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平
《實踐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領會《實踐論》中關于“知”與“行”的論述,掌握蘊含其間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黨員干部提高履職能力,對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1937 年,中國革命正處于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轉折時期,與此同時,曾在黨內占統治地位的教條主義等錯誤使中國革命遭受極大損失。在形勢和任務的迫切要求下,7 月,毛澤東在延安寫下了《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其中第二章第十一節就是“實踐論”。新中國成立后,經修改完善,1950年12 月29 日,《實踐論》正式刊發在《人民日報》頭版。
《實踐論》是毛澤東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著作,是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披露和揭示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實踐論》的開篇即指出舊唯物論關于認識論的缺陷——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提出:實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認識主要依賴于“物質的生產活動”,人借助一定手段有意識地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都是實踐的范疇。強調:人獲得知識的途徑和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都是實踐,認識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實踐論》批判了“唯理論”和“經驗論”,并對兩者自身的片面性進行論述,指出它們缺乏整體認識觀,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和辯證性,盡管存在局部及片面的真理性,但是在認識的全面性及全體上則是錯誤的。
《實踐論》堅決反對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認為它們都是主觀和客觀相分離,認識和實踐相脫離,從而不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一,實踐也就失去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實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繼承和發展了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即知行統一觀。
《實踐論》明確了認識的來源,反對舊唯物論,認為觀察認識問題要結合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展,指出人的認識主要依賴于實踐,即“物質的生產活動”。強調“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揭示認識來源于實踐,而非認識決定實踐。
第一次飛躍:從感性到理性。《實踐論》指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認識的深化的運動。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和理性是辯證統一的,它們都統一于實踐,只不過層級不同,認識的本質就是通過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對接觸的東西加以整理和改造,從而提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來。
第二次飛躍:從理論到實踐。《實踐論》強調,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只是認識過程的前半部分,關鍵的核心在于要通過理性認識去發揮能動作用,從而實現“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理論到實踐的飛躍是“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認識是否正確,必須再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充實,以理論指導實踐,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
《實踐論》強調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次反復,即發現真理的過程往往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不斷試錯、反復比較的過程。“許多時候須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經過反復多次的驗證之后,階段性的認識可以算是完成,但整個認識運動并沒有完全結束,須緊隨客觀情況的新變化推移和發展。
《實踐論》始終堅持唯物主義的真理觀,指出“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判定一個理論是否為真理,關鍵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真理之所以為真理,不僅在于其創立,更在于其回歸實踐的檢驗。世界萬物都是發展運動著的,絕對的真理蘊含在萬物運動的各個相對階段,只有通過實踐,對每個階段的認識達到系統而充分的時候,構成系統的真理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強調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運動而發展的。
今天,黨的二十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遵循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新時代新征程,黨員干部要全面系統地掌握《實踐論》的精髓要義,從中汲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力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全面系統掌握這一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把握蘊含其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不懈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深化認識,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意識和工作創新活力,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運用到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以強有力的理論指引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
堅持主客觀統一,客觀實際地解決問題。
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要摒棄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堅持“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一是要做到主觀服從客觀,尊重客觀實際的第一性,在充分把握客觀實際的前提下,認真分析研究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二是要善于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反思失敗的原因,提升自己認識客觀規律、把握客觀實際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避免問題重復出現。
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工作中,要善于把握與群眾的關系,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廣泛地聽取群眾內部不同群體的意見,杜絕片面的認識和處理問題。要向群眾做好宣傳工作,鑄牢群眾的思想根基,從而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黨的各項決策得到有效實施。
堅持實事求是,秉持“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觀點。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我們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提高履職本領、強化責任擔當的有效途徑。作為我們黨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把握客觀規律性的具體表現之一,做好調查研究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能力。扎實開展好調查研究,一是要把握調研主題的實用性,要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二是要注重調研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關聯影響和制約因素,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三是要正確認識事物內部的規律,找準制約問題解決的內在因素,準確總結和提煉調研材料。四是要運用好調研結果,準確掌握制約問題解決的主客觀因素,制定對策、解決問題,并及時跟進作出調整。

橘子洲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 (劉薇薇 攝)
善于總結經驗,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力量。善于總結和提煉經驗是貫穿《實踐論》的重要實踐方法。總結提煉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手段,是實踐主體不斷提升自我認知的必然要求。缺乏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就不能深刻把握客觀事物運行規律,進而難以探尋和發現真理,實踐主體的社會實踐就會變得盲目。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繼承和發展符合客觀事物運行規律的實踐經驗,摒棄違背客觀規律、阻礙事物積極發展的冒險主義、經驗主義。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提高對真理的認知,是黨員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提高認知的重要方式。黨員干部要堅持學習,敢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認知水平,提高履職能力,為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