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婧,張涵玲,程婷婷
(啟東市中醫院 江蘇啟東226200)
結直腸癌為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并且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飲食習慣的改變,該疾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及區域年輕化的趨勢[1]。現階段,手術治療仍是結直腸癌的首選治療方式,手術可對腫瘤組織進行精準切除處理,在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手術治療是有創治療手段,術中操作對患者健康組織具有一定損傷作用,加之老年患者各項生理機能存在不同程度降低,其術后恢復相對緩慢,腸道功能受到較大影響[2]。此外,手術會破壞患者腸道生態,術后患者發生消化吸收障礙及營養不良等發生率相對較高[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老年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腸道功能早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量化評估護理策略要求在護理措施實施前對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評估,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在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亦可增強護理措施的針對性,理論上在老年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應用具有較高可行性[4]。基于此,本研究開展分組對照研究,詳細分析了量化評估護理策略對老年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腸道功能及營養狀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時間:2019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納入標準:患者臨床癥狀,相關檢查結果符合《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5]中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患者未發生病灶轉移;患者意識清醒、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相關調查;患者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合并腸梗阻、腸穿孔、腸道感染或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結直腸癌復發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失去手術治療機會或不能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造血功能異常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患者;臟器功能嚴重衰竭患者;合并手術禁忌證患者。參照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0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60~75(68.52±3.15)歲;體質量指數18~26(22.65±2.54);腫瘤直徑2~8(5.52±1.42)cm;病理分期:Ⅱ期31例,Ⅲ期23例;直腸癌患者28例,結腸癌患者2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9例,年齡60~76(69.43±3.25)歲;體質量指數18~26(23.02±2.45);腫瘤直徑2~8(5.46±1.39)cm;病理分期:Ⅱ期33例,Ⅲ期21例;直腸癌患者29例,結腸癌患者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圍術期實施臨床常規護理措施。患者入組后,對其病情、生命體征等一般情況進行評估;確定手術治療方案后,協助患者完善相關術前準備;術后常規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及常規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量化評估護理策略,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成立護理小組:科室構建量化評估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護理小組組長,負責組員選拔、培訓、考核以及統籌日常護理作用。小組成員由科室工作年限≥3年、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5名共同組成。組長對量化評估相關理論、護理方法等進行整理、總結,組員選拔完成后進行統一培訓,培訓方式選擇傳統授課式,共進行10個課時的培訓,完成后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進行臨床實踐。②制訂量化評估表:護理人員以“直腸癌”“結腸癌”“量化評估”為關鍵詞進行相關文獻搜索、整理,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訂量化評估表(見表1)。在患者入組后及術后第1天應用該評估表對患者進行風險分級。患者評分結果<9分為低危,9~12分為中危,>12分則為高危。③術前護理:根據患者入組時評估結果制訂護理計劃。低危患者術前護理措施同對照組。中危和高危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生命體征監護,中危患者采集生命體征數據2次/d、高危3次/d,如出現異常數據則及時通知醫生處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以及性格特點,針對性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向患者介紹本院手術治療成功案例,消除患者恐懼心理以及增強其治療信心。④術后護理:根據患者術后1 d時評估結果制訂護理計劃。術后護理內容包括一般護理、功能鍛煉。a.一般護理。