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瑞芬,王燁華,劉 霞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種植牙作為一類缺牙修復方式,可通過手術操作將下部支持種植體結構(人工牙根)作為基礎植入骨組織內,得到骨組織固位支持后連接上部修復體,從而完成口腔種植修復[1]。種植牙具有與天然牙功能、結構、外觀相似的修復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外觀自信程度、口腔舒適度,同時增強咬合能力,促進生活質量改善[2]。但在臨床中,要取得理想的種植修復效果,貫穿治療前后的護理干預措施非常重要。因進行口腔種植修復的患者大多對口腔種植修復知識缺乏了解,同時礙于牙科診治環境中其他患者的影響,術前易產生明顯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可使患者治療配合度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加,表現為牙科恐懼癥[3]。此類患者更易通過回避治療、推遲就醫等加劇口腔病情惡化,已成為口腔治療中較常見的心理障礙類型。目前,臨床針對口腔科就醫患者實施的心理干預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相關干預措施缺乏針對性,對患者是否需要心理干預,需要何種程度、何種類型的心理干預缺乏明確了解,且干預實施人員并未經過統一、有效的培訓,工作經驗欠缺。認知-行為轉變理論提倡通過擴充認知,使患者了解自身行為的局限性,促進其行為向某一既定方向轉變,目前已應用于相關臨床護理工作中[4]。本研究選取資歷豐富且具有一定心理干預實施經驗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認知行為理論的充分培訓,將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于我院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口腔種植修復適應證,且于本院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者;②認知交流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者;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骨質疏松;②合并精神疾病;③合并牙周疾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8~56(36.95±7.90)歲;受教育程度:專科及以上13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19~53(36.34±8.95)歲;受教育程度:專科及以上14例,高中15例,初中及以下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包括術前常規健康教育、術前口腔清潔,告知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并設立咨詢熱線。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首先,選取院內資歷豐富、口腔相關護理工作經驗5年以上,具備心理干預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干預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強化其對認知行為理論的掌握,制訂符合口腔恐懼癥心理特點的心理干預措施,經核查無誤后開始實施,具體步驟如下。
1.2.2.1 認知評估階段 在患者入院進行診治并計劃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口腔健康知識、牙齒修復手術認知及疾病重視程度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當下口腔健康狀況及對口腔種植修復的想法。通過與患者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口腔健康行為習慣表現,制訂針對患者的認知、行為及心理的干預計劃。
1.2.2.2 認知改變階段 護理人員依據患者認知評估結果,修正其在口腔健康知識、口腔種植修復術方面的認知誤區,并通過言語鼓勵并引導患者提高對口腔清潔、口腔保護的積極性。針對治療中可能存在引發不適感受的操作,需重點介紹其在修復效果以及修復后外觀改善方面的優勢。告知患者提高自身配合度與舒適感受提高、手術時間縮短的關聯性,從而提升患者接受治療、積極改變術后健康行為的熱情與自信心。
1.2.2.3 準備階段 該階段護理人員持續與患者溝通交流,并以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現場面對面健康教育等患者易接受的形式,定期提供相關健康信息,及術前、術中心理狀態調節小技巧,提高患者術后健康行為改變積極性。
1.2.2.4 行為階段 術中,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回憶認知改變及準備階段所接受的心理調節知識,將自我調節付諸行動,轉移自身注意力,排除外周環境干擾。護理人員則需通過微笑、握手等形式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減輕患者修復過程中的身心不適感受。術后,護理人員進一步指導患者及家屬口腔自護知識。
1.2.2.5 維持階段 患者離院后,護理人員定期通過電話隨訪形式,了解患者修復術后口腔功能恢復狀況及口腔健康行為保持情況,針對患者口腔功能恢復及健康行為方面存在的不足予以修正指導,并再次強調口腔健康維持的重要性,確保患者保持對口腔健康的關注度,積極改善行為習慣,減少抵觸心理。
