問題去請教他,他總會毫無保留、傾囊相授,進行精準細致地解答,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耐心地指導。
晨曦微露出發,披星戴月而歸,這是我到現場后最直觀的感受。施工任務集中的時候,同事甚至沒有時間好好吃飯,只能在工地上隨便對付一口。最艱苦的時候,有的同事在現場連續奮戰3個多月沒有回家。
師父曾說:“送變電人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得有不怕吃苦、敢闖敢拼的信念。”去年,我們在拉薩換流站檢修,當地海拔3800多米,比冀北地區的條件艱苦多了。但大家都沒有怨言,克服了高寒缺氧等一系列困難,15天就完成了檢修任務。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責任于心、專業于行”的精神。
在施工一線歷練中,我深刻理解了這幾個字背后蘊含的意義。一代又一代的電網人,秉承著“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益求精,將自己的青春、熱血都奉獻給了為之熱愛的事業,也用這種精神感染和激勵著一批批后來人。
作為新時代的電網青年,我也要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繼續以青春之名,與“光”同行,讓青春在電網事業的火熱實踐中綻放出絢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