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葉



摘要:雨在中國造園文化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雨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境感知方式。利用雨進行造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營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排建筑、植物、水體、山石等元素,營造可游可居的立體雨景畫卷,雨景的意境對現代雨水景觀的營造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其意境生發在現代技術滲入下中得到了進一步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雨景 中國古典園林 風景園林 意境
雨,在園林中可觀、可聽、可聞、可感。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雨景豐富的內涵,雨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吟誦、描繪,明代詩人李東陽的《聽雨亭記》這樣寫道:“雨至眾葉交錯有聲,浪浪然, 徐疾疏密。若中節會,其心冥然以思,肅然以游,若居舟中,若臨水涯,不知天壤間塵鞅之累為何物也!”道出了聽雨徐緩急驟、疏密錯落的閑適心境。
雨往往以獨特的方式附生于園林之中,將雨的詩情畫意是中國古典園林不可或缺的一景,結合其他園林要素營造景觀,雨景意境悄然而生。
一、雨景的文化內涵
(一)宗教內涵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體現了古人對雨水由來的思考。雖然古人無法解釋雨是如何產生的,但雨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人們相信“雨有靈性”,給雨賦予宗教信仰的內涵,將雨神化,并修建廟宇,舉行一系列的求雨祭祀儀式。
雨的宗教化,是人類賦予雨最初的文化內涵,是人們看雨、觀雨、思雨后,最樸素原始的認識和對人力不能及的祈求,以解決生活及農耕之所需。
(二)民俗內涵《詩經》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描述了降雨潤萬物的情景,直觀樸素地陳述了雨對于農業的重要性,這也是人們對于雨的第一認識。
“春雨貴如油”“一場秋雨一場寒”等大量民俗諺語均體現了雨水對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谷雨等節氣是降水現象的反映,也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此外,每逢風雨失調,人們都會到龍王廟燒香祈愿,祈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這種民俗文化延續至今仍然影響著現代社會的雨水文化。
(三)美學內涵人們對于雨的認識,除了祭祀祈求外,也賦予了其美學內涵。文人士大夫等認為雨本身是有思想和情緒的,尤其是園林中的雨,充滿詩情畫意,歷來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古人借雨抒情、以雨寄思,留下許多蜚聲中外的詩詞和畫作,王羲之的《蘭亭序》傳達了興盡悲來、感慨萬千的心境感悟,米友仁的《溪山煙雨軸》營造了煙鎖霧籠、蕭條稀疏的深遠意境。雨景既體現了自然萬物的美學價值,又傳達了詩畫中人文思想。
(四)人文內涵雨具有千萬變化的形態,人們通過無數次的感悟產生情感共鳴,轉化為內心積淀。如春雨的喜,秋雨的愁,細雨的綿,驟雨的涼等等。或悲或喜,或禪或道,人們將心境外化至雨的物象中,就賦予了雨人格化的思想內涵:喜樂之雨:雨被賦予希望、豐收、生命等樂觀情感?!昂糜曛獣r節,當春及發生”。人們賦予了雨潤物細無聲的高貴品格。拙政園卅六鴛鴦館楹聯;“綠意紅情春風夜雨,高山流水琴韻書聲?!睜I造了和風細雨、萬物復蘇的美好景象。
悲苦之雨:是指雨被賦予悲秋傷春、離愁別恨、旅恨閨怨的悲苦之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借雨景的蕭瑟凄涼抒發內心的悲切孤寂。留園涵碧山房對聯:“卅年前曾記來游,登樓看雨,倚檻臨風,俯仰已成今昔感?!痹娙嗽谟昃盃I造的獨特環境中,感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禪意之雨:即賦予自然事物以更為理性的認知。佛教的傳入讓中國文學在表達悲喜情感之外,多了一種選擇,禪意之雨就是如此。高義園對聯:“老樹蔭濃新雨后,空山寂靜夜禪初。”雨滋養萬物,清洗萬物?;⑶鸹ㄓ晖づc佛結緣,千人坐、點頭石、白蓮池等景觀充滿佛教色彩,營造淡泊雅致的深遠意境。
二、雨景的意境感知
