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珂



摘要:中國傳世繪畫作品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用色彩記錄了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萬里錦繡河山。在揭開中國美術史的歷史進程中,每輝煌的一頁,恰似標注它做出的不懈努力,紅色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源自它與政治的“聯姻”。本研究以朱砂恒定開始,在龐大的作品群中揀選以明清時期為重心、朱砂覆蓋面片的圖卷觀“美”、敬“氣”、品“色”,而盡可能以物質性隱喻再來加以呈現源遠流長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畫 朱砂 朱圖 朱意
一、對中國文化的敬謝
朱砂來自山川湖海,特質恒定,經用普縱,其顏色艷雅兼備,千年不變,自原始社會就開始大量被應用于墓葬、陶器、祭祀等彩繪活動中。我國使用朱砂作為裝飾顏料這一功用的使用歷史至少有6000 年之久。對于朱砂顏料的制作方法、發展脈絡,及詳細等級分類已有古代很多文獻記載,《漢書·司馬相如傳》:其土則丹青赭堊,顏師古注:張揖曰:丹,丹沙也。青,青雘也……丹沙,今之朱沙也。青雘,今之空青也。秦漢時期,朱砂的應用就已經很廣泛了,涉及了繪畫、染織、漆器、煉丹等;馬王堆就出土了不少的漆器,上面都涂有朱砂,在殘留下來的畫作當中,同樣也使用了朱砂;大規模使用朱砂作畫,要到晉唐時期,令人眷戀復返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緘圖》,唐代《歷代帝王圖》、周昉《簪花仕女圖》、張萱《搗練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同樣也是如此。
山水畫的形成和確立,是魏晉風度的滲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個體意識的覺醒。在發展歷程中山水文化存在著由朱轉冷的演變順序。紅色或者說朱砂色的衰弱可以大致闡述為三個因素:政治因素。朝代的更迭即會帶來崇尚的色彩發生變化,加上王權貴族等壟斷管控等原因;信仰因素。信仰的變化,道教的興起,引起了朱砂內服的現象,而不是遠古、中古時期的直觀視覺欣賞。這也引起朱砂紅色為主的美術作品數量的減少。加之道教崇尚青色,同時期很多繪畫作品紅色的使用率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是大面積的青綠等冷色取代;價格因素。中古時期,朱砂顏料的價格愈見昂貴也導致了紅色顏料的使用大幅度減少。元明清時期,宮廷繪畫有缺乏生氣的現象發生,影響畫面色彩的原因有道家與禪宗思想的滲透,也極大的影響了文人畫的色彩美學追求,文人畫追求簡約澹泊,追求的是筆墨的造詣。這導致礦物質顏料幾乎從文人畫中消失,只有赭石、三綠等多為應用,對朱砂的使用以淺淡賦彩。文人畫以“詩書畫印”的繪畫形式為主。這時期藝術家濃艷的色彩的崇尚轉變為留白與不同墨色的探索追求時期。而那些對于色彩絢爛的畫面的追求也許歸結到了一枚或多枚朱色印章中。直至明清以來在文人畫中朱砂也有了新的寓意,而且有一些朱色作品在美術史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在此對大面積使用朱色的典型作品進行研究,分析朱砂除了視覺上也是古樸之美紅色以外的深邃意蘊,這種借助色彩進行的分析也是文人畫分析中一種獨特的新方式。
二、嵌入“朱圖”的“墨影”
