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摘要:初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非常關鍵的教育環節,更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重要時期。針對學生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情緒和感情方面、網癮方面、身心發育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家庭、學校、社會要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發揮社會的輔助作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三位一體要加強交流、合作,積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心理問題;成因;矯正
中圖分類號:G626;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4-0141-04
初中是重要的教育階段,也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初中階段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在心理上表現出敏感、強烈的成人感和高漲的自我意識。在學生思維、身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家庭、學校、社會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言行,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多加關心,及時疏導,避免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長。本文在分析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基于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正策略。
1.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基本能保持情緒平穩,和諧地與周圍人及環境相處,其特點如下。第一,具備健全的人格。第二,能勇敢地面對現實生活。第三,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客觀評價自我。第四,能和諧地與他人相處。第五,熱愛生活。這些特點都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志。也可以說,學生只有具備以上特點,他們的心理才是健康的,才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人在生活上、工作上、學習上都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在認知上,還是在生活經驗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心理較脆弱,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中學生情緒健康、反應適度、人際關系和諧、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情緒不穩、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等。如果學生異常的言行沒有引起家庭、學校的重視,那么,學生的心理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有的學生就因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而走向極端,做出自殺、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這不僅給家庭、學校帶來巨大影響,還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不同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并不相同。有的學生沉悶、郁郁寡歡,有的學生不自信、不合群,有的學生有暴力傾向,排斥集體生活。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要重點關注,避免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
3.三位一體的內涵
所謂的三位一體教育就是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三位一體的教育背景下,學校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主要場所,所以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引導和教育學生,如在學科教學中傳授知識、技能,在班會等活動中開展引導教育,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感化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家庭和社會要做好配合工作,家庭要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孩子,影響孩子,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社會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成長環境,加強對游戲廳、網吧等的管理工作。所以說,三位一體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正向的教育環境,并做好預防工作,如果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就要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避免學生的心理問題出現嚴重化傾向。
1.學習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自尊心強、好勝心強,非常看重學習,不想被其他同學比下去。有的學生一旦沒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就很容易出現不平衡心理,產生挫敗感,甚至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反而找不到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有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缺乏戰勝的信心和勇氣,出現焦慮、緊張的心理。有的學生好勝心太強,當失敗、不如意時,竟以極端的行為、言語攻擊其他同學。這些心理問題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造成影響,應引起重視。
2.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以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其中,在人際關系方面,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和家長溝通,不知道如何和老師溝通。有的學生連同學之間的溝通都存在問題,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不能集中精力傾聽其他同學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就出現焦慮、煩躁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會越積越多,越來越嚴重,如偏激、自閉、自信心受損等。這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都非常大。
3.情緒和感情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此時的他們情竇初開,出現情感問題和情緒問題不可避免。但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育不成熟,非常敏感,還易沖動,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無法平衡的情況下,有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越來越多,甚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4.網癮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在此背景下,有些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開始迷戀網絡,喜歡上打游戲、網絡聊天,沉溺于虛擬世界,久而久之,就對學習失去興趣,無法面對現實世界。有的學生尤其對電子小說、游戲有很深的迷戀,并因此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有的學生喜歡到網絡中尋求精神安慰,迷戀上網戀,可一旦失戀,就開始自暴自棄,厭倦人生,出現人格障礙、交往障礙。
5.身體發育、心理發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
中學階段的學生面臨中考,課業負擔非常重,學習壓力非常大。有時,家長也會在學習方面,給孩子施加相應的壓力,導致部分學生經常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中學階段的學生身體、心理正處在發育期,其有時無法承受這么大的壓力,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有的學生因此出現厭倦生活的情緒。這其中,有的學生缺乏表達能力,不知如何向周圍人傾訴,出現抑郁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障礙。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使得部分家長把更多的希望乃至自己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就在無形中給孩子極大的壓力。另外,有的家長溺愛孩子,任何事情都以孩子為中心,讓其養成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尤其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溺愛情況更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就會手足無措,產生暴躁情緒,出現心理問題,最終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有的學生家長有時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面對孩子的錯誤,不分青紅白地批評、打罵。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其產生心理問題。祖輩老人和孩子父母之間教育觀念的不同也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例如,學生在家學習過程中,一道題不會做,想請教父母。可此時的父母正因為工作的事情焦頭爛額,對于孩子的問題,不是耐心解答,而是劈頭蓋臉地一頓罵。這樣,學生就會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委屈心理,甚至出現叛逆心理。所以說,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和諧的家庭關系可降低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對此,學生家長要高度重視,特別關注。
2.學校方面的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更重視文化課的教學,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涉及得很少。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中考,而中考又是用成績說話的重要考試,所以部分教師為幫助學生考上心儀的高中,往往從學生步入初中開始就給其灌輸各種“應試”思想,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另外,有的教師缺乏耐心,沒有完全走進學生心里,有時采取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例如,有的教師在上課時一直保持嚴肅的面孔,對此,有的學生會產生莫名害怕、恐懼的感覺,心思沒完全放在學習上。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還會使學生出現懼怕等心理問題。
3.社會方面的因素