(一)聽覺感知雨本無聲,落到建筑、植物、水面、山石等不同要素之中,便有了滴答、沙沙、嘩嘩、淅淅瀝瀝等不同的聲音。古人通過殘荷聽雨、蕉窗聽雨,將自身的內心情感投射到雨的物象中,創作“留得殘荷聽雨聲”“小樓一夜聽春雨”“蕭蕭暗雨打窗聲”等大量古詩詞。聽雨而非雨,是雨聲所擁有的獨特意境。拙政園的聽雨軒、留聽閣、留園的聽雨樓和小蓮莊的聽雨亭等均是以雨聲造景的。通過“聽”的方式感受自然,園林意境由此悄然而生。
(二)視覺感知觀雨花,賞煙雨,品雨滴,是雨的視覺感知方式。雨滴屋檐,似珠似線,如聽雨軒窗外的雨簾;雨落水面,銀花四濺,如拙政園小飛虹的雨花;淅淅細雨,煙霧蒙蒙,如嘉興南湖煙雨樓的湖煙;雨的大小、急緩、疏密、聲音、形態等都會對視覺感知產生影響。與亭、臺、樓、閣、榭、山、水、花、樹、人等構成不同組合,通過文人的視覺感知形成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
(三)空間感知雨渾然與天地之間,雨千變萬化的形態給人以不同的空間感知。宗白華《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說道:“風風雨雨,也是造成間隔化的好條件,一片煙水迷離的景象是詩境,是畫意?!睂徝乐黧w和客體之間有間隔,呈現出虛無夢幻,若隱若現的意境。
雨霧,讓原本清晰的物象變得混沌模糊,從而拉開了人與景的距離,產生了一種“霧里看花”的距離美,“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繪了雨霧籠罩,湖山蒼茫的西湖雨景;而雨聲,拉近了人與景的距離,就真真假假、忽隱忽現的距離中,雨的空間感得以體現。另雨的時間動態也會帶給人不同的空間感知?!敖涤暧麃?,浪白風初起”,雨前,烏云籠罩,氣氛壓抑,園林的空間顯得局促、壓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雨后空氣清新,視線開闊。雨的空間營造無關于實際空間,而是氣氛上的、心境上的,在特定的環境中能夠引發了人們的不同情緒,營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美。
三、雨景的景觀營造
中國古典園林在營造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園林要素的造園手法,也要充分考慮氣象變化存在的偶然性和突發性。雨的流動性和可塑性給予了園林景觀更多可能性,借助雨景,園林中的亭臺樓閣、花石草木等能展現其變化莫測,富有生命力的獨特意境。結合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要素的營造經驗,可以總結出雨景意境的景觀營造方法。
(一)雨與建筑
園林建筑是一種人文景觀,也是園林造景要素之一,亭、臺、樓、閣、廊、榭、軒、舫、廳堂等都是園林建筑的基本類型。錯落有致、布局靈活的園林建筑可以擴大和豐富園林空間,在雨與建筑之間形成富有意境的雨景。
1.建筑作為雨景的背景
園林建筑是雨中一景,自然也是雨景意境的營造要素之一,建筑形式、材質、位置、周圍環境等條件的不同,都會影響雨景的審美意境。
雨落在大片的水域中往往可引起煙霧環繞的蒼茫之美,建筑若隱若現,點綴雨景,更顯意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嘉興南湖煙雨樓,因煙雨詩意而得名。建筑本身并無太多特別之處,但每遇雨,整個南湖就像換了一層布景,湖煙四起,雨在人與景之間,豐富了景觀層次,湖心島上的亭、臺、樓、閣廊等建筑隱約依稀(圖1),景物隨著距離一層一層淡去,最后融入蒼茫的雨霧之中,如一幅淺絳山水畫。
2.建筑作為雨景的觀景點
園林建筑具有休憩和觀賞的作用。人在建筑內可免去雨水濕身的困擾,還可透過窗戶和帷幔傾聽,靜思、感悟雨景,增加了賞雨之趣。
樓臺常作為觀景點。煙雨樓便是游觀登眺之所(圖2),雨天登高遠眺,視野寬闊,煙雨籠罩天地,原來眼前的景物這時都融于雨中,雨霧遮蔽了突兀的城市建筑和雜亂的景物,倚欄遠眺(圖3),依稀可看見一葉扁舟蕩漾湖中,猶如天上游,如云如霧,雨景的距離美由此產生。
亭在園林中都置于高處或醒目處,常作為點景建筑。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位于中部景區的交點,“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景色自然映入眼簾。張宣題倪畫《溪亭山色圖》詩云:“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蓖ぞ蹟n四周松散之眾景,呈現一派春雨洗禮過的明麗景象。荷風四面亭將四周滉漾的湖水、青翠的植物、淡雅的荷香都收斂在亭,游賞者置身亭中,視野開闊,在雨天可觀賞“圓荷瀉露”“跳珠濺玉”等動人畫面。
廊也是極佳的雨景廊觀景點之一,有頂覆蓋,空間通透,可避風雨,是一種可“引”可“觀”的建筑形式。拙政園中的聽雨軒有曲廊相接,狹長而通暢的空間連接景點之間,下雨時,既可在軒內靜坐聽雨;又可在廊下漫步賞雨,移步異景,使得園內景色更具動態;還可行至玲瓏館前近距離觀賞雨落屋檐,跳珠濺玉,疏雨戲魚的美景,情、景、聲、色交融滲透,既目飽清樾,又耳飽清韻。
3.雨景與建筑的滲透交融
園林建筑的青瓦、墻體、窗戶等都是雨景營造的構成要素。雨景借助園林建筑豐富景觀層次,園林建筑借助雨景渲染賞景氛圍,二者互融滲透,創造園林意境。
