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興龍 亓浩 楊睿 張凝灝
摘要:本文就海南東南沿海復雜的地形地貌環境下進行的考古調查工作進行了探討。以區域歷史時期文化發展序列為基礎,結合調查數據分析認為,該區域地下古代文化遺存多分布于臺地和緩坡等淡水充沛的地理環境中;目前該區域所發現的歷史文物遺存以唐宋之后為主。調查認為,海南東南沿海地區的大規模開發,與唐宋之后逐漸發展壯大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關系密切。
關鍵詞:海南;東南沿海;考古調查;臺地;地形環境
從海南省以往的考古工作成果可發現,古代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對海南島的開發與利用在20 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自漢唐以來,隨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管理不斷深入,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加,生產力的提高,促使海南東南沿海區域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的發展①。因此,古代人類活動遺留的文化遺存相應逐步豐富起來,而豐富的文化遺存補充了考古學觀察視角所需的線索。
對海南東南沿海區域開展的歷史時期考古調查工作,是環海南島沿岸考古線索調查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主要是通過踏查、鉆探以及試掘的方式,以采集文物標本和分析地層堆積為工作手段,對新發現文物點或原有遺址進行復查,用以初步研究(包含但不限于城址、市井、港口、海防等)海南島與周邊地區商貿交流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古代遺址。
本文從地理環境、調查方法、調查數據、文化遺存現狀,以及近幾年海南沿海地區發現的地下遺存(以歷史時期為主)的分布特征等方面,試圖總結分析關于海南沿海地區考古調查的一些問題、方法和經驗。
海南島是一座典型的熱帶地區大陸島,島內森林資源豐富,降雨充沛。自漢唐以來,隨著沿海區域人口的增長,原有的森林資源與不斷增加的人口形成嚴峻的矛盾。長期以來森林植被受到人為破壞、水力和風力侵蝕等多重外力作用,導致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②。
海南島東南沿海區域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海岸線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弧形趨勢,區域內濕地、河流、潟湖縱橫交錯,丘陵 、山前平原四散分布。在低矮的丘陵、臺地,地表植被覆蓋較少,以農田、林地類型為主,踏查中往往能夠采集到數量可觀的陶瓷器殘片等遺物,可以展開較大規模的“拉網式”調查;而在地勢低洼、水網密集、植被覆蓋較多的區域難以進行較大規模的踏查工作,因此很少有古代遺物的發現。
田野考古調查是以實地勘察為主要手段,搜尋、發現、了解相關古代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并進行客觀、科學的觀察與記錄,為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③。目前采用的考古調查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傳統考古調查和區域系統調查。傳統考古調查是對區域內所有古代遺址進行的普遍調查,要求盡可能采集調查范圍內所有遺存,工作過程中講求“靈活、協作、及時”的工作理念④,針對采集信息及時制定調查路線、調查區域等的調整。區域系統調查是對特定目標區域采用拉網式調查,并進行系統性遺物采集的調查方法,調查時更側重分析時代變遷中文化遺存的特征變化。區域系統調查對參加人員的專業水平、調查區域的選擇、設備裝備、地表現狀、遺物采集等方面要求更加嚴格。
本文所涉及的海南沿海區域歷史時期文化遺存現狀調查,以地表踏查為主,綜合利用鉆探和試掘方式對遺址區進行初步的分析判斷,以便獲取有效的考古學信息。調查實踐期間,克服了地表植被茂盛、高溫多雨等諸多不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對擬定調查區域展開全面的考古調查、鉆探等作業,排除了多處調查目標點,對已發現的遺址進行重點勘探與試掘工作。本次的考古調查實踐以區域系統調查所需要的拉網式調查為主,但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實際工作時往往會略過難以涉足的地表植被茂密區,而較多的遺址或文物點發現于山坡或臺地的農田、果園以及經濟林等區域。所以調查時會結合傳統調查方法中“靈活、協作、及時”的工作理念,在普遍踏查的基礎上對疑似點進行重點調查。調查過程中運用現代化工作手段對遺址進行GPS定位,并建立遺址現狀三維模型;將新發現的遺址和文物點及時上報文物管理部門。
