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蝶
摘要:積極開展山西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探索;是加強農村美育教育,促進全面發展的具體行動;是傳承農村文明鄉風,提升文化內涵的必然要求。農村的傳統文化遺產、紅色文化資源和現代美術創作素材是其主要教育內容。為保障其順利實施,應組織“多元參與”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主體,構建“協同育人”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模式,開展“互動共享”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方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 公共美術服務 農村美術教育
一、山西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意義
在山西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分析山西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與功能,挖掘山西農村的傳統藝術或民間美術融入公共美術服務的價值與可能,總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廣性的山西農村共同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模式與路徑,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深入推進山西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探索
山西農村積極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通過將農村特有的文化資源、村落建筑、傳統工藝、田園風光、民間藝術等融入公共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中,收集、整合和盤活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以地域性、差異性的發展思路重建或重現美麗鄉村。通過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提高村民的國民素質、藝術素養和生活品質,進而構建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等全域性的生態共同體理念,走符合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將現代藝術創作理念、創作方法與自然風光、傳統建筑、民俗民風等融合起來,響應國家戰略要求,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二)加強農村美育教育,促進全面發展的具體行動
農村雖有一定的藝術教育資源,但受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文化影響,加之師資、資金等的缺乏,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有效的發揮;一些地方部門對待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沒有專門且獨立的負責機構,缺乏公共美術教育的專業人員,更缺乏對外的宣傳與交流;當地一些美術館、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志愿服務或藝術下鄉活動等也多是為了任務而流于形式,沒有形成面向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常態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機制。①山西農村積極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既能夠吸引社會資源關注農村公共美術服務,尤其是省屬高等院校、美術館、社會機構等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等向農村輻射,“各地要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推進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等綜合改革實踐,統籌整合社會資源,支持社會力量開展美育公益項目②”,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讓廣大村民在享有公共美術服務、接受公共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了解中華藝術文化變遷,汲取傳統藝術文化的精華。
(三)傳承農村文明鄉風,提升文化內涵的必然要求
鄉村的全面振興既需要經濟和物質的富足,更離不開文化和精神的發展。山西農村積極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通過墻繪、版畫、宣傳畫等各種形式,借助村規家訓、風俗俚語、格言名句等弘揚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借助戲曲圖文、牌匾楹聯、碑刻文本等傳承鄉村的優秀傳統和文化遺產;借助村民議事、紅白事務、農務治理等提升農民的自治意識和文化內涵;借助基層干部、身邊典型、模范代表等引領鄉村的文明素養和文化水平;借助掃黑除惡、整治封建迷信、打擊涉農犯罪等推進鄉風文明的激濁揚清、抑惡揚善。鄉風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村文化內涵的提升也不是朝夕之功,既要有擲地有聲的教育引導,更要有潤物無聲的樸素情感。
二、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內容
(一)農村傳統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續與發展的根基。挖掘和傳承農村傳統文化遺產中的有益思想,并將其藝術價值與新時代的要求相結合,繼而運用豐富多樣的美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進而“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③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其中農村傳統文化遺產既包括物質性的建筑文化遺產和服飾文化遺產,也包括精神性的傳統技藝和節慶文化遺產。建筑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村落、文化街區、名人故居、歷史建筑、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如中國的傳統村落名錄中,山西省共279 個。服飾文化遺產,包括聚居在省域內的各個少數民族中具有獨特文化魅力,能夠展現其文化心態、宗教觀念、審美情趣、色彩愛好、生活習俗等的系列服裝服飾,如山西傳統服飾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服飾材料主要以棉、毛、皮、絲、綢、麻為主。精神文化遺產包括民間美術、優秀傳統劇目、民間文學文匯、民間故事動漫、民族語言文字和民間傳統技藝等,如山西中陽的剪紙、平陽木版畫、磚雕等。節慶文化遺產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文化等。