“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雨落在屋檐之上亦可形成獨特的審美意境,園林中特有的“檐雨”便是由于園林建筑的瓦壟——瓦溝——飛椽——滴水的構件組合形成(圖4)。
留聽閣兩邊臨池,四周開窗,屋頂青瓦層層疊疊,每逢落雨,檐雨珠簾,倚欄聽聲,或輕或重,或急或緩,或快或慢,頗有情趣。留聽閣是抽象的舫形建筑,巧妙地將建筑與水景融為一體,特殊的室內空間使觀賞者猶如置于船舶之上,憑窗觀荷,透過雨簾欣賞在雨中的枯荷,更顯空曠寂靜。
此外,書法術語“屋漏痕”便是來源于雨水與建筑的互相交融滲透。所謂“屋漏痕”,即雨天房頂漏水,雨水順著墻壁而下,滲入墻體肌理,留下自然、斑駁、厚重、流動的痕跡。
“屋漏痕”是一種特有的雨景審美意象。留園中就有許多“屋漏痕”的蹤跡(圖5),青褐色的水痕蜿蜒于粉墻上,與墻根下植物和假山構成自然和諧的景致。隨著長時間的雨水沖刷,“屋漏痕”的顏色愈發深沉,軌跡愈發明顯,層次愈發豐富。
留園內形式各樣的漏窗與周圍深深淺淺的水痕,以一種古樸厚重的美學形態展現著景觀的時間性。在此,雨景借助建筑墻體營造了一種自然、厚重、符號化的大美意象。
(二)雨與植物
竹、芭蕉、荷花、梧桐等常常一起構成意向群,在園林建筑墻根下、假山旁、水岸畔點綴適當植物,與雨相結合,或瀟瀟或瀝瀝或點滴在心,充滿雅致的韻味。
1.植物阻擋雨營造聲景
拙政園聽雨軒臨窗種植芭蕉,芭蕉葉大承雨,不需要借助屋檐或者離聽雨點較近,便可聽見雨打芭蕉的點點滴滴。杜牧寫下詩句“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以此表達對雨打芭蕉清脆之聲的喜愛。利用雨與植物互相作用產生的聲音來營造聲景,是雨景所擁有的獨特意境。
2.芳香植物融于雨營造香景
雨水沖刷粉塵,凈化空氣,且雨水會將花粉打落,所以雨后空氣清新芬芳。園林常見的芳香植物有荷花、桂花、梅花、玉蘭、牡丹等,借助風和雨,花香可形成“香遠益清”的嗅覺景觀。拙政園中的遠香堂前有一泓清池,遍植荷花,每雨后微風過處,陣陣荷香,自然氤氳出“雨晴陡覺荷香潤”的雅致韻味。
3.植物結合雨營造詩景
雨景與植物互相襯托更能引起人們的心境變化,尤其是竹、菊、荷等象征性植物。歷代文人墨客將植物人格化,創作大量詩詞,如“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竹寺過微雨,石徑無纖塵”等借雨后新竹抒發內心感悟,營造詩畫意境。
拙政園中梧竹幽居利用梧、竹營造清幽一景,隔竹相望綠漪亭,竹葉匯雨而下,淅淅瀝瀝,搖曳生姿,修廊遠映清靜素雅,隱隱綽綽,形成了虛實相生的情境。在雨霧中游園,園林更具清雅悠遠的詩意美。
(三)雨與水體
古人視水為園林中的“血液”與“靈魂”。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水體是園林造景的要素之一,園中之水至關重要,加以雨的修飾,呈現出別樣的意境美。
1.雨落湖澤,云煙縹緲
雨落湖面形成的水霧,帶給人深遠的意境感受。如嘉興煙雨樓,晨煙暮雨,雨天泛舟于南湖上,雨打湖面形成的水霧和雨簾本身使周圍景物籠罩在一片煙雨蒙蒙之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凝結為“煙雨南湖”獨特的文化與意境。
2.雨打荷塘,跳珠濺玉
水景遇大雨會形成片片漣漪,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景致,如此水面清音,兼具視覺美感與聽覺美感。因此,留聽閣臨池而建,便于游人賞雨、聽雨。隔著檐雨,可賞落在平臺上、水池中、園荷上四濺的雨花,可聽抑揚頓挫的雨聲,饒有情趣。
(四)雨與山石
山石結合雨營造意境的造園手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也頗為常見。利用疊石手法創造高度落差,便可以在雨天形成飛泉、流瀑的景象,營造觀雨意境。
環秀山莊雨與山石的造景方式十分巧妙,園林西北角和東南角的兩處假山均可以匯集雨水。問泉亭坐落在池中央,四面臨水,觀賞者置身其中,在暴雨時可觀兩股雨水匯聚山頂,沿著山石堆疊的山澗盤旋而下,在有限的空間營造了“咫尺山水,氣勢千里”之景,形成了最具建筑學詩意的“坐雨觀泉”的園林景觀意境。
四、雨景意境的現代應用
在古代,雨水被視作天神的饋贈,園林壞境因雨而美,洛陽八景之一的“銅駝暮雨”展現了古代雨水景觀的意境;到現代,人們不僅延續了古代雨景的意境,更是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從經濟和生態的角度發展雨水景觀,使之更好的服務于城市與人。
(一)體驗式雨景
現代景觀營造注重人性化,追求沉浸式體驗,充分調動人的感知系統。梅洛·龐蒂作為知覺現象學的奠基人,強調認識需要回歸存在本身,通過人的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來感知世界。
運用到雨景設計之中,就使得現代設計師必須理解雨的形式、色彩、質感、材料、光線和肌理等,利用這些直觀的感知刺激,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例如現代景觀中常采用水霧所帶來的視覺和觸覺的體驗來營造如夢似幻的雨霧;采用水幕墻所帶來的聽覺與視覺的體驗來營造雨打水面的噼啪之聲。
