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艷 何得錦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隊伍建設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也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中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從幼有所育朝著幼有優育的目標前進,而幼有優育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保教隊伍的整體素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保育員的素質與專業地位必須得到重視,其必然成為關系到保教整體質量能否提升以及可以提升到何種水平的重要因素。
新時代保育員職業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保育員角色重新定位是實現幼有優育目標的重要保障。近些年,對幼兒教師的學歷、培訓以及資格認定等要求在逐漸提高,相較而言,對保育員的要求卻是滯后的,無法適應改革的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標準》對“保育員”的職業定義是:“在托幼園所、社會福利機構及其他保育機構中,輔助教師負責嬰幼兒保健、養育和協助教師對嬰幼兒進行教育的人員”。不難發現,對保育員的職業定位是專任教師的輔助者,雖然也強調了需要對嬰幼兒進行教育,但強調的力度還不夠,比重還應繼續加大。要把保育員職責的再認定作為加強幼兒園保教隊伍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來看待,不斷促進保育員轉變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專業工作者。這不僅是保育員成長的必經之路,還是打破傳統保育觀念刻板印象,提升保育員專業地位,明晰我國保育人員職業定位的有效途徑。
保育員角色重新定位是貫徹幼兒教育先進理念的必然要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可見,幼兒園的保教關系強調幼兒園保、教是一個有機整體,保育與教育是促進幼兒發展過程的一體兩面,凸顯了對兒童身體健康、生活愉悅、心智發展的同等重視。當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幼兒園的活動是生活化的,生活化強調參與者的共同經歷、共同生活,也就是通過日常的互動促進彼此的成長。保育員和教師作用同等重要,都是幼兒成長與發展路上的呵護者和引導者。保育員和教師是否具備高度統一的保育理念、工作配合是否默契,是影響幼兒園保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未來幼兒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就是要具備一支素質過硬的保教人員隊伍,而這取決于教師和保育員的職責的整合,共同以幼兒每日的生活為基礎,開展有質量的活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幼兒園保育員的工作內容、工作內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保育員角色的改革要求被推到了前臺。
保育員的專業素養亟須明確
幼兒是在各種關系中學習的。他們需要愛他們的成人來保護他們、培育他們、幫助他們學習,幼兒通過成人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發生的長期的、穩定的、良性的互動,實現著全人的發展,而無論是教師還是保育員在這種積極的關系的建立中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保育員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為同樣對幼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保育員也應該是教師,要融入教師角色,發揮教師的作用,以教師的角色來應對一日工作中的教育情境。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高質量教育的追求,保育員的角色也應該向更高層次發展。《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規定保育員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培訓和專門任職資格鑒定,在職前要接受規定課時的培訓與學習,并到國家制定的任職資格鑒定處通過考試取得證書,這是最基礎的要求。此外,新時代對保育員專業素養的規定還應該重點強調兩大方面:
一是保育員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德立身,立德樹人。保育員應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具體來講,保育員要愛崗敬業,關愛幼兒,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幼兒,關注幼兒的成長,保護幼兒的安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樂于為幼兒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遵紀守法,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的義務,自覺維護幼兒與自身的合法權益;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鉆研,富有愛心、耐心、責任心。此外,保育員還應該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自我控制能力和積極的應變能力等。
二是保育員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和持續學習的意識與動力。保育作為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價值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對幼兒的生活照料和安全防護上,而是必須要將保育工作視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根本手段。為此,保育員除了需要具備有關傳染病特征與預防、幼兒心理發展、幼兒身體發育、幼兒營養學等諸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衛生管理、幼兒的生活管理以及參與教學活動方面的技能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機智,對班級的活動要十分熟悉,在一日生活中融入教育因素,滲透教育理念,并能夠通過觀察,留心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況,引導幼兒參與活動,并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記錄和評價。再有,保育員還應該具有持續學習、終身發展的理念,要有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在教學中實現不斷更新和完善。
保育員轉型面臨的關鍵挑戰需要直面
保教原則要實現從“結合”“并重”到“融合”“一體化”的轉變。在我國,有關幼兒教育發展的多個文件中都強調了“保教結合”“保教并重”的原則,例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該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兒童富有個性的發展。”《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并重”指不分主次,平等對待,其實質是對兩個獨立主體的關系的一種描述,兩者的相互關系如何并不明確。“結合”指人或事物間密切聯系,保教結合是指教學活動中結合保育,一日常規中又結合教育,重在強調過程的融合,但在實踐中,結合的度和結合的質量難以把握。“并重”和“結合”的原則實質是在“保”與“教”分割的前提下討論的,本身就是把保育與教育分開來的,歸根結底是對教育概念的窄化。“融合”和“一體化”是對保教關系更為準確的表述,具有明顯的系統論特征。所謂系統論就是以系統為對象,從整體出發來研究系統整體和組成系統整體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從本質上說明其結構、功能、行為和動態,以把握系統整體,達到最優目標。“一體化”的、“融合”的保教不是將保育和教育內容進行機械合并式縫補,而是有機滲透式的整合,教保相通、有機結合。
將保育員素質、準入標準、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提升進行一體化設計,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在新一輪的提高幼兒教育質量行動中,保育員隊伍的專業素養已經成為學前教育師資保障的短板和瓶頸。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兒童的發展特點認識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幼兒園保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且在有關法律法規和理論表述中,保育員是區別于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人員,他們往往不被視為教師,從而導致了幼兒園保育工作出現了現實的價值迷失,并由此引發了實踐中保育員隊伍建設遲滯和保育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絕大部分幼兒園都是自主招聘保育員,其招聘的具體標準雖然不盡相同,但其核心都只是簡單要求有帶孩子的經驗、熟悉孩子的生活環節、掌握照顧孩子生活的技能等,可謂極其籠統、模糊,既無學歷方面的門檻,也無業務能力上的具體要求。這種低門檻的準入方式決定了當前幼兒園保育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在話語權、職稱評定、發展空間等方面都遠遠弱于幼兒園教師。
我國諸多政策法規中就幼兒園專任教師的職業進行了明晰規劃,對其要求、任務、工作目標等均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然而對保育員這一群體的職業定位、作用、權利、義務缺乏清晰界定,使得保育員處于“地位重要而無地位、作用重要而難發揮、權利應有而無權、義務都有難躬行”的尷尬境地。從長遠來看,應改變對保育員的看法,政府應該出臺專門化的政策對保育員的地位、權利和義務等進行明確,重新認識和肯定幼兒園保育的本體價值,發揮政策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加強幼兒園保育員隊伍建設,提高保育員的專業素養與專業地位。短期來看,應加強對幼兒園保育員的職業素養現狀與生存狀況的關注,研究保育員培養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保育員的專業成長,整體提升保育員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