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王甜甜
摘要:“非遺進校園”是我國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所承載的獨特功能,決定了其具有傳承發展非遺的天然職責與客觀條件。文章以國家級非遺留青竹刻為例,從傳承非遺技藝、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素養三個方面,剖析了該非遺文化技藝進本土地方高校傳承發展的戰略價值和必要性,并從政策、師資、學徒、場地四個維度論證其可行性。提出開發相關課程體系、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培育創新創業項目三條實施建議,可為非遺文化技藝進高校傳承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向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遺進高校 常州留青竹刻 技藝傳承 創新創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的時代結晶。在近年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實踐中,非遺進校園尤其是進高校逐漸成為倡導的理念,各地也紛紛開展各類非遺文化技藝進高校創新發展的嘗試①,取得了諸多有益成果。
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是常州最早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地方瑰寶,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珍藏價值。其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雕刻圖紋,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使其呈現出層次、明暗、濃淡的藝術效果②。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留青竹刻的價值正被業內人士不斷挖掘③,許多竹刻作品在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層見迭出,也曾先后取得國內外諸多工藝美術大獎。然而,與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留青竹刻也面臨人才斷層、傳承困難、日趨式微的危機,在互聯網浪潮中逐漸淡出大眾視野④,保護、傳承并發展留青竹刻這一非遺項目已刻不容緩。而將非遺留青竹刻引入地方高校,具有以下積極意義:對非遺本身而言,能使地方性非遺留青竹刻找到傳承發展的新路徑和新平臺⑤,形成拓展年輕群體受眾、培養年輕技藝人才的通道,促使留青竹刻擴大影響力、發展壯大;對引入高校而言,通過將留青竹刻納入到校園主流的教育體系和架構之內,能夠豐富教學資源與形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美育和德育的教學效果;對受教學生而言,能夠成為非遺大師的學徒,開展留青竹刻理論學習和技藝訓練,成為掌握扎實理論和過硬技能的非遺傳承人才,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傳承責任感,樹立文化自信。
本文以常州國家級非遺留青竹刻為切入點,剖析了將其引入地方高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提升非遺保護長效性的制度化操作層面,理順并提出其在地方高校傳承、發展、創新的推動路徑,促使青竹刻重新煥發生機,力促此類非遺在高校傳承發展常態化、規范化、實效化。
一、留青竹刻進高校傳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傳承地方非遺技藝
目前,留青竹刻技藝傳承主要是通過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傳承人數量少,傳承路徑單一,很難吸引到年輕群體的關注,傳承效果非常有限,不利于留青竹刻項目長久良性發展。而常州本土擁有一批優質的應用性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廣納來自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是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能夠為留青竹刻傳承發展源源不斷提供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引進留青竹刻項目,非遺大師、傳承人定期走進地方高校,向學生傳習留青竹刻理論和技藝,可以逐漸在校內吸引一批潛在的非遺傳人和非遺保護工作者,打通傳承路徑單一、傳承范圍狹小的堵點、痛點,有助于選出合適的傳承人選,使得非遺留青竹刻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學生則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前來拜師學藝,大大拓寬留青竹刻傳承選才用才的基數和廣度,形成長效的人才隊伍保障,提升留青竹刻的生存空間和影響力,將地方高校打造非遺技藝人才的培養高地。
(二)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形式
校園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今,高校校園文化形式種類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歌唱、舞蹈、攝影、演講、體育活動等方面,非遺文化在高校的浸潤還比較缺乏。而高校引入留青竹刻等類似非遺項目,將給當下高校校園文化輸入新鮮血液,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類型,改善高校文化教育體系,推動校園文化深層次發展變革。借助高校圖書館、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功能和傳播功能,通過定期舉辦留青竹刻非遺文化節、非遺大講堂、非遺作品展、傳承人面對面等活動,可以讓大學生生動了解璀璨的非遺技藝。既滿足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發展,使校園文化形式變得多樣有趣,還能夠讓學生結識志同道合的文化愛好者,拓寬他們的社交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美育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主要偏重于德育和智育,體育也越來越受到院校的重視,獨獨美育仍然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⑥。將留青竹刻等非遺文化帶進高校,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留青竹刻的絕佳技藝和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潛移默化中增進學生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關注,激發塑造學生的保護意識和傳承信念;另一方面,留青竹刻的精美圖案、雕琢技藝可以成為美育的生動載體,能夠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抓手。學生參與到留青竹刻項目中,首先能夠提升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藝術修為,其次還能促進學生創造思維、高尚情操、良好人格等綜合素養的形成。