現代景觀借用技術手段,直截了當地營造感官體驗式的雨景意境。
(二)人文化雨景
現代公園與景觀環境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蘊含場所精神。諾伯格·舒爾茨的認為的“場所精神”是與真實環境緊密相連的,雨景總能勾起我們的回憶、想象和聯想,使我們想起家鄉多情的雨,江南的綿綿細雨。雨水景觀營造應文化為根,借助設計方法,將人們的歡樂、悲傷、平靜等情緒外化于雨景中。正是這種場所精神,使得雨水景觀不僅局限于物理空間,景與情的融合,雨景便有了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場所精神”。
海德格爾提到的“詩意棲居”已成為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方式。詩意的棲居離不開雨景的意境營造,雨景之所以能望向意境的高峰,是因為雨本身的物象特性與文化內涵可以在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產生反應,拉近人與景的聯系,帶給審美主體物象以外的思考、回憶、想象和聯想等等情緒感知。雨作為審美客體,其文化底蘊、藝術涵養、宗教魅力等內在精神提升了景觀人文價值,賦予了景觀生命和顏色。
(三)生態性雨景
在我國古代,云南哈尼梯田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雨水管理工程。如今雨洪災害引發我們對雨水的進一步思考,對雨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契機下,雨水花園、海綿城市、生態濕地等雨水景觀應運而生;蓄水池、滲透井、種植池、可透水鋪裝、雨水桶、滲水溝等雨水利用的技術方法也愈發成熟。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雨水管理策略,比如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Drainage System)、低影響開發理念(Low Impact Development)、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等。從生態建設著手打造雨水景觀,既可以解決雨洪災難問題,又營造了一個和諧優美、生態自然的雨景意境。
五、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精湛的造園手法和獨到的園林形式展現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對意境的追求使中國古典園林具有別具一格的內在魅力,雨景作為園林不可或缺的一景,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境,對我國園林乃至世界園林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展至今,對現代景觀和公園仍具有借鑒意義。
我國現代雨水景觀應繼承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雨景的意境營造。不僅需要展現詩情畫意的審美意境和情景相融的文化底蘊,還要運用現代技術,建設生態可持續的自然人文式景觀,在中國古典園林雨景的意境營造基礎之上,全面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完善景觀建造技術,促使雨景這一特殊的景觀形式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思融.“雨”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詩境思想表達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2] 杜蔚蔚.傅抱石雨景山水畫研究[D] .曲阜師范大學,2018.
[3] 唐玉超.雨景在山水畫中的審美意蘊[J] .美與時代(中),2017(5):51-52.
[4] 王蕊.現代城市雨水景觀的意境營造[D] .武漢理工大學,2016.
[5] 張清華.水、風、雨在園林聲景設計中的應用[J]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0(9):36-38.
[6] 徐云敏.雨意象在蘇州園林中[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7 (2):46-49.
[7] 王水浪.城市園林中的雨水利用探討[D] .浙江大學,2010.
[8] 李松.淺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雨景意境[J] .美與時代(上),2010 (4):75-77.
[9] 陶鋒.蕉窗聽雨——從景觀設計角度分析蘇州園林植物[J]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