社會在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和矯正上要配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輔助作用,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就目前的社會管理而言,有的部門并沒有對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危害的娛樂場所等嚴加管理。有的學生家長工作忙,孩子放學后讓其自由活動。而學生的模仿力、好奇心又很強,如果社會沒有管理好娛樂場所等,就勢必給學生提供進入這些場所的機會,為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埋下隱患。例如,有的學生放學后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跑到網吧玩游戲。如果相關部門對網吧等場所嚴格管理,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出,就會減少學生在這些場所逗留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學生因網癮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
1.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校在預防和矯正學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主導作用,具體如下。第一,學校要改變只重視分數和升學率的情況,引導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讓其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只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進行積極滲透,并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第二,學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必要時可聘請專業人士擔任心理咨詢師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有健康人格的人會積極對待生活、工作、學習。也就是說,如果學生有健康人格,就會主動學習,與周圍人和諧相處,反之,就會影響學習和發展。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學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培養制度,促進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還可建立心理咨詢室,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場所,在此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另外,通過心理咨詢室,教師還可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進行溝通、疏導,必要時可請心理咨詢師開導學生,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地面對學習、生活。而相應的實踐活動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三,作為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這也是矯正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同時,教師要利用好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將其作為陶冶學生身心的途徑,讓學生自行消化心理問題,避免問題越積越多,越來越嚴重。
2.做好家庭教育,為矯正學生心理問題打好基礎
家長是學生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對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及不足,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幫助他們學會調節情緒,培養他們的自控力、責任心,讓其勇敢地面對困難、挫折。“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起到榜樣作用,充分發揮熏陶、引導作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矯正孩子的心理問題。第一,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調查研究顯示,單親家庭中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不合群等心理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所以,家長要積極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降低發生心理問題的風險。第二,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閱讀教育方面的書籍,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還能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長還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學習,可勞逸結合,帶領孩子開展相應的戶外活動,讓其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拓寬自己的眼界。這有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的生活、學習態度。第三,加強與學校的溝通,構建互動平臺,形成教育合力。家長要積極和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將孩子在家的情況反饋給教師。這可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言行,并借助家校合力,共同解決。同時,家長要關注班級QQ群、微信群發布的消息,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親子活動、主題講座,從而形成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對孩子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3.社會加強管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加強管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第一,社區、學校和派出所要聯手構建安全的網絡環境,減少不良網絡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影響。第二,社區定期開展法治、安全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健康、平安地成長。第三,可通過構建文明社區,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例如,社區要嚴格管理轄區內的游戲廳、臺球廳、網吧等,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一旦發現,要聯合相關執法部門嚴肅處理。這樣,才能保證經營者合法經營,才能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避免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4.發揮優勢,提升三位一體教育的時效性
家庭、學校和社會有各自的優勢,所以在預防、矯正學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其要發揮各自的功能,形成合力,積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建的積極氛圍。學校、社會可借助電視、宣傳欄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促使家長、教師及社會工作者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相應的行動。第二,要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的交流和合作。在學校組織的家長開放日,社區也可加入,與家長、學生一起開展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懂得理解他人。這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例如,學生可通過志愿服務,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在面對簡單的心理問題時,能采取有效措施自行消化。
總而言之,在預防、矯正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中,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家庭要起基礎作用,社區要起輔助作用。對此,家庭、學校、社會要明確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起到的作用,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預防、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梁桂花.家校合力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探微[J].成才之路,2022(24).
[2]薛原.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轉變的研究———評《中學生心理健康與指導》[J].中國學校衛生,2022(05).
[3]趙淑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轉化對策[J].天津教育,2021(22).
[4]夏友奎,彭文波,石長林.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問題的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08).
[5]巨彥春.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12).
[6]康璞.中學生心理虐待與忽視經歷對問題行為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20.
[7]黨曉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5).
[8]牛娟芳.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關系分析[J].高考,2019(27).
[9]顏剛威.從家校合作模式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林區教學, 2019(07).
[10]李悅閣,朱青青,李露露.心理干預對中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9(05).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rrec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Zhao Bin
(Wuwei No.8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a crucial educational link.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shaping their good character. In response t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motions and emotion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form a joint force, fully leverage the leading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play the basic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leverage the auxiliary role of society to create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ree-in-one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 family; school;society; three-in-one; psychologicalissues; formation cause;cor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