本次考古調查中發現,較多區域受制于地形條件、地表植被以及土壤結構等自然因素,難以進行全面系統的網格式踏查,環境因素對今后的考古調查工作仍是一大考驗。以下為不同區域、不同地形條件下的實際調查情況及相關數據。
(一)陵水新村港北部調查區
該區域位于陵水新村港北側至三才鎮南部,地勢整體北高南低。西、北部地形起伏變化較明顯,農田廣泛分布,南部則多為水產養殖區,水網密集、河流眾多。北部的調查,以位于山坡和臺地等地勢較高區域的朝美村南及散山坡遺址為例,闡述該區域的文化遺存埋藏的基本情況。其中散山坡遺址地表采集較多的青瓷殘片和少量琉璃器殘片等遺物,初步確定時代為宋元時期,文化層埋藏深度在0.5~1米,土質為沙質黏土或沙土。但在試掘時發現部分區域地層堆積雜亂,距地表約0.5米處的土層中,仍發現擾亂痕跡。在朝美村南遺址發現有大量的夾砂陶殘片,年代暫未確定;除陶片外,還發現有較多的瓷器殘片,時期為宋至明清時期。通過解剖和鉆探,發現文化層位于地表下0.1米,而0.5米下為土質堅硬的灰黃色沙土層。綜合調查情況,該區域地下可能分布有史前、宋元及以后的文化遺存。
該區域的南部,調查范圍為新村港北部的涉水區。其中,在港圮村西的魚塘邊發現陶片和古代伊斯蘭教珊瑚石墓葬群;在其南部的魚塘邊發現較多的明清時期瓷器殘片。在灶仔村碼頭的灘涂地,發現數量較多的清代青花瓷殘片。此外,還發現有少量銅錢,以明清時期為主,極個別可辨為清代時越南產。
(二)萬寧小海南岸至神州半島北側調查區

該區域地表西部、北部以丘陵和山前平原為主,中部、南部水網密集,東部則為海岸線。小海的南側、烏場海北側的臺地以及東澳鎮南側臨水的高臺上均發現有古代文化遺存。其中烏場海北側的春園村南地表為近現代墳地和防風林,除在地表采集到的少量青瓷和青花瓷殘片外,還發現有文化層堆積的現象,文化層埋深距離地表0.2—0.6米,土質為沙土,結合度較差,初步判斷為一處宋代至明清時期的古遺址。在臨近蘇宅村近現代墳地的地表發現少量瓷器殘片,但未發現文化層堆積的現象。東澳鎮南側臨水的封丁村西部高臺墳地發現少量瓷器和夾砂陶殘片,另在臺地斷面處發現文化層堆積現象。其文化層埋深距地表0.15~0.5米,土質為沙質黏土,結合度較差,初步判斷其為一處宋代至明清時期遺址,因所發現的夾砂陶殘片較小,不能辨認器型特征,暫無法確認該區域是否存在更早時期的文化層堆積。
在上述區域內發現的遺物均位于岸邊高臺的墳地,暫未進行鉆探等更為細致的調查工作,所以本次調查未確定這兩處遺址更為詳細的埋藏特征。另外,在鏡門嶺及東山嶺周邊山前平原調查時,發現地表多為水田,地面踏查幾乎未發現古代遺物。為了探明該區域地下是否存在古代文化層堆積現象,調查中采用梅花樁布孔或平行布孔方式進行鉆探,探孔間隔20~50米,探孔深度均在1.5米以上,并對土質、土色和包含物等信息做了記錄。從記錄情況分析,地層分層現象明顯,并且在埋深較深、碳含量較多的灰黑色土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植物根莖,初步推測為野生植物在自然環境下的無序堆積,非古代農業耕作形成的人工干預地層堆積。
本次田野考古調查采集對象多為地表遺物或斷面遺物,通過對現場發現的古代遺物包含的考古學信息進行解讀,可以初步判定區域內地下文物埋藏的時代特征、器物流通以及與外界交流等基本情況。頻繁、長期的對外交流、生產生活等人類活動會形成豐富的人為痕跡,這些人為痕跡在遺址的形成中表現出鮮明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并且,同一區域不同時期文化層的疊加可以表現該區域內文化特征在時間上的延續與變化。
海南沿海區域山坡臺地與低洼平原相互交錯,且區域內降水豐富,導致古代人類多選擇在交通、給排水更為便捷的區域進行社會生產及生活,如地勢較突出的臺地與山坡的緩坡處。通過調查發現,這種類型的地形更容易發現古代遺物,以及相應的文化堆積。而地勢平緩的水田和草地,通常難以進行除耕種外的其他社會生活生產活動。在這類地形條件下一般難以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層堆積。在考古調查工作中,地面踏查很難在地表采集到文物標本,需進行大范圍的鉆探以便尋找有效線索。基于本次調查發現的文化遺存現狀如下:
調查時發現的文化遺存多為史前時期和唐宋以后的時期,很少發現漢至唐宋期間的文化遺存。體現了史前、明清遺址多,漢至宋遺址少的基本特征⑤。唐宋以后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這或許反映了海南島自唐宋以后逐漸加強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開發和發展。另外,唐宋以后的文化遺物多為瓷器殘片,且產地多為福建、廣東等地,源自海南本土的遺物和遺跡在明清時期才大量出現,如元明清時期的福安窯窯址⑥。