二、留青竹刻進高校的可行性
(一)政策視角
最早在2011 年6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其第三十四條就已提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規定,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具有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與義務,首次把對非遺的傳承與傳播工作上升為國家意志,定性為全民職責。2018 年5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提出構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支持高校圍繞民族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等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基地,助力非遺項目在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2021 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引導高校加強非遺相關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內容,并通過實踐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從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教育主管部門文件以及人大會議精神來看,非遺進高校獲得了廣泛而有力的支持。此外,全國諸多省、市、地方還出臺了非遺進高校傳承的配套支持政策和扶持經費,自上而下形成了非遺進高校的政策保障體系。高校理應成為非遺保護的主陣地⑦,起到傳承、發展、創新非遺項目的主要杠桿和強力支點作用。
(二)資源視角
1.師資力量比較充足
留青竹刻項目傳承,首先要解決“誰來教”的問題。光靠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定期教學傳授,很難在高校保證充足的師資力量。相比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景區,非遺走進高校最大的優勢在于,高校的師資隊伍比較雄厚,擁有大量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突出的高水平教師人才,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和技藝培訓,能夠迅速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非遺項目專兼職教師隊伍,最大限度保證教學師資,促使非遺項目走深走實,進入由知識普及到技能培訓再到學術傳播等更為深廣的領域。例如,通過舉辦非遺骨干教師培訓班,邀請傳承人對高校美育學科教師進行非遺知識和非遺技藝的全面培訓,再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可成為非遺項目在校園長效性發展的可行舉措。不僅能夠提升教師非遺項目的教育教學水平,也能促進教師非遺項目向教學成果、科研成果的轉化。
2.學徒知識技能扎實
留青竹刻項目傳承,其次要解決“誰來學”的問題。留青竹刻項目繼續靠師徒傳承或者家族傳承,傳承人選拔面比較狹窄,不易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非遺傳承人⑧。相比中小學生、社區人群和景區游客,高校的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較為扎實突出,具備開展非遺傳習的先天優勢,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非遺項目未來的傳承人和新型工匠。通過開設留青竹刻一系列理論和實踐課程,學生能夠深入、系統地了解留青竹刻這一地方非遺的獨特藝術價值,快速掌握留青竹刻作品選材用材、開發設計、雕刻制作的知識理論,同時跟著非遺大師開展技藝技能訓練,將理論知識和雕刻技能相結合,開發創新實踐作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并為學生開展非遺項目相關創新創業提供了可能選項。
3.傳習場地有所保障
留青竹刻項目傳承,最后要解決“在哪學”的問題。留青竹刻項目若僅僅通過零星幾次的現場講座和展示表演,難以使非遺項目在高校真正活起來。相比在社會層面開展非遺傳習,高校場地資源和文教資源比較充裕,能夠為各類非遺傳承提供長期使用的傳習基地、傳習所和活動表演場地⑨,解決非遺項目“在哪傳習”的后顧之憂。傳習基地、傳習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場地和傳承空間,可以讓非遺傳承人經常性進入其中開班授課、展示表演、指導實踐、創新研發,將留青竹刻等非遺項目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拓展潛在的學生培養群體,改變非遺進高校一曝十寒、為德不終的局面。另外,通過在傳習基地、傳習所和表演場地配套相應的培訓管理制度、演出制度、傳承方案以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讓留青竹刻真正“有人傳、有地傳”,讓傳承變為日常。
三、留青竹刻進高校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先導,構建相關課程體系
將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首先要構建和完善相關的__課程體系⑩,這是留青竹刻能夠在高校扎下來的內力保證。
課程體系應該著重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側重設計:第一,意識培養,在課程體系的理論知識模塊,將非遺項目所蘊含的地方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所經歷的歷史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機遇進行介紹分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保留良好的傳統觀念,激發學生的保護意識和鄉愁意識;第二,技能培養,在課程體系的技能實訓模塊,邀請傳承人、工藝技藝持有人走進校園、走上講臺,現身示范留青竹刻專業技能,學生一方面完成觀摩體驗,另一方面在傳承人的親自指導下沉下心來完成一件作品,增強學生的過程體驗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實操技藝和工匠精神;第三,應用培養,在課程體系的實踐應用模塊,開展留青竹刻相關的實踐項目課程,啟發學生以留青竹刻為內容、形式或載體,從事留青竹刻與文化創意、時代潮流結合的創新實踐,拓展理論和技能學習后實踐運用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以行強知的社會能力。
(二)社團引導,發揮學生社團作用