(二)農村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遺產和精神印記,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的愛國之情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夢想。紅色文化大多發源于農村,其鮮明的特色與豐富的底蘊始終是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撐。山西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從五四運動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從解放戰爭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省共計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及其他相關遺址3782 處。農村紅色文化資源,既包括人們能肉眼看到、直接感知的物質文化資源,如革命遺址遺跡、偉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也包括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種黨紀黨規和政策等紅色制度資源,如“三大紀律”“三大作風”“四個服從”等各種黨紀黨規和制度;還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形成的獨特且優秀的紅色精神文化資源,例如“同仇敵愾勇敢頑強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
(三)現代美術創作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考察時指出,要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例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2020 年舉辦的“黃河、長城、太行”美好山西長城卷中國畫展,將“黃河、長城、太行”地區的自然生態之美、人文歷史之美、紅色精神之美等方面的豐富內涵通過用優秀的美術作品打動觀眾,引起廣泛關注。④現代美術創作就是以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特征、國家戰略、國際合作、社會需求、百姓生活等為題材進行的創作,使公眾可以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知識上的收獲,把美融入生活,用藝術為人民、為國家服務,例如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和黃河、長城、太行山美術創作題材等。近年來,通過充分挖掘黃河的博大內涵,凝練黃河風情、民族精神主題;充分挖掘長城的邊塞、軍事、農牧等歷史文化元素,就是對現代美術創作資源的更新和創新運用。
三、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路徑
(一)組織“多元參與”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主體
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有了更多的發展條件與可能。高校、博物館、美術館、文化機構及社會團體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憑借自身資源與優勢以美術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1.高校參與:高等院校,尤其是藝術類院校應充分發揮其發揮美術教師的專業優勢和研究特長,通過其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的推進策略、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化傳承、農村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更為重要的是加強高校現代美術與農村傳統文化的結合、高校美術資源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結合、高校文化責任與農村鄉土情懷的結合。⑤高等院校可以組織美術教師以藝術采風、師資培訓、對口幫扶等方式到當地農村開展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可以組織美術專業學術以支教、寫生、三下鄉等方式到農村參與地方文化的藝術實踐,也可以將學校的美術館、圖書館、工作室等定期向當地農村定期開放,或者對當地農村的地域風貌、自然景觀、村落建筑、傳統工藝等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創新發展。例如,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多年堅持結對幫扶、暑期三下鄉等活動,通過“黨史浸鄉村墻繪頌黨情”“輝煌百年史,激揚青春志”“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積極對屬地周邊農村基層開展公共美術教育及志愿服務活動。
2.美術館參與:美術館參與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是踐行藝術大眾化、審美多元化的理念,借助美術館豐富的美術藏品對農村進行美術教育與志愿服務。一方面,在農村舉辦小型的美術藏品展覽會,借助展覽會展開美術教育,對美術作品的構圖、立意、點線面組合等方面作詳細介紹。另一方面,組織村民到美術館進行參觀,在博物館的藝術氛圍下切身感受美術作品所滲透出來的藝術內涵。另外,借助美術館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到農村進行美術教育與服務,引導村民了解更加專業的美術知識、對相關美術作品及作品的歷史及意義等形成深入認知。⑥例如,山西省太原美術館定期走進社區、老區等地,開展公共美術教育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美術教育、交流、互動的平臺,提高居民藝術修養;2021 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太原美術館組織了一系列“慶祝建黨百年公共教育推廣活動”,進一步引導廣大居民用傳統藝術形式歌頌黨、贊美黨,不斷將黨史學習教育推向深入。
3.社會團體參與:省市縣的博物館、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文化站,以及其他相關企事業單位等,也是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開展的主要參與主體。當前,一些文化館、圖__書館等公益性事業單位不定期的派專業人員到農村基層開展教育輔導。例如:近年來廣州市文化館每年都派大學老師、專業演員等文化志愿者到農村演出四五十場。自2004 年起,廣州市文化館免費為貧困家庭子女舉辦藝術學習班,義務為貧困家庭的孩子輔導美術、聲樂、舞蹈和語言藝術,同時無償提供學習用品。2020 年10—11 月,中央美術學院開展“紅旗夢想藝術課堂”長征沿途公益美術教育支教活動,對當地300 多位美術教師進行培訓。近年來,浙江美術館還啟動了“流動美術館”項目和“美術館+鄉村美育振興計劃”,建立了鄉村美育的長效發展機制。⑦