(一)釋“朱竹”現象朱竹單純使用朱砂所繪的朱竹起源于宋朝的蘇軾,文人畫中也有朱色為主的作品,對冷色調的追求使得這些朱砂大面積運用的作品特立獨行,也擁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類作品中其中包括文徵明兩幅《朱竹圖》。在眾多傳世作品中他的朱竹系列僅有兩幅,同時也是現存存世最早的朱竹作品。分別作于文徵明65 歲(1534 年)和86 歲(1555),均是朱砂所繪并且朱砂題識。早期所作畫面分為五等分,從上至下畫面布局為:五分之一的朱砂題識,五分之一的留白下面五分之三為朱竹作品。其中兩棵折紙長竹與兩三根淡色短竹。竹是朱砂所作,題識為朱砂題識,整個畫面呈現艷雅的質感。畫中書文如下:“淇園丹鳳飛來,幾時留得參差翼。蕭聲吹斷,彩云忽墮。碧空猶隔,想是湘靈。淚彈多處,血痕都積。看蕭疏瘦影,隔簾欲動,應似落花狼藉。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還惜。此君未老,歲寒猶有,少年顏色。誰把珊瑚,和煙換去,瑯玕千尺,細看來不是天工,卻是那春風筆。右調《水龍吟》,高季迪先生做,嘉靖十三年,歲在甲午二月五日,徵明因戲寫朱竹,遂錄其上。” ①觀畫可見,此畫右下角蓋“文徵明印”方形白文印和“徵仲”朱文方印,朱文長方鑒藏印“石渠寶笈”、朱文橢圓印“嘉慶御覽之寶”“御書房鑒藏寶”和朱文方印“宣統御覽之寶”。落款與印章的搭配使用,使得畫面更加完整與豐富。文氏抄錄高氏的詞以詠其作,有一方面原因為:高氏的詞在明代廣泛流產與應用,幾乎可看作朱竹形象的代言。所以文徵明抄用也有順應流行之意。
時隔二十一年后,再繪而成。畫作也為長條形,畫面五等分的話:題識所占五分之一,朱竹占五分之四,這兩部分之間留白大概有兩三行字的空間。這兩部分均為朱砂所做,又題《水龍吟》。可見其款有所不同:“右調寄高季迪先生《水龍吟》,有嘉靖乙卯秋日戲寫朱竹,遂錄其上,長洲文徵明”,款識下印有白文方印“徵仲父印”“文徵明印”和朱文方印“衡山”。畫中見鑒藏印八方,其中包含橢圓朱文印“乾隆御覽之寶”、長方朱文印“三希堂精鑒璽”、方形白文印“宜子孫”和橢圓白文印“乾隆鑒賞”。此畫作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集》第十三冊、《故宮日歷》《故宮書刊》《書苑·文氏父子集》及《故宮書畫圖錄(七)》等。文徵明的兩幅《朱竹圖》雖然是受畫者之托也有世俗化的意義(祝福與辟邪等),但其中與墨竹相同的胸臆通過朱色不分伯仲的得以直抒。朱筆之下可得脫俗之“神韻”,揮灑的是“清風”之意,表現“林間佳興”。據圖例可見文徵明的兩幅朱竹作品從筆法、構圖、內容等方面相比較是極具相似性的,據朱萬章在《文徵明“朱竹”作品研究》一文中的結論可見“藝術贊助人的需求,特意所繪”,且證實文征明之所以取得在畫竹變體方面如此高的功績,離不開他對中國畫理論的深刻理解與應用。在文章中,朱萬章對朱竹的來源與源流也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并對其歷史價值給予了肯定。
朱竹在明代收到了廣泛關注,無論從詩詞歌賦或者畫作方面都有不少作品傳世,可謂在當時是流行一時,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朱竹之所以在明代受到文壇畫界的關注,可能是與“朱明”王朝相關。一是在當時有祥瑞之意,其次是朱竹也確實存在過,只是今其鐘絕矣②。文徵明之后,在朱竹傳世作品之數量、形態及意義外延上,取得卓然反響的繞不過明代的孫克弘,顯現朱竹多樣性的幻態的藝術特色也比同時期藝術家豐富。《朱竹圖》作品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可見濃淡皆有,對比爛然盈卷,層次清風高節。除秀麗淡雅之外,畫作中表現出了光影與距離不同,又具高爽清氣古淡之風。
(二)“朱”意顯現
