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蕾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培養綜合能力強、職業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成為中職學校的育人重點。產教融合模式應用于中職機電類人才培養中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文章立足于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現狀,分析產教融合的概念、特征以及涉及的相關教育理論,闡述產教融合對培養中職機電類人才的作用,重點從文化融合、標準融合、教學融合等層面探究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機電類人才的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中職教育;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概念;作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4-0077-04
產教融合是將生產與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模式。產教融合模式應用到中職機電專業教學中,對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產教融合的育人價值,同時結合現階段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積極提升教學能力,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確保產教融合模式真正發揮作用,逐步提升中職機電類人才培養質量。
1.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指的是產業與教育的充分融合,是職業院校為培養出滿足社會用人單位需求的專業人才而實行的一種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辦學模式。對于產教融合的具體定義,相關學者從育人、經濟教育、社會組織三個層面進行了如下分析。第一,產教融合是一種有效的育人模式,主要由育人方式、育人內容構成。第二,產教融合是教學機構與行業企業充分合作的一種教學活動。深化產教融合能夠實現學校、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產教融合的參與主體多樣,包括學校、社會企業、政府機構等,其目的在于挖掘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學校育人質量。
2.產教融合的育人特征
第一,具有動態開放的特征。中職教育的目的在于為社會企業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教學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政策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如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學??筛鶕獠糠答伒男畔討B調整產教融合方案,從而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第二,具有目標明確的特征。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教育指向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教學工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第三,具有協調發展的特征。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教學工作并非一成不變,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情況動態調整教學方案,以此強化教學效果。影響中職教育順利開展的因素較多,如教學政策、科技發展水平等外部要素,學生主體的學習意愿、教學資源配置等內部要素等。教師必須協調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動態調整教學方案,真正發揮產教融合的育人價值。第四,具有效果顯著的特征。產教融合下的中職教育將理論性教學內容、實踐性教學內容充分融合,學生經過校內理論學習、技能學習,校外實習、實訓可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技能,獲得“1+1>2”的學習效果。
3.支持產教融合的教育理論
(1)協同理論。協同理論最初由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他認為一個完備的系統是由多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的子系統構成,各子系統的復雜運作使得系統呈現出有序運轉的狀態。協同理論包括支配原理、反饋機制、自組織原理、協同效應等內容。根據協同理論,產教融合下的中職教育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學生、教師、社會用人單位等多個主體影響,只有做好教學支配、教學組織、教學反饋等多項工作,才能使產教融合下的中職教育實現長遠發展。
(2)從做中學理論。從做中學理論最初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認為“學”與“做”密切相連,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做”,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一理論為中職學校實施產教融合提供了理論基礎。教師可根據從做中學理論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探究做的目的、做的原理,不斷提升產教融合的育人效率。
1.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傳統教學模式受教學理念、教學時間、教學空間的限制,主要圍繞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展開教學,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并缺乏知識應用意識。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可邀請機電企業中技術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參與理論知識、技能教學,讓其將企業車間的真實生產案例引入中職機電課堂。這樣,學生可在了解案例、參與案例教學活動、與專業人員對話的過程中了解企業的具體工作內容,了解機電專業的就業方向、職業發展前景,初步形成職業意識,為就業做好準備。