(二)構建“協同育人”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模式
1.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藝術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增強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通過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中,讓村民在美的感知和欣賞中領悟時代主旋律,同時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行動和實踐中獲得美的體驗,使公共美術服務與教育成為農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2.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升村民學習現代藝術的自覺性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一方面堅持“請進來”,根據農村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傳統優勢,在教育資源、師資團隊、課程開展、美術創作等方面積極尋求與高等院校、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與交流,推進美術藝術下鄉、現代文化進村。另一方面積極“走出去”,按照國家鄉村振興和美育教育的相關文件要求,在培訓學習、走訪參觀、采風創作、組織比賽等方面積極為農民提供機會與支持,發揚傳統藝術、提升當地知名度。
3.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普及化”與“精準化”相結合,滿足不同基礎、不同條件的村民對公共美術服務與教育的客觀需求,促進村民受教育機會的普遍公平與受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要有面向全體村民的,具有普及性、志愿性的公共美術基礎教育,通過開設“美術欣賞”“美術基礎”“美術導讀”等的線上線下互動性、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方式,助推村村營造良好的美術教育氛圍,形成人人參與美術活動的和諧,穩步推進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全面普及。另一方面要面向有美術基礎或美術特長村民的,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的專項美術提升培養,通過師徒式的技能傳授、陪練式的共同創作、師范式的藝術展演等方式,創新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的學習平臺與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公共美術服務品牌。
(三)開展“互動共享”的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方法
1.充分利用公開課、精品課等網絡美術教育教學資源,促進網絡教育資源與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資源的相互融合,借助網絡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在更廣泛和深入的范圍內,以形象、直觀的視覺形象和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或宣傳,逐漸緩解農村學校美術教育資源的局限,能夠為農村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比較豐富的美術服務與體驗。
2.積極搭建參與式、互動式的公共美術服務平臺,邀請農村當地的知名藝術家、非遺傳承人、村鎮新鄉賢等“現身說法”,講授當地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和現代美術的藝術構思,要緊緊抓住藝術欣賞和審美欣賞兩個關鍵,加強村民人文精神的傳播和滲透;深入挖掘傳統美術的豐富內涵,不斷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讓村民與公共美術、民間藝人近距離、面對面,感受美術的藝術來源和價值追求。
3.深入推進公共美術與鄉村旅游、脫貧攻堅的融合,探索以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的模式,推動公共美術教育與鄉村旅游產業、鄉村生態優化和村莊民生建設、村民脫貧致富等的融合發展。如山西平遙的國際攝影展,有力帶動了周邊農村旅游服務業和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寧夏銀川在興慶月牙湖鄉、西夏同陽新村、閩寧鎮等生態移民村采取“公司+傳承人+農戶”模式,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和手工技能培訓中心,帶動了當地居民尤其是農村婦女、殘疾人創業增收。公共美術教育服務與鄉村旅游、脫貧攻堅的融合,是公共美術服務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⑧
四、結語
在山西省致力于高質量轉型發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政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積極推進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中參與主體的引進來與多元化、教育內容的本土化與多樣化、教育模式的協同化與多維化,雖不免存在一定的問題或不足,但瑕不掩瑜,仍是緩解當前農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相對短缺、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比較單一的實際困境,提升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水平的有益選擇。
注釋:
①⑥麻麗娟.論公共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創新人才培養[J] .學術論壇,2014(5):152,153.
②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④“黃河、長城、太行”美好山西長城卷中國畫展[EB/OL] .http://shanxi.si?na.com.cn/painting/2020-12-14/detail-iiznctke6082633.shtml
⑤楊荔.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認知與實施策略[J] .江蘇高教,2019(10):74-75.
⑦林夏瀚.美術服務鄉村美育的經驗、問題與對策[J] .美育,2021(4):69.
⑧馬起.美術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J] .大眾文藝,2019(3):7.
注:本文系2021 年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山西農村公共美術服務與美術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F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