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煥慶 方問禹 許舜達 鄭夢雨

正是江南好時節。
從浙北水鄉碧波蕩漾,到浙中丘陵楊柳依依,再到浙西南山區綠意盎然……浙江廣袤的鄉村一派生機勃勃。
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20年久久為功,“千萬工程”深刻改變了浙江鄉村面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引領浙江山鄉巨變,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動人畫卷正在之江大地上徐徐鋪展。
重塑省域農村人居環境
2003年6月,在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的倡導和主持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
“半山半水秀春妝,半鄉半市家興旺,半文半武競風流,半耕半讀寫詩章……”村歌開頭的幾句歌詞,道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的獨特韻味。
走進村莊,鱗次櫛比的浙派民居鑲嵌在綠水青山之間,江南水鄉盡顯秀美。
眼前的風景讓人難以想象,多年前的東衡村竟是另一番光景:鉆頭轟鳴、塵土飛揚,村里遍地是礦場,村民在家門口開采石礦,村莊水體、空氣、土地面臨持續污染的威脅。
在“千萬工程”推進中,東衡村下決心關停所有礦場,并摸索著找到新出路——制造鋼琴。
“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路子不能再走了!”今年62歲的俞榮仁曾是東衡村里100多個“礦老板”之一,如今在“中國鋼琴之鄉”洛舍鎮創辦了一家鋼琴制造企業。
回填礦場,琴聲悠揚。東衡村詩意蝶變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
“千萬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20年間,浙江省2.7萬個行政村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省域鄉村生態環境發生質的提升。
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臟亂差”問題做起,“污水革命”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實現全域分類,“廁所革命”實現全面覆蓋,美麗鄉村形成全域格局。
“清水永康江,清新麗州城”,永康江畔,藍天白云與碧綠江面相互映照,人在江上棧道游覽,猶如行走在畫中。
2003年至2010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示范引領,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推動鄉村更加整潔有序;2011年至2020年,“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推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2021年至今,“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形成“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生動局面。
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地更凈,近些年浙江農村人居環境測評持續領跑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61%,并成為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省驗收的省份。
造福千萬農民的民心工程
在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詹家鎮浦山村,村民在七彩田園跳起了竹竿舞,與游客歡快互動。就在10年前,這片田園還是一家存欄3萬多頭生豬的養殖場。
關停大型生豬養殖場,拆除農村違法建筑,改造農房墻體立面,將家門口空地改造成“一米菜園”……以環境整治為起點,浦山村走上發展新路。
浦山村黨支部書記黃偉民介紹,靠著濃濃的畬鄉風情和美麗的村莊環境,村里引進企業投資,帶動村民發展民宿等特色產業,在家門口增收致富,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也連年翻番至100多萬元。
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隨著“千萬工程”持續深化,浙江美麗鄉村催生多元新興業態,助力三產融合發展。
2022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565元。
“‘千萬工程是造福千萬農民的民心工程。”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說,這項工程給農民帶來了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
切身的獲得感、幸福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深入人心。
經歷多年快速增長,21世紀初的“中國水晶玻璃之都”——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生態幾乎走向絕境:每天直排1.3萬噸水晶廢水、600噸水晶廢渣,加上印染、造紙等污染,導致縣域85%的河流變成“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隨著“千萬工程”大力推進,浦江鐵腕治水:水晶企業關停并轉,從2.2萬家驟減至526家,其中400多家集聚到園區發展。
“那時候不少企業想不通,為什么有錢不賺,現在就完全理解了。”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福民坦言。
今年56歲的張福民是浦江縣浦陽街道石馬頭村村民,從家庭作坊到入駐產業園,如今企業年營收突破3000萬元、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他做水晶已經30多年,但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千萬工程”改變了浦江。美麗的浦陽江煥發新生,經受生態洗禮的水晶產業規模、附加值持續提升,農民在現代化產業園區里就業創業。
“千萬工程”實施20年,浙江搶先一步下好了這步關鍵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順勢展開綠色產業布局,又開啟了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程度走在全國前列。
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走進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村民門前屋后花木成林,村里蘭花基地幽香撲鼻。去年,這里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2萬元。
“生活在像花園一樣的村莊里,真是幸福!”90歲的村民劉阿錦每天早起在鄉間小道漫步,然后到村里黨群服務中心“健康小屋”測血氧、量血壓。
去年,柯橋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605元,在浙江90個縣(市、區)排名中位居榜首;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60,是浙江省發展最協調均衡的縣(市、區)之一。
在“千萬工程”引領下,村美人和共富成為浙江鄉村發展最動人的形態,這也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下扎實基礎。
2022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1.90,比上一年度縮小0.04。
事實上,這一數據已經連續10年縮小,表明浙江鄉村穩步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實現共同富裕未來可期。
在浙江,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正在穩步推進,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輻射帶動百萬農民共同發展。
農創客扎根鄉村、面向市場,隊伍不斷壯大,折射浙江統籌城鄉邁上新臺階,也為浙江爭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領域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對于高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浙江省提出把提高縣城承載能力與深化“千萬工程”結合起來,在城鄉融合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以統籌城鄉的思路來抓鄉村建設,既是順勢而為的務實舉措,也是城鄉融合發展步入新階段的標志。
從美麗鄉村到美麗浙江,再到為美麗中國建設探路,走過20年的“千萬工程”展現出的時代生命力,正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帶來更多有益啟示。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