2.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要大力建設校內機電工作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強與機電企業的合作,使學生能夠在工作室、實訓基地、企業車間練習所掌握的相關技能,從而不斷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教師還可通過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等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意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掌握機電專業的有關知識、技能。另外,學生還可進入校內外實訓基地,利用專業生產設備應用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從而熟練掌握有關技能,或到合作企業頂崗實習,在工作中積累實踐經驗,促進實踐能力的提升。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學與生產分離會影響中職機電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不能滿足機電企業的用人要求。基于產教融合的中職機電專業教學致力于構建產業與教學充分融合的教學體系,使學生通過校內外的學習、實踐了解機電企業產品研發、生產流程、工具使用、崗位制度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另外,基于產教融合的中職機電專業教學評價模式區別于傳統的評價模式,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表現、操作能力的評價,注重通過專業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檢、反思,使學生養成積極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1.提高師生認識,奠定產教融合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師生對產教融合的認識不到位。有的教師希望合作企業發揮育人功能,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忽略了合作企業的本職是生產,而不是教育。另外,有的中職學生缺乏實踐意識,沒有認識到產教融合的教育價值,缺乏參與相關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對此,中職學校要從細節著手,循序漸進地提高師生對產教融合的認識,使教師明確校、企雙方的育人分工,使學生充分理解機電專業崗位的用人需求,積極參與相關教學活動。同時要做好教育宣傳工作,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在校內營造融合育人的教學氛圍,為機電類人才培養奠定文化基礎。第一,總結合作的機械機電企業文化,提煉關鍵內容。第二,找準校園文化與機電企業文化的契合點,促進二者的有效融合。例如,將學校的育人理念與企業精神相融合,在校內宣傳“樂學、好學、愛崗、敬業”的文化價值觀。第三,采取多種手段進行文化宣傳。例如,通過建設校內硬件教學設備突出“實踐第一”的教學理念,或借助微信公眾號宣傳產教融合的價值。
2.細化育人標準,指明產教融合方向
明確的目標是教學發展的動力。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要想提升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就要設置明確的育人目標,并綜合具體教學要求、學生的發展目標、企業的用人標準等設計精細化的育人標準,用以細化產教融合的實施路徑,實現對人才的全面培養。
以“機械制圖”的育人標準制定為例。在教學前,教師可通過網絡搜索機械繪圖員、機械設計工程師、高級機械工程師等崗位的用人要求,如熟練使用CAD、Proe、SolidWorks三維設計軟件制作各種零器件的原圖,能夠獨立完成零件制圖、設備總裝,精通機械、傳動及零件處理工藝,可以用二維、三維獨立完成設計及圖紙修改等,然后以此為基礎明確“機械制圖”的育人標準:培養學生的儀器繪圖、徒手繪圖、計算機繪圖能力,培養學生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在二維平面表達三維空間形體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結合育人標準,教師可設計面授教學、學生自學、實踐教學方案,并細化每一課的育人標準,積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做好教學準備,加速產教融合發展
教學力量、教學資源的優劣對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成效有直接影響。對此,中職學校要認識到教學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師資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工作,為中職機電專業的產教融合發展提供支持。
(1)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為高質量教學做好準備。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機電人才的培養效果。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還要考查教師的實操技能、產品研發技能,以滿足產教融合的教學要求。對此,學校應做好師資結構的搭建工作。例如,學??纱罱ㄈ肼毥處?、青年教師、骨干教師、技能教師的師資結構,為不同層次教師提供相應的專業指導,促進其綜合教學能力的提升。針對入職教師,學校要做好崗前培訓與在職培訓工作,通過傳達機電專業教學精神、培訓機電專業教學技能,提升入職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針對青年教師,學校要充分調動其提升自我的積極性,組織教學能力比賽、職業技能比賽,或安排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使青年教師在校內積累教學經驗,在企業積累實操經驗,能勝任產教融合的教學工作。針對骨干教師,學??筛鶕C電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要求組織多種技能提升活動,如教學能力競賽、項目研究活動、企業鍛煉等,使其掌握機電專業前沿科技知識,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針對技能教師,學校要積極提升其專業技術能力,如產品研發能力、技術革新能力等,為學生的實訓學習提供指導。
(2)整合教學資源,為產教融合做好準備。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機電專業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目前機電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將企業車間的生產案例、技術標準等融入教學中,積極拓展學生的視野,活躍其思維,引導學生樹立“為做而學”“以學優做”的觀念。對此,教師可根據課程特色、人才培養需求,開發集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實際生產案例于一體的校本教材,積極拓展教學內容。
例如,“機械制圖”中“組合體的組合形式”的教學重點是組合體的組合方式、基本體的連接形式,教學難點是各基本體間連接處的畫法,教學疑點是相貫與相切的畫法區別。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組合體的組合形式,掌握幾何體相對位置關系、接觸形式,提升圖形分析能力,教師可收集形狀各異的零件,或零件的圖片、視頻,以彌補教材中零件展示的不足。另外,教師還可制作組合體模型的畫法PPT,直觀呈現組合體的繪圖步驟,使學生深入了解形體疊加和切割相互轉化的知識內容。在開發校本教材時,教師可將收集到的、制作的教學資源合理融入其中,以豐富“機械制圖”的教材內涵。
4.創新教學方法,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
基于產教融合的機電人才培養,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將現代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深度學習,使學生扎實掌握機電專業知識,逐步提升學習效率。
(1)以翻轉課堂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翻轉課堂是將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三個學習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學模式,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相關教學視頻,了解專業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將主要教學內容以微課的形式輸出,并融入相關生產案例,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反思,深入理解具體知識。