將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其次要成立相關的學生社團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這是留青竹刻能夠在高校扎下來的活力源泉。
留青竹刻學生社團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發揮作用:第一,吸引零基礎大學生,通過組織非遺大師社團傳習示范和講座,吸引一批零基礎但是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留青竹刻的體驗參觀,擴大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和輻射面,為留青竹刻在高校校園的普及奠定基礎;第二,培養社團骨干成員,社團指導老師和非遺大師進社團開展經常性指導,通過布置階段性的竹刻任務,讓學生慢慢熟悉并掌握留青竹刻的雕刻技藝,使得學生社團成為學生留青竹刻課余訓練和技能提升的實踐平臺;第三,開展技藝表演或作品展覽,基于社團組織校園活動的職能,調動廣大社團成員搭設小舞臺、布置小展廳,定期組織精品的竹刻技藝表演和竹刻作品展覽,將社團打造出傳播竹刻文化的有效載體,讓更多的學生欣賞參與;第四,走出校園深入社會,社團在高校發展壯大后,可以走出校園謀求更廣闊的發展,通過與社區、景區、商場、文創公司合作舉辦竹刻表演活動,拓展社團成員的活動空間,提升留青竹刻社團的社會認可度和生機活力。
(三)項目主導,培育創新創業項目
將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還需從技術和藝術層面擴展提升到創新創業層面,培育一批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實現經濟效益,這是留青竹刻能夠在高校扎下來的動力保障。
留青竹刻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結合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加對學生非遺創業實踐輔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非遺創新論壇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體驗,對有非遺創業愿望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學生團隊開展培訓,積極鼓勵學生將留青竹刻作品、留青竹刻專利等轉化為創業項目;第二,依托高校開展非遺創新研究,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以時尚化、潮流化的理念,對留青竹刻的市場認可度和創新增長點進行深入剖析,展開系統性、全方位的創新開發研究,形成成熟的非遺創新項目、人才和團隊;第三,增加對非遺創新創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打造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逐漸落實資金、場地和創業咨詢服務等支持,為留青竹刻非遺創業發展“圈”住人才、資金和其他資源,推動留青竹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結語
“非遺進高校”把非遺傳承發展納入主流的大學校園和教育體系之內,能夠賦予非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以常州本土國家級非遺留青竹刻為例,論述了將其引入地方高校對留青竹刻自身、高校、大學生展現的積極影響作用和現實意義,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時代性。與留青竹刻類似,各地方高校通過課程先導、社團引導、項目主導,構建本土非遺項目進高校傳承創新的科學發展體系,能夠將“非遺進校園”從僅實現理論學習、觀摩鑒賞的宣傳層面,逐漸引導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文化傳播、創新創業等在內的實踐層面,探索實現具有本校特色的傳承創新本土非遺項目之路,讓“非遺進校園”邁向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注釋:
①劉荔.“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為例[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5) .
②葛君白.論“常州留青竹刻”的藝術性發展[J] .西部皮革,2021,43(8) .
③卞證.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的傳承及保護[J] .美術教育研究,2016(23) .
④周君穎,李潔,張笑然,等.網絡時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護與傳承[J] .名作欣賞,2017(35) .
⑤于麗麗.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機制研究——以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非遺進校園”活動為例[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6) .
⑥林素真.美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之非遺活態傳承探析——以潮汕抽紗為例[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4) .
⑦張娜,季中揚.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的路徑選擇——基于南京農業大學的實證研究[J] .中國農業教育,2021,22(2) .
⑧李鳳勤,孟令法.非遺傳承視域下高校技藝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重慶移通學院為例[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1(2) .
⑨張國超,馬力.湖北省高校“非遺”傳習所模式構建研究[J] .歌海,2020(6) .
⑩劉艷紅.藝術設計類專業融入非遺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9) .
?謝麗琴,管仲華.論本地非遺文化在藝術設計系“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團為例[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9) .
?黃海峰.高校非遺民間戲劇藝術特色社團的研究——以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杖頭木偶劇社團建設為例[J] .藝術評鑒,2021(5) .
?李舒妤.高職院校非遺傳統手工藝創新創業與社會服務的積極創新[J] .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6) .
注:本文系2021 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項目(項目編號:ZSZP12002) 研究成果。項目名稱:2021 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