1.3 評價標準 ①恐懼心理:采用Stouthard牙科恐懼量表(DAI),包括醫生處理方式恐懼、就醫過程焦慮、一般牙科焦慮、牙醫評論恐懼、就醫過程恐懼等評估領域[5],共涉及條目36項,每項1~5分,總分36~18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恐懼心理越嚴重。②心理狀態:采用心理狀態評估量表(MSSNS),包括抑郁、焦慮、憤怒、孤獨等評估領域[6],涉及條目38項,每項0~4分,總分0~15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③口腔健康情況:采用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包括功能限制、疼痛不適、能力受限、身心缺陷等評估領域[7],共涉及條目14項,每項0~4分,總分0~56分,得分越高表示口腔健康情況越差。④美容滿意度:美容滿意度調查表涉及穩固性、美觀度、語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8],每項0~10分,總分0~50分,>40分為滿意、30~40分為一般、<3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DAI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DAI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MSSN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SSN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手術前后OHIP-14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OHIP-14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美容滿意度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美容滿意度比較[例(%)]
有研究數據顯示,口腔科就診患者20%~30%在就診時表現出明顯的恐懼、緊張[9-10]。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身心應激程度升高、治療耐受性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抵觸治療,是口腔疾病患者推遲治療、延誤病情的主要原因[11-12]。近年來,出于外觀美容需求,選擇口腔種植修復的患者數量逐漸增加,但其仍屬侵入性修復方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易出現牙科恐懼癥,影響修復效果,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極為必要[13]。
隨著醫學技術迅速發展,臨床整體護理模式成為發展趨勢,對其認知、行為改變的需求亦逐步受重視。認知行為療法作為將患者認知水平與健康行為改變相聯系的典型療法,可針對應對技巧、健康知識促進患者認知重建,逐步消除患者認知偏差,從而轉變行為方式。目前已應用于帕金森綜合征及骨科創傷焦慮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被指出可有效促進患者心理狀態及行為習慣改善[14-15]。本研究中,干預1周后,兩組DAI、MSSN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P<0.01),提示將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患者,可有效減輕恐懼等負性心理。分析原因:該干預模式在患者決定接受口腔種植修復后,首先對患者當下口腔健康知識及口腔種植修復的認知進行評估,通過分析其認知情況尋找恐懼心理原因,根據調查結果對現有知識及誤區進行補充指正。但部分治療操作的詳細講述可進一步加劇患者恐懼、焦慮心理,故在認知改變過程中,護理人員重點講述以術后外觀、功能改善為主的內容,并將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與自身舒適度感受提高、手術時間縮短建立關聯。同時,護理人員在準備階段為患者提供多樣化口腔健康知識及術中應對技巧,使其在主動調整心理狀態方面的積極性與技巧得到提升,減輕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此外,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均為工作經驗豐富者,在干預實施前對認知-行為理論進行了系統學習,接受了心理干預技巧培訓,結合口腔恐懼癥患者心理特點,對干預措施作進一步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更易達到預期效果。
口腔種植修復患者術前恐懼主要源自手術操作造成的疼痛,在治療過程中因疼痛易感性升高治療配合度下降,影響正常種植修復的操作進度及實施效果,造成患者術中不適加重、手術時間延長、術后口腔功能恢復不理想以及并發癥發生風險升高等不良后果[16]。故改善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后風險的主要著手點在于貫穿患者手術前后的心理護理。認知-行為理論重視行為改變,可通過認知重建引導患者改變自身錯誤認知,從而減少錯誤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本研究中,術后3個月時,兩組OHIP-14評分均低于術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P<0.01),提示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患者可有效促進術后口腔健康恢復。分析原因:護理人員以早期認知改變幫助患者重建對口腔種植修復的認知,補充口腔健康及修復應對技巧方面的知識,緩解因自身認知不足出現的恐懼心理,在實際口腔修復過程中提高配合度,有效保證修復效果。同時,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涵蓋了修復前后的知識指導,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口腔相關健康知識,可有效保證其健康行為改變,使口腔健康恢復情況改善。本研究中,兩組美容滿意度、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上述2個指標與口腔醫生具體操作技術相關,而心理干預的影響作用并不顯著,亦可能與研究樣本量不足,并發癥發生率并未因醫生操作失誤等原因出現明顯偏差,提示往后相關研究可收集充足樣本量,了解護理干預措施對口腔修復患者并發癥方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口腔種植修復患者實施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既可用于對抗其術前恐懼心理、促進心理狀態改善,亦可保證患者術后口腔健康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但本研究術后隨訪周期較短,后續相關研究可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獲取種植體在更遠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