以“機械制圖”中的“螺紋及螺紋緊固件”教學為例,教師可在微課中講解螺紋牙型、螺紋直徑的相關知識點,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汽車上用得最多的是哪種牙型?2)公稱直徑相同的螺栓與螺母三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分發相應的螺栓、螺母,并播放減速器拆裝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觀察螺紋特點,探究螺紋在汽車上的應用。
(2)項目教學驅動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機電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自主做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思維能力。項目教學法是以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教師可將其引入機電專業教學中,讓學生從專業角度設計項目方案,完成項目任務。
例如,在教學“機械基礎”中的“同步帶傳動”時,教師可設計“制造同步帶輪”的教學項目,驅動學生探究同步帶傳動特點、同步帶傳動應用、同步帶輪的制造工藝等。對于學生在項目探究中遇到的技術參數、制齒加工等問題,教師可給予相應點撥,使學生明確齒形角、節距、齒頂圓齒槽寬、徑向間隙等參數數據,選擇“毛坯→車→精車→制齒→插鍵”的制造工藝。當學生完成項目后,教師還可將工廠的機械改造加工案例融入項目中,讓學生從專業角度探究同步帶輪的改造方法。
5.推進平臺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養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要重視機電專業工作室、機電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理想的操作學習平臺,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
(1)加強校內機電工作室建設,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建設機電專業工作室的目的在于將專業知識教學與職業教育融合起來,使學生在參與工作室項目的過程中積累職業經驗,強化職業意識。在建設工作室時,學校要充分發揮骨干教師、技能教師的作用,由專業教師組成工作室,從合作企業引進相關項目,引導學生完成實際項目操作。
以“機械基礎”中的“實訓環節———減速器的拆裝”教學為例,學校可根據教學要求建設機電工作室,為學生準備圓柱齒輪減速器、拆裝工具等,讓學生通過繪制減速器的模型圖明確箱體結構、軸系零件以及減速器附屬零件的名稱、形狀、用途和零件之間的裝配關系。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完成減速器拆裝項目,如孔蓋拆卸、箱蓋拆卸、傳動軸部件取出等,即在工作室中按照專業操作工序完成工作任務,以此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2)加速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對于提高實訓教學質量、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可綜合機電專業教學要求、企業崗位設置要求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場所、專業設備,以提高其練習效率。
以“機械基礎”中的“實訓環節———軸上零件的拆裝”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認識數控機床主軸零部件”“主軸傳統裝置及零部件”“機械傳動裝置及零部件”“數控加工基礎”的相關教學要求,建設集數控機床、模具于一體的實訓基地,滿足學生的多種實訓要求。在實訓基地,教師可采用“師徒制”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實訓設備、實訓任務的距離,使其掌握零件固定的方法和特點,逐步提升職業技能水平。
6.組織綜合比賽,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組織職業技能比賽能夠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競賽過程中不斷調整學習方案,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中職學??筛鶕a教融合的相關要求組織與機電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如零件測繪比賽、磨鉆頭比賽、數控加工比賽等,通過比賽讓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并根據比賽結果反思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只有做好宣傳、教育、實踐、評價等多方面的教學工作,才能發揮產教融合的育人優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機電專業教師要明確理論教學、技能教學、生產教學的重點,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三者的有機融合,達到機電類人才的培養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學方面的工作,如制定明確的育人目標,整合育人資源,創新育人方法,還要尋求校方的支持,加速工作室、實訓基地的建設,加強教育宣傳等,積極提高學生對產教融合的認識,使其主動參與學習、實踐、生產活動,實現機電類人才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蔣碧亞.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機電類技能人才培養策略探究[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22(03).
[2]王進業.產教融合背景下機電專業“三教”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2(08).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hao Lilei
(Jiangsu Wujiang Secondary Sepecialized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how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l in the training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help strengthen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expounds the role of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 cultivat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standard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industryand education;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 mechanical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effect;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