某些區域在地表能夠采集到文物標本,而經過鉆探或試掘卻發現文化遺存數量少、保存現狀較差。經調查研究發現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沿海土質特性造成遺物遺跡不易存留、沉積,限制了文化層發育。該區域土壤多為沙質黏土,而高溫多雨的自然條件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包含古代文化遺存的地層很難疊加堆積,也就難以形成大規模的文化層。二是時空跨度小,地層堆積薄。本次調查重點關注自唐宋以來的海南沿海區域考古學現象。海南沿海區域的大規模開發是自唐宋以后才逐漸得到發展的,在遺址的形成過程中較難產生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層分層現象。三是現代化農業和近海養殖業造成文化層的擾動及破壞。近現代農業的深耕細作破壞了沿海地區的文化層,沿岸魚塘、蝦塘等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嚴重擾亂了原始地層的堆積。此外,近年來沿海區域的大規模城市化開發建設存在違規破壞的情況,也導致地下文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⑦。
綜上,本文闡述了本次對海南東南沿海區域地下遺存堆積的調查情況,并對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總結了該區域文化遺存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通過考古調查表明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古代文化遺存數量較多,分布較廣;第二,調查時發現的遺址,大部分位于山坡、臺地上,并且遺址附近多存在河流,淡水資源相對充沛。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海南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影響,而該區域恰好分布較多臺地和山坡,因此古代人類因地制宜,選擇在具有較好的給排水條件和交通更為便利的山坡與臺地進行生產、生活;第三,海南東南沿海區域發現的遺址點,堆積分布的范圍普遍較小,地層堆積較薄。該區域地表土壤類型以沙質黏土為主,土壤顆粒較大,結合度較差,又因唐宋以來過度開發林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難以形成大范圍、多層位、多時期的文化層分布;第四,存在較多山坡及臺地類型的遺址,不易形成文化層堆積。該類型的居址在存續期間,受地形地勢影響,經過流水反復的沖刷,生產生活遺存難以原地埋藏保留,這些都是文化層形成中的不利因素;第五,該區域發現的歷史時期遺存以瓷器類的生活器用為主,通過研究發現其產地多為福建和廣東等沿海地區。第六,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信息不夠豐富。對于我們期望開展的歷史時期考古研究來說,目前獲取的調查信息關聯度不夠,難以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

此外,本次調查前期通過查閱文獻搜集了該區域歷史時期港口碼頭的記錄,并以之為重點,期望發現該區域存在對外貿易相關古代遺址的證據,以便明確海南島與外界貨品交流、交通的路徑及方式,但此類設施的存在由地形及環境決定,往往持續使用至今,目前沒有發現能夠直接指向此類遺址具體位置的線索。
通過調查研究,目前該區域所發現的歷史時期文物遺存以唐宋之后為主,這個現象說明,海南東南沿海區域隨著唐宋以后的人口增加、社會發展,人類在對土地的改造中遷徙、繁衍和生活,顯示出海南東南沿海地區的大規模開發與唐宋之后逐漸發展壯大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關系密切。調查時發現的唐宋以前的文物極少。在今后海南島沿海其他區域的考古調查工作中,需要更加關注依托于港口、貿易、海防等與外界直接交流所形成的遺跡、遺存,以期發現更全面、直接的文物線索。

作者簡介
安興龍,甘肅天水人,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田野考古。
注釋
①黃兆雪、李超榮等:《海南省昌江縣錢鐵洞 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年第241-246頁。
②顏家安:《海南島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南京農業大學,2006年第292頁。
③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頁。
④呂賓,夏福德:《我國傳統考古調查與區域系統調查比較—以江西撫河流域、魯東南沿海地區的調查為例》,《文物春秋》,2021年第33-40頁。
⑤丘剛:《海南歷史文化大系 文博卷 海南古遺址》,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2頁。
⑥郝思德等:《澄邁縣福安元明清窯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75-276頁。
⑦壽佳琦:《海南考古三十年》,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2-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