手術結束后,待麻醉清醒后,明確告知患者手術成功;術后持續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包括心率、血壓、體溫等,監測時間設定為低危12 h、中危24 h、高危48 h,一旦患者數據出現異常則立即上報并及時處理;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詳細評估,通過語言激勵、榜樣激勵等方式消除患者擔憂、恐懼等心理,通過語言、行動方式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協助其建立治療信心;術后禁食期間,采用靜脈補給的方式為患者補充營養,待肛門排氣后,給予流質飲食,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結合患者飲食偏好,為其制訂針對性食譜,保證患者每日攝入足量的蛋白、維生素、能量,避免攝入粗纖維、刺激性食物。b.功能鍛煉。科室制做結直腸癌術后功能鍛煉短視頻,術后第1天為患者播放,要求患者初步掌握基本動作概念、方法;術后1~2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學習功能鍛煉方法,要求患者熟練掌握運動技巧;術后2 d開始進行功能鍛煉。肌肉放松鍛煉是在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3~5次,每次持續時間控制在5 s左右;指導患者依次將大腿、小腿、手掌、手臂等部位的肌肉進行收縮,重復動作5~6次,1次/d。抬臀運動是指導患者平臥,屈曲雙腿,雙腳用力蹬床,抬起臀部,持續5 s左右后放下,重復動作5次為1組,每次3組,3次/d。針對中危、高危患者,可適當將運動時間延后或減少運動次數。

表1 量化評估表
1.3 觀察指標 ①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及排便時間。②營養狀況:分別于術后1 d及護理后,采集患者空腹上肢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后,獲取血清,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③胃泌素、胃動素:血液樣本采集以及處理方法同上。獲得患者血清后,-70 ℃環境下保存,監測前室溫下復融,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對胃泌素、胃動素水平進行監測。

2.1 兩組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不同時間營養狀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營養狀況比較
2.3 兩組不同時間胃泌素、胃動素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胃泌素、胃動素水平比較
手術是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常用方式,其優勢在于治療成功率高。但是手術為有創治療手段,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需要進行復發操作,并且手術操作可對肛管、直腸周圍健康組織及神經系統造成一定損傷,導致術后患者出現消化系統功能障礙及營養不良等癥狀,不利于術后康復[6]。由于老年患者手術承受能力相對較弱,術后恢復周期明顯長于青壯年群體,其術后發生腸道功能障礙及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早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傳統護理模式下,僅在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控以及遵醫囑給予患者治療措施,其護理措施并不具備針對性,在老年患者中應用促進康復效果并不理想[7]。探索有效改善老年結直腸癌術后康復現狀的護理措施已成為臨床工作的重點問題。
量化評估理論是在護理措施實施前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將患者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針對性地給予患者不同護理措施的新型護理模式[8]。近年來,隨著該護理模式在臨床廣泛的應用,有學者提出,量化評估理論可將影響疾病轉歸的多種因素進行量化,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具備較高精準度及科學性[9]。基于此,本研究詳細分析了量化評估護理策略在老年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護理后,兩組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胃動素及胃泌素水平均提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本研究在患者入組后即對患者一般狀況進行評估,制訂針對性術前護理計劃,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對中危、高危患者的監護情況,可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進一步提高手術安全性。術后根據患者術后1 d評估結果制訂護理計劃,使得術后護理措施的針對性得以提高,與患者實際情況更加契合。
針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胃腸動力障礙是其常見的病理、生理改變,胃動素及胃泌素為臨床評估患者胃腸動力常用指標之一。其中胃動素廣泛分布于小腸內,可促進小腸進行分節運動及胃強力收縮,在改善胃腸運動狀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胃泌素具有促進消化系統進行分泌功能的作用,同時可促進患者胃竇、胃體進行收縮運動,在提高胃腸運動以及維持胃腸正常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1]。本研究針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以量化評估理論為指導,為患者制訂針對性護理計劃,其中抬臀運動可促進患者盆底肌肉以腹肌進行收縮,可獲得促進患者腸道蠕動的效果。同時運動刺激可提高患者自主神經興奮性,在提高患者腸道運動方面同樣具有理想效果,促使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早日恢復。相關研究指出,結直腸癌術后進行一定運動訓練可縮短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12];與本研究結果存在較高一致性。但是,術后疼痛明顯患者因恐懼疼痛等狀況并不愿進行運動訓練,本研究針對中危、高危患者,將其鍛煉時間進行推延、運動強度進行減弱,與其機體情況更加吻合,進行科學康復訓練可獲得理想的促進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在老年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應用量化評估護理策略可促進患者腸道功能早期恢復并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