項圣謨的《朱色山水自寫小像》作于1644 年的,也是明清易代之際。畫作背景中山水樹石均為朱砂所繪,畫家項圣謨的肖像為墨色繪制。項圣謨于畫面上方提拔七言律詩兩首。畫面的構圖用以構建畫家的遺民情緒。項圣謨通過朱砂色所繪的大篇幅山水背景暗示“朱”姓所建的明王朝之覆滅。畫作中位于前方的項圣謨形象頹廢蹣跚。以此構建移民思想。此作中朱砂色與墨色同時運用也是學界對于此畫討論研究的集中方面之一。此作用朱色山水與自我肖像的繪制來表明政治立場。墨影朱圖表明了畫家對朱姓江山的忠誠,畫史上朱色山水極為罕見,加上與墨色并不協調的融合,促成了視覺上的分離感,即便看上去突兀,但這種結合成為一種美學創造。通過朱砂的大面積應用,項圣謨實現了明清之際,移民身份構建方面的標志性作品,朱砂色的大膽應用也稱為《朱色山水自寫小像》成為大膽的形式創新。畫作因其較少出展公眾視野,完整的畫面、題跋等因素也從未被出版,故對它的符號、技藝、神氣研究并不充分。將《朱色山水自寫小像》置于明清之際的畫壇來看,若幾畫家中分配由一位畫家繪寫肖像、其位畫家補景、題詞等,是這時期肖像畫繪制的常見模式,在此畫作中我們多談更多的是政治意圖的表露。
另,最初的鐘馗源于新年時節辟邪納福張貼于門楣的神像,源自朱砂性質淵源安神、驅晦的價值,認為朱砂所畫的鐘馗靈性不言而喻,加上靈璧縣傳承的鐘馗正宗畫法看來,傾向于工筆畫法。寫意畫風的鐘馗,有文獻記載,吳道子近于寫意,后來也有大量文人畫家參與,鐘馗是文人喜愛的題材,形成了多種題材如《雪鐘馗》《寒林鐘馗》《朱鐘馗》等。所以在中國寫意畫作品中,也有許多朱鐘馗傳世。在文人畫之中,朱畫不僅有驅邪納福之吉祥征兆,同時也把鐘馗畫用作寄抒胸臆的重要載體。李天庥王振德:《略談鐘馗與鐘馗畫》③中提到,朱鐘馗在文人畫中出現則應是始見于清代畫家高其佩作品中,“(高其佩)常以朱砂畫鐘馗,迎合民間時俗,似可視為清代畫家在創作鐘馗畫時對于設色的一個創造。金農所創《醉鐘馗圖》,畫中鐘馗頭戴烏紗帽,身著紅色官服,醉酒趨向邁步。鐘馗是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但是正如金農所說,就是“未有畫及醉鐘馗者”,這樣,他就“用禪門米汁和墨吮筆寫之” 不僅可以“御邪拔厲”,而特別將其“醄醄焉,騰騰焉,冠裳顛倒,劍佩皆遺”的可掬醉容,畫的活靈活現。以此“想見終南進士嬉遨盛世,慶幸太平”的景象。最后甚至高聲呼叫:“老馗,老馗,值得一醉耳!”畫中有金農自提“嬉邀盛世,慶幸太平”之句,也通過朱鐘馗寓意了特別的深意,又不僅僅只是辟邪與納福了。
(三)紅與黑的雄魂
在20 世紀初期,西方繪畫的沖撞下,開啟了中國傳統繪畫史色彩表現的新階段與新境界。在1962—1964 年間,李可染共創作7 幅尺幅不等、布局相似的朱砂色山水畫《萬山紅遍》系列,其中有4 幅是用宮廷內庫朱砂所做。上等朱砂艷麗濃烈卻沉穩凝重,紅色題材的山水作品,塑造出另一種嶄新的審美境界與浮雕立體般的紀念碑式力量。《萬山紅遍》系列作品帶有強烈的革命情感,基于山川的情起刻畫,造就紅色山水靜謐之中包裹無限精神信仰與涵蓄。中國紅與中國墨并置重疊,散發出作者胸懷與溢出愛國主義情懷,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
三、不可遺忘的價值
朱砂作為傳統的中國畫顏料是中國畫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表現一張完整的特色的中國畫作品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美術史上大面積使用朱砂繪制的作品得意流芳千古,經久不變也是由于對朱砂獨具匠心的運用。朱砂被這些優秀的藝術家賦予情感并且嘗試大膽的色彩關系,這帶來的畫面獨有的裝飾效果也是可以借鑒的很重要的方面之一。
注釋:
①《歷代詞話》卷十明記載《高季迪題朱竹》
②《福建通志》記載:“朱竹,紅如擲火,延建間有之,大可為杖,小者以餙盤匝,今其種絕矣。”
③ 《名家翰墨·名家畫鐘馗特集》1992年6月。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20.
[2]王遜.中國美術史[M].應急管理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